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儒教的几个祖宗的观点。
孔子崇尚西周的宗法制,提出回归周制的思想,对周公所定之法全盘接受的基础上“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见班固《汉书?艺文志》)。可以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的“仁爱”是以贵族为基础的,小民基本被排除在外。春秋时期,各种思想交会,各国都寻求改革的时代,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出售他的思想,由于他的思想不切实际,基本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与他和作,导致“待价而沽”的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对于小民,孔子的嘴脸大变,樊迟向他请教耕种:他说:“吾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他说:“吾不如老圃。” 他对樊迟的评价是:“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把人分成“小人”和“君子”,可以明显看出孔子“仁爱”的真实面目。
孟子在研究孔子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孔子思想的不切实际,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修正。现在看来具有“民主”思想。孟子一生致力于推销他的“王道”和“仁政”学说,反对“霸道”。但反对墨子的“兼爱、节用”等主张,骂墨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虽然如此,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的观点看,其本质与孔子无二。
荀子在继承孔孟之道德基础上,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矣。法者,治之端也。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不乱。与天人合一相违异,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法治思想,更加符合“君主集权”社会的需要。
董仲舒的学说是儒学和阴阳学的结合,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皇帝“受命于天”,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天意”。他把儒学与神学结合在一起,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正式成为“君主集权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
从孔子到董仲舒,儒学的思想在不断的变化,变化的目的不是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术”的寻租,希望能有一个皇帝或国君能雇用他们,加入到统治集团内,成为君主的奴才。说白了,儒学就是奴才学。因为从“士人”应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角度讲,儒学一开始就是一个未放响的屁。到了董仲舒才算放出了响屁。——因为儒家思想与大多数人民为敌,无任何科学性可言。但是汉武帝不这么想,他想的是只要能让汉王朝“长治久安”,从“维稳”的角度讲,放个屁算不了什么。这下可就好了,皇帝支持,儒学士子开始理直气壮地放屁,这还不过瘾,后来的儒学大师们开始公然拉屎,到了清朝末年,全国“学术界”已经是臭不可闻,全国处处是臭粪,人民已经“久而不闻其臭”了。
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很快全国开始清除大粪,百年过去,人们崇尚科技、崇尚民主自由和宪制,无奈几千年的臭粪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彻底清除的。最近,新的董仲舒、朱熹之流,提出在天安门立九点五米孔子像,象征“九五之尊”,这九五之尊来源于《易经》对六爻的解释,阳爻第五爻被称作“九五”,象征的是帝王之位。看来奴才就是奴才,总忘不了他们的皇帝,总忘不了把儒学这个臭屁再放出来,可谓是屁的循环,作为救命稻草。当然,他们希望把社会与民主自由的距离拉得越远越好。还搞了个网上测试,据说有70%的网友支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姑且不说这个数据是假的,就不想想真正有70%的网友懂孔子吗?他们以为人人关心的是孔子,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世界人们关心的事情多了去了,谁去关心屁的味道。
-全文完-
▷ 进入子正9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