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谈“知”说“行”何为先松下老人

发表于-2011年02月20日 中午2:25评论-0条

知与行,即知识与行动。知之所未知,行之所未行;或是知之更深知,行之更力行。这也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努力的。但是,知与行,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已成为一对矛盾,作为哲学概念引起了争论,知与行,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最早提出这命题的,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荀子,他在《荀子.儒教》中是这样说的,“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说是见到的不如学到知道的,学到知道的不如自己行动上做到的。很明显,荀子对知与行比较,明显是行为先而知为后,重行而轻知。

知与行有无先后,有先后又是谁先谁后,后来的理学家们为此穷究不止。最有代表性的,是宋朝大家朱子和.二程、明朝大家王阳明、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和后来清朝的魏源。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对知与行也提出了自己看法。综合这些大家的看法,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朱子二程们认为的“知先行后”,他们甚知把知看作是天赋的,超越于行上;二是魏源的“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主张先行后知。孙中山先生更甚,他不仅主张“行先后知”、而且激言之“不知亦行”。

显然,这些知与行的主张,无一不是唯心主义的。要说,倒是明代大家王阳明“知行合一”更有可取之处。他主张知与行统一,反对宋大儒家朱程的“知先行后”,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未行只是未知”,强调既要勤于求知,更要躬身于行。这一主张是对知与行认识的历史性进步。

知与行,何为先何为后,实际上这很难分个清楚,就如无法分清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一样。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也是来源于实践,但这只能表明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先有后,而不能表明知与行有什么先后。以愚认为,如果真的要说个明白,那只能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相互相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分个先后。

因为,人是靠志立身。对于每一个人,要勤学有知,要力行有为,靠的都是志向。这志向,就是架起的云梯,使人既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又同时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舍一而不能。有志者事竟成。这竟成之“事”,既是知识学业之竞成,又是敢作为,有作为之竞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松下老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文章引经据典,谈“知”道“行”,至于知遇行走到如今,何应为先?最终得出结论,要勤学有知,要力行有为。欣赏,问好作者,新的一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