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吃饭是一种本能。即便不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也是如此。远古时代的人就知道,可以没有树叶遮羞,但肚子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人类的文明进化到现在,“吃”已然成了一种文化,吃什么、怎么吃,都有很多讲究,但再进步、再发展,人们对吃饭睡觉都有共识,那就是,肚子饿了吃东西,累了困了要睡觉,这和下雨刮风一样自然。
真的是这样吗?
禅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师傅,到了您这境界,还需要修行么?”大珠说:“当然,我很用功。”来者非常不解,问:“师傅怎么用功呢?”大珠再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来者几乎要笑出声:“一般人都会做的事情,大师还需要用功做啥?”大师平静地说:“一般人吃饭时不肯吃饭,有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有千般计较,所以,这是不同的。”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是做这同一件事的内心的投注。这让我想起自己早先的一件事。喜欢游山玩水的我,第一次听到人说看山水的三层境界,当时是狠狠愣了一下的。在我看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没有什么玄机。直到有一阵,眼里的山再也不是那山,水也不是那水。我很自以为是,感觉自己有了很高的境界,居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后来,走了一些路,看了一些书,遇见林先生。他用清淡的文字,一字一字写进我的心里,他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领我走向安静平和。在先生的开导下,我终于恍然大悟,无论是做人还是写字,修行于我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我从小学开始学习方块字起,就喜欢把老祖宗的文字组合成豆腐干。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存在心里的那些辞藻,足够写很多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于是我写啊写,写到现在,却突然发现,最美的文章根本不在辞藻有多华丽。一篇感人的文章在于是不是能打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打动,那又如何去打动别人?
悟出了这些以后,我的文字有了变化,也开始学习用脑子思考。慢慢地,知道了我们眼里的山和水,终究还会是那山和水,只是此时的山水已非彼时的山水。
就像我们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吃,到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解决,千方百计吃好,再回到早先的吃饭时吃饭,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当我们终于能够做到纯粹地吃饭,纯粹地睡觉,觉醒地活在当下,开心时吃饭,不开心的时候也吃饭,没有计较,没有失意,我们就再也不会失去吃饭的乐趣,失去生活的信心。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那些拥有明月之心的人,能够从简单、平常的事物中,发掘出平等、温柔、圆满,我也渴望有一天能单纯、朴素地活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每一餐都吃得香,每一晚都睡得甜,每一天都有满足快乐的微笑……在繁华霓虹里,能够平静回首,确认年少时那种无为地活着的天真!
-全文完-
▷ 进入未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