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童年的年孔夫子同乡

发表于-2011年01月26日 下午4:12评论-7条

又要过年了,我的心总是平静不下来,很多的往事一直在脑子里缠绕着,回忆最多的还是童年的年。

我的童年时期,农村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大家却把过年看得十分重要。小孩就更不用说了,一进腊月,盼着过年的心情更是迫切,盼着老人们给压岁钱,盼着吃饺子,盼着穿新衣服,盼着放鞭炮,盼着……。

因为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姐姐弟弟过日子。他怕我们没娘的孩子吃亏,也怕人家看不起我们。往往是今年的年刚过,就打算下一个年怎么过了。到了春天,如果我家养的母羊下了小羊羔,父亲就说:“好好喂着,过年剥肉吃。”养猪养鸡也是一样,都是为了能过好下一个年。

过了腊月初八,喝过腊八粥意味着很快就要过年了,父亲就开始做打算。当时还很落后,吃面还需要推磨推碾,过年时往往用磨用碾的人家很多。用磨要提前向磨的主人预约,叫做:“问磨”。碾是露天的,无人管理,在平时,闲着的时候较多,随时都可使用。但是,过年时用的人家多了,要想使用,需提前放在碾上一个簸箕或者扫面的扫把,意思是有人先占用了,叫做“占碾。”当时,“问磨”和“占碾”的事父亲和姐姐常派我去。有了磨和碾还要人推,有时我还帮着推。

过年的面准备好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也就到了,该送“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家人一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这天的晚饭吃过之后,大奶奶摆上提前准备的供果和香烛。十分虔诚地跪在“灶王爷”前,先是点上三柱香插在香炉里,然后叩头祈祷说:“‘灶王爷’,您老人家是俺一家之主,保佑俺一家平平安安过了一年,俺给您老人家磕头了。俺有做的不到的地方,还请您老人家多担待,见了老天爷多给俺说好话,……”大奶奶反反复复地祈祷着,我站在后边笑,大奶奶听到转过脸来说:“别笑,磕头!”我听了她的,就趴下恶作剧地跟着磕头。香烧的差不多了,大奶奶慢慢地从墙上揭下已经熏黑了的“灶王爷”在灯上点着又说:“过年了,您老人上天吧,来年还请您保佑俺一家老小平安……”实际上上大奶奶说的这些话,就是“灶王爷”上面的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披是:“一家之主。”

过了腊月二十三了,街上经常传来猪叫的声音,我知道有的人家要杀猪了,就跑去看。我们村有个我叫他大叔的,每年过年他就组织几个年轻人杀猪。都是猪的主人先与大叔约好哪天杀猪,先烧一大锅开水准备好,到时间大叔就带着人,拿着一尺多长的杀猪刀就来了。来到之后,先是抓猪。一开始抓的时候,猪拼命地叫,等捆上了,也就不怎么叫了,只是哼哼地等着毙命。大叔又拿起了刀,先试试锋利不锋利,一看十分锋利,就叫几个年轻人把猪抬上案板放好。他看看我们围观的小孩说:“离远点,别迸身上血!”我们知道他马上要杀猪了,就离得远远的,有的小孩还吓得捂上眼睛。我还算胆大,还敢看。只见几个年轻人使劲地按住猪,他猛地把那把长长的刀全部捅进了猪的胸膛,随即,鲜血喷涌而出,猪叫的声音也越来越弱,最后不动了。大叔又开始了“吹猪”,他在猪的后腿上割一个小口,用一根一米多长的铁棍捅进口子里,凡是能捅到的地方都捅到,目的是让猪皮与肉分离开。然后用嘴对准小口子用力吹气,不一会,猪被吹的鼓鼓的,四条腿也都伸得直直的。他怕吹的不够,又用棍子在猪身上捶打一阵之后再接着吹。等气吹足了,用绳子把开了口的猪腿扎紧,然后烫猪,刮毛……杀猪结束了,主人把猪的下水全部给了大叔,算是给他的报酬,他再带着人去了下一家。

大叔杀猪走到哪家,往往我们小孩就跟到哪家看杀猪。

又过了两天,到了腊月二十五六了,村上每年都有几个小伙子结婚。我又跑着到处看新媳妇,从这家跑到那家,当时我还小,只是看看热闹。有些小伙子们可真闹的厉害,它们给新媳妇要“火烧”吃。因为我们老家有个习俗,闺女出嫁的前一天,娘家专门烙两个“火烧”给出嫁的闺女,并嘱咐一定放好,等入洞房夜深人静时小两口再吃,说是吃了这样的“火烧”将来能过上好日子。闹喜的小伙子们为了要到火烧,可谓是费尽心机,一开始是嬉皮笑脸,甜言蜜语,好话说尽,新媳妇就是不给。然后就动手动脚,在新媳妇身上乱摸,有时能摸出来“火烧”。心眼多的媳妇,根本不放在身上,这样小伙子们就找不到了。另外,闹的最厉害的就是“听房”,小伙子们分工合作,吃过晚饭闹了一会之后就有人“一本正经”地说话了:“天不早了,人家小两口也该睡觉了,都回家睡觉去吧!”于是一个个都走了,实际上早就有人钻到了床底下,也有人藏在柴垛里……。新郎官认为闹喜的真的都走了,就急不可耐要和媳妇……,媳妇也很配合,两人说着甜蜜的话进入了角色,正在两人高兴的时候,床底下突然钻出来一个人。第二天,小两口的秘密全村就知道了。也有心眼很多的小两口,明知道床底下有人但假装不知,就用棍子乱捅,“听房”的受不了了,就钻出来。还有的把尿盆里的尿故意向床下泼,“听房”的不但没听到人家的秘密,反而弄了一头臊。

眼看到了年二十八了,我盼着父亲赶集,但又不敢催他,目的是想要鞭炮。有一年父亲带我去赶集,但到卖鞭炮的市上不让我离得太近,他说:“你在外边等着,如果鞭炮‘炸市’了,小孩跑不出来。”于是,我就在外边等着,父亲买来鞭炮给我还交代说:“别慌放,年三十再放。”

父亲赶集回来,还是很忙,带着姐姐天天蒸干粮,各式各样的都有,最后“蒸花糕”。

年二十九了,大街上几乎没人了,就是看到一两个人也是来去匆匆,因为都在忙着过年东西。走在街上,能看到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在冒烟,也能听见家家都是叮叮当当刴饺子馅包子馅的声音。父亲看到我还是到处跑着玩就说:“别出去了,帮着干点活吧。”于是我不再出去了,帮家里干些小活。

年三十父亲和姐姐一边炸丸子,炸酥肉,还一边忙中午的饭。刚吃过午饭,父亲和姐姐又开始忙活了,主要是煮肉和包饺子。我的任务就是到柏树上劈柏枝,打浆糊贴对联,贴“门神”。还要在粮食的囤上、面缸上,桌子腿上,柜上,以致院子了枣树上,水缸上,小推车上……都贴上“春”字或者是“福”字。请来的“天爷爷”贴在堂屋门东边的香台子上面的墙上。“财神爷”贴在堂屋里西间的墙上。“灶王爷”还是贴在灶门口,一般还要贴的歪一点。对联贴好了,把劈来的柏枝再插在旁边。这时,肉也煮好了,父亲就叫我和弟弟啃骨头。啃过骨头还有活干,就是绑灯笼竿,为了使灯笼挂的高一些,就绑在枣树上。因为谁家的灯笼挂的越高说明谁家过的年越好,所以我家的灯笼竿往往绑的很高。这时天也快黑了,还要拿上鞭炮和用纸叠成得“元宝”去老人的坟上,请故去的老人回家过年。到了坟上先放鞭炮,然后跪在老人们的坟前,点着“元宝”,边叩头边祈祷:“……过年了,请你老人家回家过年……”

从坟上回到家,天也快黑了,姐姐把锅里的水也差不多烧开了,父亲说:“要下饺子了,准备放鞭炮!”我赶快拿出鞭炮掎在拉灯笼的绳子上,当锅里的水烧开了,父亲要向锅里倒饺子的时候又说:“放鞭炮吧!”我赶快点着鞭炮用绳子拉的高高的,鞭炮在高空噼噼啪啪得响着,这时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饺子煮好了,便开始吃饭,但是煮好的饺子不能吃完,不论够不够吃都要留一点,就是“压锅”用。“压锅”也有很多讲究。就是锅里先添好水,放上“揢叉子”再放上“篦子”,然后放上饺子,馒头,花糕,盖上锅盖,再把和面盆放在上边压住。年初一一早起来不掀锅就直接烧锅。

吃过年三十晚上的饺子,父亲又在院子里撒上芝麻秸,意思是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又横在大门口一根棍子,意思是挡住妖魔鬼怪。做完这些事之后,父亲就催我和弟弟早睡,说:“去睡觉吧,赶明还得早起。”

我虽躺在被窝里,却总是睡不踏实,怕晚了起床。另外,本村和临村不断传来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也是一种诱惑。大奶奶看到我拱来拱去地睡不着,便说:“睡吧,到时间叫你。”

我还不放心地说:“奶奶,别忘了叫我。”

大奶奶说:“忘不了,不会把你们隔在年这边,过的就是小孩的年。”

听了大奶奶的话,我才放心地睡了。

父亲起来了已经在“天爷爷”,“财神爷”,“灶王爷”前烧了香。大奶奶喊我起床,姐姐从柜子里拿出早就拆洗过的棉衣和新鞋让我和弟弟穿上。大奶奶年纪大,怕冷,不愿早起,父亲便来到床前给她磕头拜年。然后就去煮饺子,我起床后赶快点上灯笼,把灯笼拉到灯笼竿的顶端,然后就在院子里一个一个地放鞭炮。锅里的水要开了,父亲说:“放鞭炮吧!”我马上拿出成挂的鞭炮挂在枣树上点着,鞭炮响过,饺子也煮好了。我端碗要吃,父亲却说:“不要吃,先敬神,也给你大奶奶送去。”父亲端着饺子先到“天爷爷”前,把饺子放在香台子上,然后跪下,又点上香插在香炉里,边磕头边祈祷:“老天爷,您保佑俺全家平平安安,给您磕头了,还托您老人家来年保佑全家平安,风调雨顺……”然后又拜“财神爷”,“灶王爷”。拜完神之后,父亲来到厨房,姐姐给父亲磕头,我年龄小,还不懂这些规矩,磕不磕头父亲也不在乎,也就不磕。这时父亲就给我和弟弟压岁钱,然后就端起碗吃饺子。

吃过饺子,姐姐还要“压锅”。这时,父亲要出去给长辈们拜年,我也跟在后面。先是到了爷爷家,先给“主”拜年,再给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来到街上也已经有人拜年了,大家互相问候,磕头。对那些年长的老年人,父亲一家一家的拜。我们小孩子只是跟在大人的后面嘻嘻哈哈的跑,也不磕头。跑累了,就在街上玩,比鞭炮,看谁的多,看谁的大,看谁的响。

最后,我又跟父亲回到爷爷家,爷爷家的堂屋当门摆着一个条机,前面是一张八仙桌,上面摆满供果。条机后面的墙上悬挂着我们族姓的“主”。爷爷在坐在桌子一边的太师椅上等拜年的人来给“主”磕头。爷爷看到有人来了,总是站起来并站在一边,等人家给“主”磕过头之后再做个还礼的动作,拜年的人走了,他又坐回太师椅上。所谓的“主”,和我们家的“家谱”有区别。“家谱”是将我们姓氏的男人按支系辈分都要写在上面。“主”就是已故去不知多少年的老人,就像一幅中堂画,再配上对联。中堂上从上到下画得是三进院子,有很多宫廷般的房子,门楼,门楼的两边还有石头狮子,院子里还有松树柏树等等。太太太爷爷的名字在最上面的院子里,太太爷爷在中间,依次向下排。两边的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条机上还摆着四本线装本厚厚的家谱,蓝布的封面,骨头做的书签。打开一看,纸都发黄了,纸上用很工整的小楷字体按支系辈分写满了名字。我在上面找我的名字,找了半天总算找到了,我很高兴。按家谱的记载,我们的老家是山西洪洞县,是明太祖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移民来的。当时我看到的“主”和家谱都已经很古旧了,现在回忆起来,用文物鉴定的行话说已经有了“包浆”。“主”和家谱我爷爷保管了好多年。每年的年三十,爷爷就请出来,过了正月十五再收起来。前几年,我回家过春节,还向老人们问起“主”和家谱到哪里去了,老人们说:“文革破四旧时你爷爷和几个老年人商量之后烧了。”还有的说:你爷爷偷偷地转移了。”到底相信哪个消息,无法考证,因为爷爷已经去世几十年了。

过了初一,就该走亲戚了,每年去姥姥家是少不了的。都是姐姐带我去,每当去了,姥爷姥娘和二舅二妗子总是高兴地说:“外甥和外甥女来了。”然后姐姐给他们磕头,我年龄小,还是不磕头,接下来就是烤火,给压岁。吃过午饭,姐姐回来,有时姥爷姥娘还留我住下。

童年已经远去,童年的年也随之远去。但是,童年过年的情景却仍在眼前。当时的农村过年是那样的热闹,饺子是那样的好吃,肉又是那样的香……。可现在,虽然身居大都市还不如童年农村过年的年味浓。老人给几毛压岁钱比现在发几千元的工资还高兴。当时所谓的新衣服也只不过是拆洗过的,然而,比现在穿上上千元的衣服还期盼。拿着二斤点心一个花糕和几个馒头去姥娘家拜年比现在出国旅游还开心……。新的年又要来了,本应高兴,但却不然。一点过年的感觉也没有,好像现在的年过不过无所谓。近些年来,每逢过年我就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孔夫子同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亦源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童年过年和现在过年的感觉不一样了,是因为生活好了,再没有那种喜悦了吗?还是心态变了,人长大了,成熟了,也就淡定了。惊喜也就少了。
将过年的情节描绘的情绪透彻。
欣赏佳作,推荐共赏!

文章评论共[7]个
文清-评论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为朋友送上灶糖,祝小年快乐,心想事成!at:2011年01月26日 晚上10:40

孔夫子同乡-评论

感谢文清老师的评论!at:2011年01月27日 清晨7:28

亦源-评论

欣赏了,问好朋友!at:2011年01月27日 早上9:33

孔夫子同乡-回复感谢欣赏! at:2011年01月28日 中午12:06

长江一帆远-评论

(:002)(:046)欣赏好友佳作,问好。at:2011年01月27日 上午11:52

孔夫子同乡-回复感谢欣赏! at:2011年01月28日 上午11:55

心无垠-评论

(:011)(:012)来看兄弟,欣赏佳作,我也喜欢童年的年哦~~~祝好兔年喽!at:2011年02月27日 早上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