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极度不好,于是不愿见人,也懒得和人说话。把自己放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关上几天,每日看书、弹琴、打扫卫生、洗衣服、买菜做饭,然后带着狗散步,出门之前刻意打扮下行装,回来的时候再洗个热水澡。
享受着这种平凡,忽然彷如来到某个世外桃源,内心的轻快难以用言语描述。极其沉闷的心渐渐有所好转,便开始思索自己的痛苦从哪里来,最后又因何而淡然。
我的推论大概还是关于自由。
那么,什么是自由?我开始了一段长长的探索。
我从字典上得到的答案是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这个解释,我想再容易理解不过,但我仍然怀疑这个答案,假如自由如此简单,那么为何我们想去做而又看似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最后仍然以“不现实”这个理由加以否定。比如,有人的梦想是去森林里搭个家,看遍鸟语花香;或者是海边,欣赏潮起潮落。再种一片花丛,养一堆动物,过着简单闲暇的生活。难道自由原来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自由是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拥有的吗?
1,平凡与自由。
当我想去为百合浇水的时候,我可以毫无顾忌接壶水悠然地去做;当我去决定他人生死或者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计划之时,我却不能完全根据个人想法。因此我可以说,在世的伟人和英雄都是不自由的,只有平凡的人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使我找到了一个答案,这几天我所有想做的都是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因此我享受到自由给予我的逸趣,自然能平息心中的压抑。如此说来,自由何等容易,只需要甘心接受平凡。但是想来平凡简单,多少本是向往自由的人却又经不起平凡,他们甚至愿意变为时代的走狗,也要摆脱平凡。这究竟又是为什么,难道人性天生就是贪婪的吗?
2,依赖与自由。
我想依赖和自由完全一对矛盾的词语。只要还存在依赖,自由就必会被或多或少的束缚。就此推论下去,人之所以经不起平凡,不应完全归咎于天性,更应该说自身和内心要依赖的东西实在太多。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到今天占据发达国家经济收入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那么,我能不能说,人已经开始逐渐依赖于超越自身需求的更多的东西。比方说餐厅的普及,使人丧失自主做饭的兴趣;通信的发达,使人丧失表达感情的能力;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丧失对现实的热爱;特别是城市的崛起,更让人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人慢慢失去自主的愿望,改而极度依赖一种本是子午须有的制度,好像这种制度一旦破裂,人就会感到彷徨不安、找不到任何快乐,好像一瞬间失去了所有。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虽说在物质上极大的丰富了人的生活,但换一个角度说,是不是应该解释为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物质的丰富程度。物质的丰富程度实际上可以解释成金钱的多与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总是热衷于追求财富,当依赖的情绪被满足,就会得到非常舒适的快感。就彷如身体依赖毒品或者香烟,若是不吸,心里会莫名的空虚。一旦以为这种舒适就是幸福,得到这样的幸福就等于拥有了自由,依赖的情绪就会加倍,以至于人根本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多少,然后便盲目的以追求最大最多为目的,无休无止的不惜一切手段去挖掘财富。
依赖是可怕的,特别是当人的荣辱感、成就感、幸福感都完全依赖于外界之时。当人不以自己研究出一项成果而觉得有成就,而是以如何能售得更多金钱或者以得到他人的一纸证书为成就;当人不以内心想做之事分辨荣辱,而是以得到的表扬或者以挑人仰慕为目的去分辨荣辱;当人不以满足自身愿望感到幸福,而是以尽量在人之上、尽量获取其他人不能得到的东西以满足虚荣而感到幸福。比如一个音乐家,写曲谱图的是商业利益,并且还以获取最大利润为荣,而他所做的一切,则是因为想买比黄金还贵的住房和令人羡慕的豪车。那他早就已经失去自由。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是为创作心中的曲调而感到有成就,而他成名之后,无可厚非得到了许多钱财,但并不为此骄傲,钱反正有富余的,就顺便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和代步需求。没有自由的音乐家,失去一切后就等于失去了生命,而拥有自由的音乐家,无所谓失去,也无所谓得到,他只为他的音乐感到幸福。
因此,如果人始终有自我意识,即使完全失去超越自身需求的东西也能寻找到快乐,并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合理、有限度的去追求,而对已存在的新事物有兴趣,但不依赖,既时常抱着对生命之外的事物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态度,那么就能够经得起平凡。
但是什么是生命之外的事物呢?难道友情、亲情、爱情,对我们的生命也不是必须的吗?难道即使失去情感,我们也要依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吗?如果是这样,自由未必也太残忍。
3,爱与自由。
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权利。既然这个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就意味着爱本来就象征着自由。但是虽说是权利,使用或者不使用也应当是个人的另一种自由。抛开伦理道德,爱是人生自由的选择,可以爱音乐、爱江山、爱某个人,完全凭借个人意愿,那就是说友情、亲情、爱情也只是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并不一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它们都可能成为生命之外的事物。假使非要拿伦理道德来约束,实际上就是在限制自由。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将对人的感情纳入了生命之内呢?我认为对同类的感情是生物的天性,而对于人类的意义则更重要,它是支撑其庞大精神世界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情感都不懂得的人能够懂得自由的含义。
而爱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爱令自己心旷神怡,充分享受自由的逸趣;狭义的爱,却因自由而使自身陷入不自由。当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忽然发现草丛中独树的野花,迷倒在它的芬芳之下,这便是广义的爱。爱是心中的陶醉,它不需要任何理由,纯粹是突发的冲动,而为所爱做的一切事情,又是无须任何回报的,因为去爱本来就是无可名状的幸福。但狭义的爱,却因来自对方的所思所为或者环境的改变而被本来自由滋生的爱束缚。就像你爱一个人,她却不爱你;你对一个人好,他却什么也不为你做;你对一个人日思夜盼,他却无动于衷。你心中会万分痛苦。苦从心来,我认为狭义的爱之所以称之为狭义,还是因为心胸的不开阔。何不静下来欣赏所爱之美,何不经千山盛水浇所爱之土,何不默默看待所爱之成长,何不大笑所爱之开花结果。将心中自己给自己的束缚松去之后,爱,依然是一种自由——世界上最高尚、最难能可贵的自由。我终究还是明白了我的痛苦从哪里来。
想明白了这些就能获得自由了吗?我想说能,但只是能获取有限制的自由,离真正的自由依然太遥远,因为还有太多的现实因素没有去考虑。可若不明白这些,即使富可敌国又奈何,即使君临天下又奈何,也不过是囚笼里的鹰,永远也不会有自由——就像许多传说和故事中,胸怀自由并最终成王者,宁可隐居丛林,也不愿意接受世俗的加冕。但这终归到底也是内心的自由,那么是不是在现实中就是海市蜃楼了呢?那些美好的愿望是不是依然只是梦?
1,战争与自由
获取自由的过程,自来都伴随着斗争和战争。由此可以得出自由从来都是靠争取的,除非统治世界的物种有非常高的文明程度和思想觉悟。自然界归根结底是弱肉强食,既然存在食物链,即已说明不公平必然存在并且凭借自然本身无法消除。人类发源之初,尚在食物链底端,必须依靠群居才能得以生存,那么所有行动和决定都应是团体决定而非个体,这便是很明白的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是遥不可及的。凭借人类祖先万年的积累和奋斗,才得以迈入食物链高层,甚至渐渐变为世界的主宰。无论是工具的发明,还是人类身体的进化和健壮,都使之拥有了个人行为的能力,这才有了自由之说。
再说在人类社会内,在原始时代,即有强弱之分,强者可以与野兽搏斗,必然应得到更多的食物。从武器被发明之后,拥有武器的人便可以主宰手无寸铁之人,于是有了奴隶社会。当武器产量增多,已不足以有压倒性的优势,有思想的人就可以控制无思想的人,封建社会随即诞生。每一次社会性质的过渡,必将爆发大规模战争,而且趋势是越先进的社会体制给人的自由越多。这就充分证明了,自由是需要争取的,甚至不惜战争。
这种争取,在和平年代又怎么来讲呢?那便是个人奋斗,无论是心灵或能力,都应该足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主宰并不是违背内心自由的不折手段,而是在梦想的旅途上向前的力量。
2,独立与自由
我想独立不应狭义的解释为完全依靠自己在他人建立的社会体制内很好的活着。如果以此等意义来诠释独立,那与时代的走狗无异。比如社会决定了房价的高昂,如果完全依靠自己,却要以出卖灵魂或其他卑劣的方式再加上属于生命的时间来取得居住的权利,这如何算得上独立,更莫谈自由。以我看来,独立首先应是有独立的人格,然后是独立的爱好与理想,再是可以去追求的独立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上段论述人类发源之初时已提到,若不存在独立,就不存在自由。自由的前提便是独立。那么,获取自由的方式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要通过不懈的奋斗,取得独立的资格,那么自由就已经非常接近了。实际上,真正独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能力去追求那些所谓不现实的梦想,但是李白虽有归隐之心,历史上的陶渊明却只有一个。尘世的负担是繁重的,上天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就已经在冥冥之中用各种手段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如果要抛弃一切去追寻自由,其结果就是彻底的被人类社会所遗弃,那结果也不会见得有多好。这样说的话,现实,究竟是不能自由吗?我看其实究竟是不能如此简单的得到自由。
3,王者与自由
征服那片海,让那片海中的所有东西都不能驾驭你的自由,那么你就是这片海的王者。我所说的王者,并不是要称霸群雄,也不是要割据一方,更不是要君临天下,而是有能力身处普世的制度之外,有能力与任何驾驭自身的力量对抗。若为王者一样的人,便可以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以此理论放在现实中该如何看待呢?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发挥到极致,有独立的见解和成果,让整个社会承认其价值并最终依托其迈向进步,那么就可以说已经征服某一片海域。这更有一种大师的味道,但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是因为我们仰着头看他,他也就可以说是某一领域的王者一样的人,他就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同时又不被人类文明遗弃。
由此可知,那些最朴实愿望其实都不是不现实的,只是获得真正自由的路漫长而艰难。但总有一天,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全文完-
▷ 进入天佑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