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中华饮食文化话“民生”feihua1234

发表于-2011年03月02日 上午11:44评论-1条

众所周知,“衣食住行,人之大事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饮食确是关乎生存,乃至生命延续的最大事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是人民以粮食作为自己生活所系的意思。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这都充分说明了饮食的重要性。

一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我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五法八门,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存在一定的道理。

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中有一子曰:“饕餮”,是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惟我炎帝,创世运古,开国之祖,功盖乾坤。首创农耕,树本立纲,斫木为耜,家穑稻梁,民始谷食,农牧繁昌,炎帝文化,源远流长。餐饮文化,也不例外,百花齐放,另具一方。神农佑我,恩泽世长,灶台餐桌,飘转清香。” 

炎帝饮食文化确实令人流连往返,垂涎三尺,当今世界开放,打造品牌,各具特色。“十碗荤”“火焙鱼”“清素茶点”都是炎帝饮食文化特色。

孔子的长寿养生理念,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渊源之一。然而,孔子的饮食起居观,是其长寿养生理念的主要内容。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大意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经久变得腐臭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得难看了,不吃。食物的气味难闻了,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没有到该饮食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的方法宰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的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的肉虽然很多,但吃的肉不超过饭量。只有饮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从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不多吃。参加祭礼。领得的祭肉拿回家不能再留着过夜。祭肉的保存不得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这里说的饭馊变味,鱼和肉腐烂变质,当然不能吃。食物变色,说明它的质地发生变化,就不应吃。食物有难闻气味了,不能吃。烹调失节,不能吃。常人一日三餐,没有到该吃饭的时候,不能吃。食不以时,身必遭灾。这些都是人们必须信守的饮食原则,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至于“割不正不食”,按《论语注疏》疏:“谓拆解牲体脊、胁、臂之属。礼有正数,若解割不得其正,则不食也。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饮食观,主要目的在于阐发儒家之“礼”。按其饮食礼仪要求,“正”为合“礼”,“不正”为不合“礼”,不合“礼”则不食,亦无可厚非。

还有“不得其酱不食”,什么肉用什么调料,儒家自有“礼”数。如脍,春用葱酱,秋用芥酱,儒“礼”也。不得其酱,犹乱其“礼”,坏了规矩则不食,亦属必然。

说到酒不自作而从市场买来的未必清洁。到市场买的肉脯,因不知道是什么动物肉制作的,所以不吃。这似乎太小心了,小心到了迂腐的程度。然而,从现实生活中看,自有他的理由所在。今天,我们用的酒、肉脯当然选购于商超或集市,但稍懂点饮食卫生常识的人都会要求家人不要吃小摊饭,不要买没有检疫的肉等等,以防止病菌感染,诱发各种疾病等,正是这个道理。

为此,有人将孔圣人的饮食观总结归纳如下:

十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宿肉不食”。

食须记:“食不语”、“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斋必变食”。 

饮酒忌:“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非常重视生活言行与身心修养,他的一系列饮食养生观点,都是在长期实践与研究,以及身体力行的结晶,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提炼。这些观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的饮食起居习惯,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二 天人合一,随性而食

庄子,是风华绝代的思想家,逍遥自在的乐天派,是先秦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还是一位空前绝后的饮食大师。有关他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当过漆园吏,然而,关于他饮食和养生的故事,我们却耳熟能详。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关于饮食方式的寓言:东海有一种叫意怠的鸟,它们十分迟钝无能,无法单独生存,同类之间要互相牵拉、互相搀扶。在吃东西的时候,谁也不敢先吃,一定要等最高等级的同类吃过了,才挨着等级顺序吃一点残食。由于等级森严,意怠鸟内部秩序井然,一直没有遇到很大的灾难,而长久生存了下来。庄子乐于拿饮食来说事,由此可见一斑。

这则寓言是中华民族生存史的一个断言,而其中关于意怠进食的顺序,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在每一桌宴席上,每个菜端上来,如果席上的最尊者不动筷,那么任何人都不敢下箸。急于想吃的人,都一迭连声地催促最尊者赶快动筷,最尊者即便不想吃,为了成全别人的食欲,也不得不象征性地动一下。如果最尊者不肯通融,那菜肴即便令人垂涎欲滴,也只能原封不动地留着。

庄子对这样社会化的饮食方式并无直接评价。不过在他看来,人们应该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随遇而安,饮食上当然也应如此。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的衣食饱暖,上古社会之所以是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游”,在吃饱了的时候,嘴里还含着点剩余食物无忧无虑地游逛,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对于崇尚相对论的庄子而言,适当的饥饿恰是最好的美食。饥饿时人们知道饮食的美好,而在饱足时就会践踏一切。

古时帝王有后妃三千,生活却还不如山村农家夫妻和美。因此,庄子提出善意的劝告: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意思很明确,对于饮食必须克制,而对于读书,则要多多益善。他告诫人们:“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就是说,在养生上,必须谨饮食、节色欲,不可纵一时之欲,不顾后果。

在吃饱和节食的基础上,庄子认为随性而食、不拘泥于物的方法,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与幸福。有一次,庄子跟弟子外出旅游。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弟子问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反问:“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立刻醒悟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像鹌鹑一样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像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像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像鸟一样随性而食,成为了庄子饮食观的最大特色,也是庄子求道、合道的一大内容。在制作饮食上,庄子不将烹饪看作雕虫小技,反而认为其技之精者接近于道。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在庖丁以精湛技术,游刃有余地解剖牛身之中,折射出一个深刻哲理:人只有顺乎自然本性,才能得到个人的幸福自在,而这是否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到?于是,庄子开始介绍他得道功夫中最精彩的方法,那就是“心斋”与天人合一,当然这不仅仅只是饮食上的简单斋戒而已,而是庄子精神上超然物外,逍遥自由的制胜法宝。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资的丰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日常起居不在拘泥于“一日三餐”的生活节奏,这些都是“ 天人合一,随性而食” 的饮食观念的最好见证!

三 天下民生沐春风

时下,“旭日阳刚”的“春天里”的歌声唱红了大江南北,其歌词之所以打动了今天的老百姓,正是由于唱出了那些为了生存,为了求得温饱,四方漂泊的“打工者”的心声,那种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其歌词摘录如下:

春天里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 在田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这春天里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留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 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 在夜晚 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也许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凝视著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也许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旭日阳刚”已经成为了当代“打工族”的典型代表。听着这首朴实真挚的歌曲,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诚然,我们今天的努力地工作,无非就是为了“饮食”,为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所幸的是,国家领导深切关心人民的疾苦,将“民生”作为了立国之本,这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读书人所热切的渴望和追求,抚今忆昔,不胜感慨!填词以纪念:

浪淘沙·春

桃李沐春风,天下大同。布衣百姓乐融融。旭日阳刚歌声唱,千里飞鸿。

独自望苍穹,兔报蟾宫。曲终人散步从容。柳密林深花儿美,遍野春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资的丰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日常起居不在拘泥于“一日三餐”的生活节奏,这些都是“ 天人合一,随性而食” 的饮食观念的最好见证!这样的总结切入要点,且很精准地表达了主题(小编以为,这段话后面的几段不要更好)

文章评论共[1]个
feihua1234-评论

愚认为: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构成了递进关系,先从饮食文化的起源说起,然后,引用庄子的观点来借喻今天人们的饮食观念的变化,第三部分,笔锋一转,切入主题“民生”的变迁,以“旭日阳刚”的歌词,表达老百姓的生存艰辛和纯朴的劳动观以及人性的光辉“爱”,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会有国家领导的深切关心的“以民为本”的观念的提出,最后以《浪淘沙·春》作为结句,正是作者的主题的升华,热情地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和关注“民生”的普天大爱!at:2011年03月02日 下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