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归来,收到远方友人的来信,洁白的信笺,素雅的稿纸,俊逸的字体,心底那份正在麻木的回忆渐渐复苏,哦,久违了,书信,那一页页厚重质朴的回忆。
书信,一种古老而悠久的通讯方式,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拂去世俗的烟尘,想到当年的书信交流,曾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多少惊喜呀!家书一封,简洁无华,字里行间中渗透着亲人的呵护,父母的叮咛,家人的期盼,家长里短,邻里琐事,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每当看到这样的信,常起故园思亲之念,不胜唏嘘。要不,杜工部老先生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浪漫的李白,会把书信交付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王昌龄。
上学后,尤其是刚和同学朋友分别,书信就成为互诉衷肠,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想起自己当年负笈求学时,每到课间,大家像疯狂的兔子一样,奔向学校花坛边的收发处,看那儿放置着一封封来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鸿雁翩然飞来。没有收到信的同学,怏怏不乐,悻悻而归。收到信的同学,性急的,急不可待拆开信,一气读完,性格内向的,把信揣在衣兜里,找个僻静的角落,细品慢读,看到会心之处,如细啜香茗,弥久幽香。最有趣的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会羞涩地信看完后,小心地收拾起来,有空了就拿出来看看,在青涩的岁月里慢慢成熟。书信,也就在流水般的岁月里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大,扮演着记忆的深度与内涵。
中国的书信,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雅的无与伦比的文化。单从信封上的字体看,就各有独具匠心之处,有的工整,有的潦草,有的循规蹈矩,有的笔走龙蛇。打开信封,里面的信纸也折叠的别有洞天,有的折成三角,有的折成鸽子,有的折成一朵花。展开信纸,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读信的心情,是收获的心情。信收的多了,分门别类,整理一番,闲暇看看,多少滋味在心头。
如今,随着通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话,手机,电脑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有什么事告诉对方,一个电话轻松搞定,成千上万张图片,几万几十万字的稿子在电脑上几秒钟就传过去了,既快捷又便宜,还有谁会有心思在那儿字斟句酌,费尽心思地写信呢?还有谁收到信会在那儿细细品读呢?
书信,退出历史舞台是迟早的事,它和布票,粮票一样,在完成使命后一定会成为历史。可是,看着我面前的电脑,我想,电脑等通讯手段尽管快捷方便,但缺少了书信的质朴与厚重,缺少那种温情和期待。念及此,我又看了看眼前的这几封信,素雅的稿纸,漂亮的小楷,伴着浓浓的友情。今天是昨天的历史,有一天我会渐渐老去,在家乡夕阳笼罩的沙滩上再阅读这些信件,一定会忆起如烟往事,会沉浸在永不褪色的回忆中。
-全文完-
▷ 进入芯茹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