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自我有记忆以来——鲁迅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他被无数的人推崇之至,他是新旧时代交替之时承前启后的伟人,他是救中国亿万人思想于沉沦之际的斗士,他“大风灭烛,披发大叫”。
而我对他的印象始于“鲁迅的错别字叫通假字,我们的通假字叫错别字”。
鲁迅于我心中是一个猛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选择了爆发,他成为一个在黑夜里奔驰的猛士,奋然前行,他以一支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鲁迅正是面对中国支离破碎的国土民众,在时代的巅峰以一支擎天巨笔划破沉寂的夜空,迎来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而正是这样一个人,让我突然发现,在人们给他加上太多的光环之后,竟忽视了——鲁迅,他不是神,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读《朝花夕拾》我忽然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当无数人把他当做学习的楷模,他却在《藤野先生》中这样写到“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无疑是对鲁迅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人,就像我们尊重自己的老师一样,或者说更加的发自内府的感激着藤野先生,可以这样说吗?藤野先生间接为中国创造了一位时代的巨人,尽管“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此时此地的鲁迅不是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在恩师膝下听学的孩子,他并未显得如何的高大,如何的与众不同,他仅仅是在抒写着对老师的怀念。
鲁迅先生并不是如何的严肃,当我们细细品读《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时,我们竟会惊奇地发现,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不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静静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那熟悉的词句曾多少次出现在我们的作文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我们儿时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记忆吗?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安闲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又正是我们先在所渴望的吗?当我们被沉重的学业压的喘不过气来,我们不是也一样千方百计的忙里偷闲吗?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为了捉田鸡,弄得满身泥水,为了比赛骑车,在拐角处狠狠的摔到,哭着鼻子叫妈妈,在油菜地里捉迷藏,弄坏了一大片菜地,回家后……一切的一切让鲁迅与幼时的我开始慢慢重合,鲁迅,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也有着那样充实快乐又如此平凡的童年。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如此看来这又是鲁迅先生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人吃人,善良找不到出路的社会,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鲁迅毅然投身于革命的热潮,他要医人,医世道人心,医国难危亡,于是他如何再单纯,他的一切已经与中国与时代相契合,连接。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一切的一切只是在控诉一个沦亡的时代,他以无匹的决心与魄力,以决绝的恒心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站在时代的对立面,在黑夜里忘我的奔驰,在一个无尽的黑暗深渊里纵横驰骋,划开天地序幕,开天辟地。
鲁迅先生,我为你深深鞠躬,些许文字,聊表敬意。
-全文完-
▷ 进入殇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