我是烟雨人 ▷

草堂吟思想的桶-武艺

发表于-2011年03月10日 上午11:11评论-4条

草堂吟

在锦城一处幽静的瘦湖傍,有一座被树林环绕与垄垄丝竹簇拥的中古院落,红墙碧瓦、蓊翠葱笼、古柏森森,恰如坐定老者,化于斯地,千古一貌。执著的、静静守护着那份忧郁的荣耀,任万物桑海沧田直至今世。

步过一段柳枝拂面、横在碧水上短堤,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青砖、青岩为基砌成的照壁,古朴而雅致。它对应的是一面幽深而宽阔的古门户,铜钉木门洞开,黝黑而厚重,门坎高亘,远远望去如时空通衢,将游人的目光牵入这蕴存深邃久远的历史一隅、诗的圣地--《杜甫草堂》。

跨进高门,一览草堂前庭。这是一处青砖砌地,苍虬古木四绕的幽阔之地,偶有啼鸟的长鸣越过浓密的树冠传来,光影疏离、慵懒的躺在翘檐、青石、砖地上,沉寂得仿佛连时间也静谧了。眼抚处,青黛侵灰、漆釉碎纹、画廊改色,阅方寸间岁月的蚀痕,心中尤升一缕思古幽情。

过曲洼上的小石桥,就见一个清瘦、嶙峋老者竖立在一揽无余的豁朗厅阁中,铸像栩栩凝眉远望,书卷气浓中却分明凝结着挥之不去的深深忧郁。在经历了开元末年繁华;困难于安史变乱,眼见强盛一世的大唐无奈的衰败直下,其哀伤、痛楚之情,表于神外。

不禁的想起这位工部郎的五言律「征夫」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赋中可窥见,战乱对城乡毁坏之烈,对人民伤害至深,已凛凛纸上。杜甫诗风虽无李白的飘逸仙氛,却更贴近人间底层喜怒哀乐的情愫。 

诗人堪为平民心声的代言人。嚣嚣乱世中,独以悲天悯世、兼忧天下的情怀,将感同身受的艰辛与困苦、将对卑微者的同情,撰进了自己的诗行、词间。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其对芸芸众生的情感更是字字淋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至今咏来,也对诗人胸怀所感佩。怆涕般的诉吟,令人潸然。

仰望铜像,釉色深墨。历久沧桑的诗圣依旧在孑身冥想沉思。

转过高檐厅阁,曲于雅致沿廊,折出穿屋小径,就带入进一弯浅溪畔的连间茅房。其以土坯为墙、蒿草为顶,垒石成桌、石鼓为矶的寒贫房舍,这就是杜甫客居之处了。简陋草屋与庭院周围雕梁华屋、画廊亭榭相比,突兀衰景,但这恰是诗人远离了长安声色犬马的真实写照。

杜工部半生飘零,其在茫茫无际中,脚步丈量了北方黄土那贫瘠、凛冽的苍莽高原;又在踉跄乱石里,攀过了难喻青天的蜀道飞栈。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诗中,那种凄惶、忧亲、望局势逆转的焦虑,已将辗转艰途的颓情,尽刻诗行之间。

迢迢跋涉后,诗人终于落脚在了这锦城外的浣花溪傍。屋虽草顶、土墙,围栏聊以木枝为篱,但终就结束了颠沛之苦。虽仍处于贫困窘境中,诗人却依旧透着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春夜喜雨」不愧为朗朗的脍炙名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而「赠花卿」中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尤是传诵至今。

更有「少年行」中“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其调侃、诙谐的笔调,将纨绔子弟的仗势、无礼的脸谱。刻画得入木三分。

想象着工部郎当年在此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喃?他的一首「卜居」“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已将四年宿居地的生活、心情、景致描摹得细致如见了。

诗人就是在这样的陋室石桌傍,漏夜更深时,著下了众多垂耀古今的名篇,从这里流芳于四海八方。敬视着这浸透了诗情的三庭草堂,千古悠悠,虽斗转星移、山河易容,但草堂还有氤氲不去的诗魄歌魂。似乎觉得草堂的主人依然会在某时、从光阴深处的淡氲里姗姗而至,会在石矶旁与尔品茗膝谈、坐对听吟……

离开草屋,走进斜斜长长的夹墙甬道,两傍丝竹郁郁蔽空,幽静得只剩下细叶的低低喃呢。兀然,一阵童音的细细颂诗声、从甬道尽头传来,看径道口处影如剪纸、眩迷了双眸,霎时间忘了身处何年。

走出甬道,就来到陈列工部诗词集锦的弧形展诗长廊。诗、词、歌、赋种类多样、风格迥异。在此,诗人忧国的士子之心、望转乾坤的急切,尤在其中尽显: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首「蜀相」七律,读来仍令人泪水盈涟,心忧天下之虑已跃然诗句之上。无疑,后来者已读懂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国忧”的高风气节,那正是上下五千年、凝聚我族、一脉传承不息的华夏精神。

诗廊栏外,有盆、瓶、台型的人工植景垒垒叠叠、姿态奇秀,其韵衬着诗圣诗词歌赋的高洁雅致;更是簇奉着杜工部那千年长歌中经久闪烁的道德光辉。

长廊过处,又至存琴亭榭外。亭内琴横,仿佛主人刚刚指罢、起身暂离,好似悠悠琴韵、诗音,尚在椽梁处缕缕缭绕……转瞬间,叹千年亦如白驹过隙,正如诗人所吟“…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不变的,是诗圣遍布诗迹墨宝的草堂,将会有今天、明天及后天的人们绵绵不绝的敬访,受万世仰谒。

秋意深浓,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正无声的挣离张扬的枝桠,从半空飘飘洒洒而下,铺满了红墙夹道的甬巷、边廊亭榭的拙朴台基、及参天林木下一席茵茵的青草,洒满了诗人曾经栖身的这座幽深的院庭。仰望遒劲古树上那些盘匝错结着的老藤,郁积了千年的伤怀、忧慲,仿佛依旧在其间氲聚徊旋。时光在静默里凋零了,尽透着凄清与沧凉。

停步在空旷的院落中央,踏在衰叶掩脚的蜿蜒石径上,疑问那蔽天树荫间悠缓旋飞、似小纸片般的飘叶,是诗人还在向时空中挥洒无尽诗意吗?那满空纷纷落下的,可会有杜工部不慎遗留在今世的脍炙诗篇….

2010年11月于成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思想的桶-武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雨不朦胧点评:

“诗廊栏外,有盆、瓶、台型的人工植景垒垒叠叠、姿态奇秀,其韵衬着诗圣诗词歌赋的高洁雅致;更是簇奉着杜工部那千年长歌中经久闪烁的道德光辉。”文笔不错,很是喜欢!

文章评论共[4]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祝春安!at:2011年03月10日 中午12:42

思想的桶-武艺-评论

谢谢at:2011年03月10日 中午1:12

亦源-评论

欣赏了,问好朋友!at:2011年03月10日 中午2:22

思想的桶-武艺-回复谢了 at:2011年03月10日 中午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