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史记·刺客传》有一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今天的人们读到此文后,是否对荆轲的行侠仗义的行为由衷地钦佩?
从此,我就产生了对“侠义精神”的向往,自从读了经典小说《水浒传》之后,“梁山好汉”的“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有感于此,才产生了对“侠义”、“侠客”和“侠文化”现象的探讨和研究。
大凡读过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读者无不对“郭靖大侠”,“杨过大侠”的行侠仗义,义薄云天”的“侠客”形象赞不绝口,印象深刻。何谓侠客?侠客,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精神的人。例如:游侠,武侠,剑侠,豪侠,大侠,女侠之类。
“侠客”在中国历史或文学上的意义,历经多次的演变。仰慕者将他们做为赈人危急、铲奸除恶和正义化身的代名词,憎恨者将其视为离于私勇、伤道害德的“徳之贼”。可见,“侠客”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影响,颇有争议,由此可见一斑。
当代著名学者汪涌豪博士在《中国游侠史》一书中针对“侠”的文字学解释进行了考证并认为:商周以前并未出现“侠”字,而只有“夹”字。古代“夹”、“挟”、“侠”三字原本相通,为挟辅大人物并供其役使之人。汪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游侠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历史的发展,参与了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精神的建成。
我国的许多古籍中也对“侠客”一词进行了一些解释。《 韩非子》是最早记载并解释“侠客”和“游侠”的古籍。《韩非子·五蠹》篇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八说》篇云:“弃官宠交谓之有侠,”“人臣肆意陈欲曰‘侠’。”近人梁启雄在《韩子浅解》中注曰:“‘有’‘游’古今音皆近,‘有’或本作‘游’。”“有侠”即为“游侠”。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集解引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或曰任,气力也;侠,俜也。”《史记集解序》司马贞索引“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言能相从游行挟持之事。”《汉书·季布传》颜师古注曰:“任,为任使其气力。侠之言挟也,以权力侠辅人也。”
荀悦《汉纪·孝武一》中云:“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
许慎《说文解字》云:“侠,俜也。”俜也作甹“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
由此可知,“侠客”是指拥有“力”——武力、财力或权力的,并能以这种力“挟持”他人的一群特定人物。其实,“侠”的内涵较为宽泛,各种不同的侠,诸如“布衣之侠”、“卿相之侠”、“轻侠”、“豪侠”,“剑侠”等皆可称之为“侠”,即不管是纯然的“侠”或是有“侠行”和有“侠气”者都被统称为“侠客”。
《史记》中对“游侠”有“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笔者所说的“侠客”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相同,只是说法不同罢了。在《史记》中被明确冠之以“游侠”之名的还有汲黯、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诸人。司马迁对以上诸人的记载多为正面的、肯定的,虽有些许微辞,但赞许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可见司马迁眼中的“侠客”,是个言出必行、轻死重气、不同于一般豪暴的义士。台湾著名学者林保淳认为司马迁为“游侠”作传,主要是鉴于“游侠”能够“救人于戹,振人不赡。”至于孟尝君宾客、灌夫、宁成诸“侠”,多为豪吏猾民,司马迁用“奸”之一字加以批判,很明显具有“否定”的意味,而与《游侠列传》中洋溢的揄扬之情,正可反衬。
此外,《战国策·燕策三》载田光的话,就有“节侠士”一词,《庄子·盗拓》篇中有“侠人”之说,《吕氏春秋·音律》篇也有“侠”字出现。
综上所述,侠客精神决不等同于侠义精神,前者比后者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义。可以说,《史记》中 “侠义” 精神一直流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一直与正统的文化道德观念相对抗。一般来说,这种侠客精神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俗称“诗仙”或“诗侠”就有一篇关于《侠客行》的诗歌:
侠 客 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的这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诗人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热情地讴歌了“侠客” 的豪情满怀,行侠仗义的精神。
近年来,著名武侠作家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创作的武侠小说,例如,《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笑傲江湖》、《侠客行》、《白发魔女》、《七剑下天山》、《陆小凤传奇》、《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等陆续被改编成电影`抑或电视剧而搬上荧幕,这些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不能否认,武侠小说影响了更多的人。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是方兴未艾的“侠文化”现象。若要问武侠小说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武侠粉丝”会告诉你,正因为它不仅有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还有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最重要的是,武侠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侠义”。
侠客,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元素之一。这个文化元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着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元素不会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但是,自从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统治的奴役之下,这个元素基本上就“休眠”了。近代,更是由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人诸如吃饭穿衣、举手投足、思想观念,都变得要寻思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行为规范,道德理念,是否具有所谓的“绅士风度”。所以,“侠客”的这种文化元素在当代中国人心中已经消失得没有了踪迹,而成为了一种对于“理想”的向往。
当今的中国,许多人还是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或者观看武侠电影,然而,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就会发觉那些都只不过是一些值得称道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罢了。这些作为休闲娱乐节目,可爱固然是可爱,但是,确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和谐社会,一切都已经有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自由消费就足够了。正如俗语云:“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假如有一天,我在前面所说的“新强权政治”果真降临之时,恐怕我们就更需要唤醒古代的侠义元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愿我所讲到的”侠客”,只不过是“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
最后,还是让我们为“侠客”精神,击节弹奏一曲,填词如下以纪念之:
临江仙 -- 笑傲江湖
长剑飘飘一生傲,会盟天下英豪。浮世滔滔人情渺,江湖儿女,风雨任飘摇!
醉酒当歌心事了,举杯畅饮群枭。明镜高悬天道昭,笑傲江湖,壮志凌云霄!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