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年?吓!您是外国人吧?这都不知道?过年就是------过…年呗。
回家
亿万中国人为了生计,远离家乡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可以忍受极度的劳累,可以忍受极差的生活条件,可以忍受长期和亲人的分离,但是一到年底,每个人心中自发地长出一种情结:回家过年!这种情结一天天茁壮、顽强,直至坚不可摧。再多的工资也不要,再贵的车票也要买,再大的艰辛也可以克服,俺要回家过年!他们像一个巨大的候鸟群,在农历年就快结束的时候,排除万难,踏上归家的漫漫征途。宁可新年又冒同样的艰辛出来谋生。
他们被票贩子无情地搜刮,被旅途的风雪凶恶地摧残,甚至失去生命。
不管你赚了多少钱,你得回家过年,不回家过年,赚钱还有什么意思?俩个农村孩子在城市里买六*采,一下中了14万,等领了奖,正好是年三十,再没车回家乡过年了,乘飞机也没门。不回就不回,咱住五星级宾馆!给俺把所有的小姐都叫来,排成队,俺给你们发压岁钱!要多少?只管说,要什么?只管说,俺给!一个小姐说:俺想回家过年。其他的小姐受到感染,全都哭了;两个男孩也哭了。
嘿,过年!
打爆竹
过年得打爆竹,有钱人打大爆竹,无钱的人也想跟跟,一次次咬牙把爆竹加大,到底跟不上了,才服。点爆竹的时候有些紧张,盼只盼爆竹斩(快引、响亮、不中断),是否如愿,要看运气了,要是斩,全家人都开心,要是不斩,心里就有些疙瘩,尤其是出现断节的现象,全家成年的人都会忧心忡忡好久。所以买爆竹是件很重大的事情。再开明的人在这个事上都是极端慎重的,买之前要仔细了解卖家的声誉,要仔细察看爆竹的质量,要仔细地搬放,要妥善地保管。燃放的时候也要极端小心,总之,要把爆竹打好。一共要多少爆竹?二十四过小年一挂、杀猪一挂、二十九(也有二十八的)晚一挂、年三十一挂、开门一挂、拜神一挂、接谱一挂、出方一挂、接春一挂……如今,兴上放烟花了,这是额外的,不能代替爆竹。做爆竹历来是个赚钱的行业,也有讲究的,比如说一千只爆竹,其实只有九百六十只,本意是忌讳满数,都到头了,怎么发展?后来商家借这个话题把爆竹造得越来越少,跟这个话题无关。好爆竹是易于打响的,也有品行坏的商家造假,一封爆竹看样子中看,燃放的结果是很多没打响,留下一地的完整纸筒。这个原本也是因为图吉利的彩头造成的;早先,孩子的玩具很少,喜欢玩爆竹,穷苦的孩子买不起,就到人家门口捡意外未炸响的,如果爆竹质量太好,就没有得捡了,孩子就说:没有,没有,打完了。东家听到这话心惊胆颤:“没有”,就是没有财富啊,“完了”,就是俺家完了吗?后来就有聪明的央求做爆竹的故意做些打不响的,那些捡爆竹的孩子发现了,就会说:有,有,很多。多好的彩头啊!
贴对联
挂桃符是很久远年代的事,我们所见的都是贴对联。对联的写法异彩纷呈,年复一年积累了很多传世精品,成品极多,说有千千万万副对联各不相同绝不夸张,但内容都很集中、单纯,基本就是祈求种田丰收、做生意发财。现代人悟出的健康话题是很少出现在春联里的。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多有气势,多么对仗,多有诗意!可就是说发财一事。也有祈福的,也是以求财为根本的。例如:“福似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说得多文雅,内容却固执地指向发财的方向。可见古人是深知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的,简直达到了邓公的认识水平。写对联不要随意选用古诗词句,不然那户人家出了问题,是要长时间有想头的。比如有个书呆子为人写副大门的对联,内容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果当年东家的小女儿出了桃色的事。东家对书呆子铁青了半年的脸。又有一户人家,家里没个有文化的,随便买了副中堂挂,对联的内容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年女主人病得半死。后来请人查看屋里的风水,发现对联有问题,因为那是适用于百岁坊上的对联,想想也是,松树、明月、石头、流水,典型就是荒山景象嘛。一座泥砖瓦屋,有多少扇门就要贴多少副对联,包括屋树、谷仓、牛栏、猪栏、鸡笼都要贴对应的内容的对联或吉言。早先是请老先生写,一个村庄,老先生不多的,所以写对联的先生特别忙,从早到晚,忙得直不起腰。后来有成品出售,就好多了,如今对联生产厂家在卖点上大做文章,各种尺寸、色彩、款式的对联充斥市场,可谓琳琅满目,金光灿烂;内容却依然是“发财”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前、后门是要加贴门神的,门神的内容当然跟发财无关,都是些面目狰狞的恶神,如:尉迟恭、秦叔宝。不丑的神也有,但必须是武功盖世,要骑马跨刀。如:关羽、赵云等。这些都是请来看门的,目的是赶鬼。你想,那些害人的鬼对付肉身的老百姓可以随心所欲,但遇到叱咤风云的神,还不吓得屁滚尿流?可见古人对平安也是很重视的,只是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假象出一个自欺欺人的办法。至于对联的内容却以发财为主,实在原因就是穷怕了,不为怪的。
吃年夜饭
放过爆竹就开始吃饭。孩子倒是狼吞虎咽,大人们大多忙得够累,早已没有多大胃口,但也要欢快地吃。已经卧床的老人也要坚持坐、坚持吃。不吃怎么行?这不过年吗?再穷的年代,再穷的人,过年的时候是要吃好的。至少熬锅肉是必须的。所以早年的孩子盼过年,过年了,碗里的肉随便吃,做父母的不会瞪眼睛、骂败家子。接下来整整七天,都要吃好的,穷苦人也要撑着,哪怕是把个肥肉碗热端了一顿又一顿。早餐不能吃稀饭,这是有说头的:新年都吃稀饭,那还不预兆着一整年都要吃稀饭?长此以往的看法,吃稀饭意味着缺乏粮食。所以每天早上吃的都是面、耙之类的。出门佬回家,吃腻了油水,想吃清淡的,不行。得挺着。如今吃的东西多了,从以前的猪肉、鱼,发展到牛肉、羊肉、狗肉、墨鱼、灌肠甚至甲鱼、螃蟹,也因门第的高低不同,但有一样是绝对要注意的,不要随便把青菜、萝卜搬上桌,不然老人是不高兴的,说头是:过年和大正月都吃萝卜、青菜,那就预兆咱家一年到头只能吃素过日子了。直到初七的早上,吃过米面糊糊,紧日子就开始了,再要吃鱼、吃肉,就是败家子了。
口忌
就是要说好话,不能说坏话,好话是好的预兆,坏话是坏的预兆。这是贯穿于所有跟年相关的内容里的。
洗(杀)猪过年,刽子手也要张彩,不外乎“一年胜一年”之类,猪大,就说:年年养猪三百斤。猪小,就说:刚刚好,来年好槽头。猪头,要说成猪“神福”,猪舌头,要说成“赚头”,因为“舌”和折本的“折”同音,凡是有可能让人听误解的都有了避讳的代名词。开始关乎年,就不能说:“死”,“完”,“病”之类的词,分别换成“走”,“起”,“不愿”等。最重要的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句话,绝对要吉祥。早先,父母怕孩子乱说话,先把孩子狠狠地教训一通。特别顽劣的孩子,极有可能挨一顿饱打过年。但犯讳的事还是常常有的,这就对一个家庭的“过年”造成极大的伤害。文革期间,有个没了爹的十七岁的孩子和年迈的老娘一起生活,过年的时候,娘说:明天一定要说好话,不会说就不说。孩子说:那我就唱歌。母亲高兴地说:“唱歌好。”
第二天,孩子一起床,就唱歌。张嘴就是《洪湖赤卫队》里韩英的唱段:“……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高山上,将儿的坟墓向东方......”娘没文化,却可以听懂这几句,一下惊得瘫痪在地,半天说不出话了。老娘忧虑了一年,直到第二个正月初一开始。
新年初一,见人说话第一句:拜年。有过节的人相见也不能声张,冤家仇人相见也要各行各的路,互不干扰。遇有什么人家不爱听的话要说,也要先说:“发财的”,到商店买东西,也要先拜年,再说:“发财、发财。”不然,于人、于己都不好。整个正月,是不能要账的,遇有不识趣的,被要账的一方必然大怒,多般会大打出手,哪怕先出手打人的根本不是对手。即如欠账一方是个惯于赖账的痞子,舆论一律倾向于被讨账方。人家有理啊,人家值得同情啊,走哪里都说得过去啊,大新年的,怎么能对人要账呢?万一有经济手续被迫急于履行,也要等过了十五,双方先说一下祝福的客套话。就是如此,得钱的一方都是有些歉疚的。所以,要账的最好时间,是年三十的上午,一是这个时间对象在家,二是被要账的一方怕对方触自己的霉头,会爽快地把钱还了。贴对联,必须是晚上,传统的时间是挨近新年的凌晨,这个时候再没人来要账。
现在的人家,可能下午老早就开始贴对联门神,那要保证自己不欠人家钱,不然是万万不可的,新年的对联贴了,人家来要账,就预兆新的一年要欠人家钱!
拜年
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先给本族各家拜年,礼品是不要的,人一定要到;不然得罪人就大了。路上遇人喊拜年是基本礼节。
接下来要拜谱年。
旧年管谱的人家招待本族,用隆重的仪式把家谱送到祠堂,点上蜡烛。各家的男丁就来拜列祖列宗的年了。祖宗为大,或者延续香火的事为大,反正各家都把爆竹拿来燃放,以表示最祖宗的极度尊敬,祈求祖人保护本家子孙繁衍,享受荣华富贵。农村人,不乏孝子,但也有很多疼子嫌老的人,有些老人衣食不保。但他们死后一律受到尊重,年夜饭之前有个必经的程序是“团岁”,就是到祖坟跟烧纸钱。有些妇女叮嘱丈夫或儿子要多在公婆的坟前化纸,多烧冥币,决不能吝啬。殊不知公婆在生的时候是她的死对头,常常诅咒公婆早死。真的死了,就成了一方神圣,万万不敢得罪了。有的不孝子,父亲在生单身多年,想讨个老伴他是死活不肯,可以说出一百种父亲不能再婚的理由;父亲亡故之后,在其坟前大量烧纸,说是让父亲娶女人,养养小蜜也行。至于那些失塚的祖人,就利用拜谱年的机会对他们表示极度的尊崇。
给亲戚拜年,倒是没有太多的名堂,早先是必有糖包的,经济发展了,糖都没人吃了,糖包依然要,也不知是依了什么规矩。大约是贫穷的年代,糖是奢侈品,于是就成了表示对亲人尊敬的最佳礼品了。后来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一并被年的内容神化了,没有人敢带头违背神的意志。
拜年的先后是极端讲究的,大年初一,只给最受尊重的人拜年,按亲戚关系:出嫁的女儿给父亲,女婿给岳父,外甥给外公外婆或舅舅是务必在第一天的。而且,可以在年三十提前到最受尊敬的亲戚家里送些礼品,叫“隔岁”,第二天拜年依然。以下按亲疏、关系的密切程度一直拜过去。整个正月都可拜年。
拜年,是对亲戚表示的基本尊重,如果亲戚间不拜年了,说明关系已经很疏远,或者完全破裂。
现代人把传统的拜年利用到拉关系、走后门上,给一点亲戚关系也没有的人送红包;虽说也有拜年的名分,跟年的内涵实在没有关系。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个极其重大、重要的话题。现代人依然有着强烈的过年情结。那些为了社会公众利益不能回家过年的人实在是令人尊崇、感激的。不回家过年,是极大的心理牺牲。
过年的内涵是什么?现代中国人其实已经很模糊了,若问那些千方百计、百折不饶地回家过年的人到底过年的本质是什么,恐怕他们根本答不上来。“过年”,译成英文是“passing the year”?其实,过年的概念既模糊也清晰,即复杂也简单。“年”,曾经是中国人心中臆造出来的神,现在依然是“神”。中国人的信仰现在已经很复杂,佛教、道教、基督教、穆斯林教都很兴盛,但这些宗教都不能解释“年”,都不能涵盖“年”;但都能包容“年”。
“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任何宗教、文化都不能动摇它的地位。“年”是中国人的心灵港湾,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它的慰藉,都需要它进行精神能量的补给;“年”是人生修理处,无论一个人经受了多大的失败,都可以把它拖到这里,成功的希望就会点燃;所谓:“今年不行明年重来!”“年”是中国人的理性所在,所有人的各种非分的欲念在这里可以得到瘦身。“年”是一面巨大有边的网,联系着所有中国人,年是一个巨大的磁场,维系着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社会元素。
“年”有另一个名字,就是龙。
龙的中国,年的中国,神的中国!
-全文完-
▷ 进入雪夜看彭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