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卖货子雪夜看彭城

发表于-2011年03月06日 中午1:50评论-3条

在一个名词后加个音节来表示一种对事物的情感,大约全中国都有这个习俗。北方人加个“儿”,如花儿、娟儿、狗儿……赣方言加个“子”,淘子(小男孩)、细伢子、桂花子(女性名)……都昌话从属于南昌话,在这事上却有不同,一律改“子’为“得”,丝瓜得、苦瓜得、兰花得、杏花得,扯到本文的话题上去:卖货得。

加个尾音,体现出农村人对自己身边事物的熟知和较好的控制程度。比如某人说出个大官的名字,另有人说:哦,眯眼子呀。一个“子”字道出那个人和说话人的特殊关系:知根知底,出身低微,没啥神秘。

卖货子这个词来自南昌话,准确点说,来自在南昌篾匠手艺帮。早年,中国工业还没成气候之前,南昌---这个鄱阳湖平原上的粮产区,需要大量关乎于粮食生产和存储方面的用具,篾匠这个手工业行当就派上了大用场。谷箩、扁担、囤子、筛子、杜垫、晒蓝、榨蓝、鸡笼……生活用品也不乏蔑制品,如热水瓶壳、窗帘、门帘、床簟等。南昌附近的进贤、永修、德安等地的山区产毛竹,成就了南昌的篾匠行业的兴盛。令人不解的是:南昌人很少做手艺,在当地从事篾匠手艺的多数是都昌人。

千万不要认为南昌人瞧不起手艺人,相反,他们对手艺人十分尊敬,大约在他们心中,手艺人是某种文化的载体。

请师父必须有很隆重的礼节,必须提前预约,师傅进门那天,甚至要包红礼。吃的、喝的就不用说了,吃饭时,师傅的座位绝对是“上座”。

受到尊重的师傅,就会尽力以高质量的服务报答主人家,就是把人家要做的物件做得特别细致、精致、适用、耐用、美观。比如每一片蔑的宽带、厚度、光滑度、间隔度都是说明物件质量的指标。再就是物件的造型、锁口的自然程度、立角水平度和标准度都是篾匠师傅手艺好坏的标尺。当然也不能光求质不求量,各种物件的日产量都是有规矩的。评价机制不用东家道论,手艺帮里自然会“洗南瓜头”,对师傅的作品批评得见骨髓。

做个好师傅特受人尊重。做个好师傅好难。

好师傅请的人多,自然,那些手艺欠精湛的只能拜倒在某个名师的门下做下手。工钱是不会少的,只是对大头师傅要逆来顺受,甚至要自谦得跟徒儿一般。

到了淡季度,好师傅的业务也不忙的,没有名分的师傅就难谋生了。

那就做卖货。

就是自己买些毛竹来,加工成各种物件,摆在集市或农人出没较多的地方卖。

这就出现了价格竞争,结果是卖货都没有好价钱。

自然手艺人就只能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降低成本的方法只有两个:加快生产速度,降低材料成本。

这样,卖货就必然走向做工粗糙,品质低劣的命运。

常见农友或手艺人评价一个蔑制品:这般差,简直跟卖货子一般!

卖货后面加了个“子”,意思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另有一个手艺行当---木匠,本是严重抗拒卖货子的,如今的情况,嘿!

木匠有大木、小木之分。大木专用于造房子,小木就是生产家具和日用品。更受尊重的是大木。中国人讲究风水的,人们顽固地认为风水的好坏关乎于房屋的每一个结构。东家会尽力请上很有名气的好师傅,款待绝对是上乘的,几个固定的菜碗:豆豉爆肉、煎豆腐干、煎鲹鱼儿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瓶装的烧酒、上好的黄烟。另外,见天要发一包香烟。早年是大前门牌的,后来随世道改变为:瓷都、蝴蝶泉、阿诗玛、红塔山……

有些人家在造屋后许多年家里出了不好的事,就疑心当年某个地方得罪了师傅,师傅就在房子的结构上做了文章,下了毒手。所以多少年来造房子的大木是不存在生产卖货的。

大木又分两类,造屋的已经说过,还有一类,也是造屋,只不过是给死人造屋。用避讳的话说:就是造寿料。

好像为阴间的人造屋更难,更有讲究,更关乎于风水,成为这种师傅且能长期靠这个生存的人很少。

首先,师傅的人品要得到乡里人众口一词的肯定,他绝不会因为东家供碗(饮食)的小小差池而心存报复,而是会尽心尽意为了东家的繁荣昌盛着想。其次是师傅的手艺要特别的精湛,决不会在裁料、打榫上有些微走手。否则---不要否则了,寿料的长度是固定的,任何失误就会造成彻底的失败。还有,同样的木材,好师傅可以造出十二合(“合”音鸽,十二合即由十二段木头组成),手艺欠精湛的就只能造出十四合了。十四合到十二合那是一个很大的台阶了,悬殊不亚于如今的正科和副科了。有些有福气的老人,后代老早就为其造好了押寿的寿料。他们会在一起品味乃至pk各人的寿料的质量。如有哪个敢说:我的是十二合的顿缝!那就差不多盖帽了,他尽可以享受无限的荣光。说是说有十合的,谁见过?几个有皇帝的命呀?

能被选中造寿料的师傅,其德行、智慧、技艺、声望各方面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

师傅的待遇是很高的,先要行请师礼,酒、肉、烟必到,要包礼钱,开工要摆场合请亲友喝酒,师傅必然要落上座的,工资就不用说了。师傅为了对得起自己的所得,会尽力为东家着想,在未来的作品里凝聚自己的人品、智慧和技艺。

这样的情况当然不会有卖货子的出现。

世道毕竟有边沿。有无后的老人,拟或无福活到老年的苦命人,一夜间走了,也要个过世人眼的壳子呀,至于几合或什么材质就不用考虑了,能把那身皮囊装了就行。

木匠铺就出现了。做卖货寿料的行当出现了。木匠铺也卖些日用的什物,如楼梯、洗衣

凳、蛤蟆凳、芒杵、耙印之类,但这些都是摆摆样子而已,做这些物件很费功夫,又卖不到好价钱,赚钱的卖货是寿料。做卖货的老板会想方设法把无用的东西都用上去,那些本来只能当柴火的边角料也可以用钉子钉拢,塞在做长料的缝隙里。至于木头是老山材还是嫩山材不用考虑,甚至糟了心的木头也无妨。成型了,再请个廉价的油漆匠油漆一下,看上去也真可以算是闹热风光。本钱不到三百,卖个千把块容易,赚钱啊。对于苦主来说,简直是无可选择的了,如果郑重其事地造寿料,光木材就要论千(元),更不要说敬师傅的礼节和工钱了。

嘿!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一些学了篾匠的人就哼哼唧唧:都是做卖货,篾匠的卖货赚不到饭吃,木匠的卖货听得到角子(铜钱)响。

木匠的卖货赚了钱,但不能改变卖货的性质,卖货,进一步成了假货、劣等货的代名词。

卖货子!

如今,一些体面行当也喜欢做卖货。

评职称,要论文,课题,荣誉。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之分。各个级别产生的作用不同。劳动者,能获得荣誉是不错的,哪怕是最低级别的荣誉,也凝聚着劳动者的心血、智慧和高尚品德。评职称要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该那些有发证资格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可以换钱就大开生意之门。

一张纸、几个字、一个印章,换几十、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元,太划算了!

于是各种层级、各种名号的纸质卖货出现了。一些买货的人很自得意于自己发现了这条路子,但很快发现那些做卖货的唯恐人家不知,竟然明目张胆地发文,直接表明价码,“保证在某某刊物发表”,“保证做什么有用”。荣誉有卖,路人皆知。

这事让一些没文化的闲汉知道了,觉得是个好职业,想了一夜,把各种名号都想好了,请个刻章的,把章刻好,算了批发价。再在某个地方买来了曾经邮购过药品或猪饲料的信息资料,各种称谓铺天盖地而来……吓死人哦,什么“国特别贡献发明家、科学家、专家、画家、作家、学者”,什么“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电影行业为了“站着把钱赚了”,也被获得种种的莫名其妙的“国际……奖”,说也说不完。买的人和卖的人都心照不宣,各取所得,骗的是世人,破坏的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道德结构和社会结构。还有一种人,买了卖货,自己却不知道或者压根不想知道。因为职务的关系,我每年要慰问一些退休的老同志,老同志在叙旧的同时,多数要拿出这些年他们取得的成果来表示他们人老心红,奋斗不止的品性。他们拿出的正是那些“中国…杰出世人、词家”之类的荣誉称号。从这个层面说,做卖货的人骗了老人的退休金,也做了件好事,让老人生活在虚幻的荣誉中。

木匠铺的老板知道这个,不准原本得意的脸面要丢到粪窖里去,不被羞杀才怪呢。

当我们想起我们的后人在考证我们今天的历史的时候,所碰到的甄别真假的麻烦何其大,或者说想起这种卖货现象使多少真正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文化的主体和载体难免被作为赝品被扫进垃圾堆的时候,我们难道没有一些负罪感吗?

该死的卖货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夜看彭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俗话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卖货子,
不仅仅是地方特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文章评论共[3]个
美泉-评论

生活气息浓郁的文章,欣赏!问好朋友!!at:2011年03月06日 下午3:38

雪夜看彭城-评论

谢美泉老师!at:2011年03月06日 下午4:09

亦源-评论

欣赏佳作,问好朋友!at:2011年03月07日 早上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