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是一种独特的文艺创作形式,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是一种中国文化遗产,是一种与古代楹联,题匾,诗钟,酒令等类似的文学样式,它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堪称“艺苑奇葩”。
灯谜,一般地说由四个部分组成:谜面,谜底,谜格(规定的格式),谜眼(猜什么东西)。除此以外,还有严格的规定,例如,谜面必须成文,谜面与谜底绝对不允许有任何重复的文字出现,文字应有“别解”抑或“引申义”,其所涉及面极其宽广,可以是天文地理,可以是文学典故,可以是文艺曲目,可谓包罗万象,而且融合了趣味性,知识性,文艺性等综合特点,谜面文字短小精悍,简洁朴素,通俗易懂,想象丰富,颇有趣味。由此可见,灯谜创作者的功力深浅。
南朝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中,对“谜”字的解释是“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显然,“谜”在当时就已经具有了后世所谓“文义之谜”的雏形,其娱乐功能由此可见一斑。人们有意识地依据汉字的特点,利用文字的一词多义来创作谜语,彰显才华,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以此测试“猜谜者”的智慧和修养,并以此为娱乐游戏。传说,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谢慧连,萧绎,萧巡等都是当时的创作谜语的“妙手”。谜,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还成为了宫禁内君臣之间娱乐的工具。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就生动地记载了北魏孝文帝与臣僚之间“以谜相嬉”的情景。隋代侯白撰写的《启颜录》中也记录了北齐高祖高欢“出谜逗乐”的场面。
猜谜活动自古就有,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猜谜活动开始萌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形式由“隐语”逐渐变成了“灯谜”之类。
宋代,是灯谜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灯谜”的名字,与“灯节”的出现息息相关。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上元夜称为“元宵”,是夜各家各户张灯结彩以为游戏,故名“上元节”。元宵张灯的习俗始于隋唐,到宋代发展到“巅峰”。相传在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曾下诏上元张灯,并将三夜之期延长至五夜,即从正月十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日,以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繁荣昌盛,大有之邦。灯节期间,百戏杂陈,斗智竞巧,无奇不有,便有了“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旧京诨语,戏弄行人”之事。(参见宋代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从此,“谜”与“灯”结下了不解之缘,将“谜”粘在花灯之上,让游人随意猜测解谜,就成为了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游园活动了。于是,“灯谜”一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据宋代《都城纪胜·社会》记载:“隐语则有南北垕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习诗之流,萃而为斋”。由此可见,“谜斋”就是最初的谜社雏形。正是因为谜社的出现,才使得谜语的创作日益繁荣,绚丽多彩了。
不能否认,灯谜,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事物,它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时至今日,仍然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的文艺形式或文艺活动,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中华大地群众性的猜谜活动生机盎然,蓬勃发展,而境外的灯谜活动,方兴未艾,遍地开花,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文化遗产的钟爱和继承,值得推崇,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灯谜协会”,不断地举行着规模各异的灯谜竞猜活动,极大地推进了灯谜创作,从而使得灯谜文化得到了传承。我想,灯谜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遗产之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尊重。
朋友们,我们是否应该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远眼光来认识“灯谜文化”?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