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农村素质教育为何难以推行洛甸河

发表于-2011年01月23日 下午5:05评论-0条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认真审视国家教委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战略意义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农村素质教育却难以推行,又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整个农村教育体系,从上到下,大都误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这当然包括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践行这种“服从”和“服务”,就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但纵观整个农村教育体系,从上到下,大都误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打诸如“招贤纳才”之类的经济牌

以前“招贤纳才”也有之,但是在考察的基础上录用。——这其中不乏行贿受贿之嫌、任人唯亲之嫌,毕竟农村与城市相比,有着太大的差别,谁不想进城呢?这不符合廉政建设。于是乎,“招聘”便名正言顺地登上教育之场。以一个130万人口的县城为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美术等科目,再考虑小学、初中、高中科目的差别,每科每年也就招聘1~2个,合计也就那么五六十个,但每个科目上去应聘的教师都不下七八百个。以200元的报名费来算,至少也是四五百万(假如小学至高中设置30个科目)。扣除诸如试卷费、管理费等费用,其余的费用哪去了?天知道!至于基础设施建设啦、教学设备的订购啦之类,就更不在话下了。我们不否认,这些工作都要做,但如果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少数人聚敛钱财,那又当如何评价?对该地方素质教育的推行又有多大益处?

(二)地方基层领导,大打诸如“人员调动”之类的经济牌

稍有教育常识者都知道,人员的频繁调动,极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地方基层的人事调动,好像还没有明文规定说“不可以”,何况“优者”上、“劣者”下,似乎更合常理。可是,尽管同属于农村,但是农村也有个中心集镇。在中心集镇,买个菜什么的,不是方便很多吗?于是乎,领导有心,其下属会无意?于是乎,很多地方说起9月1号开学,实质上,因为人事调动,10月1号能正常上课就算了不起。也许你会问:“你所谓的‘很多地方’不是每天都在上课的吗?”不错,但“出工不出力”的道理,问这问题的人都应该懂。试想,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原本就差,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才的机率又有多少?

(三)一线教师,大打诸如“第二职业”之类的经济牌

上梁不正下梁歪,教育教学缺乏有说服力的管理,便给很多一线教师大开方便之门:课前,备课的教师少了;上课时,出工不出力的教师多了;课后,批改作业的教师少了。工作之余,关心学生生活的教师少了,对学生进行家访的教师少了,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师少了……相反,麻将桌上的教师多了,做生意的教师多了,请长假的教师多了……要说教学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体上当然不会好到哪儿去。大家都一样,能怪谁呢?法还不责众呢!

二、鱼目混珠,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教学“合力”,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就更需要教学“合力”了。但农村教师队伍的“鱼目混珠”,却给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带来了诸多的难题。

(一)基层领导的“经济牌”,必然导致“任人唯‘亲’”,进而导致难以形成教学“合力”。那些因经济关系而来的教师,真正能胜任工作的并不多见。对于这种人,你对他提意见不行,提建议也不行。你能做的,更多的却只有无奈的叹息!

(二)非教育专业教师的配置,导致难以形成教学“合力”。非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他们是专科毕业还是本科毕业,就其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而言,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是很难挑剔的。但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爱心工程,没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是很难胜任的。比如,普通话不过关,师生难以交流和沟通;心理学学不好,难以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学学不好,在违纪学生面前将会手足无措;教学教法的不了解,满脑子的学识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久而久之,破罐子破摔,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就算在其他科目上稍有成就,整个教学也会因此而全盘皆输。

(三)外地教师的介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教学“合力”的形成。纵观整个农村教育现状,那些外地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有“教好书育好人”的责任感,至少短期内没有。他们有的是因找工作时四处碰壁而无奈地进入教行,有的是想借教育之风进公务之门。加上他们入乡随俗观念的淡泊和非理性大学梦的延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教学“合力”的形成。

三、打工潮催生学校“寄生虫”

近几年招生比率在不断上浮,但出人意料的却是参考比率相对大幅下降,尤其是农村参考学生比率更是下滑得惊人。这不也反映出农村素质教育的落后吗?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学校“寄生虫”的出现,必然是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度,在外流动的男女民工,均超出了一个亿。这两亿多的民工,很难估算究竟有多少子女留给了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农村教师不像是教师,更像是一个个的“保姆”。尽管批评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对这些留守儿童,很多教师却不敢用这一方式。原因是什么呢?

(一)孩子们要反对。这些孩子,穿不愁,吃也不愁,唯一愁的,就是不能好好地玩。父母的娇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娇惯,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了名副其实的“寄生虫”。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父母都不会管,或是管不了,你是老几呀?

(二)家长要反对。在农村很多家长看来,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教师的责任:学习不好,怪老师;安全上有问题,找老师;生活补贴得不了,骂老师;孩子与老师有矛盾,责任在老师……你说谁还敢批评这些学生啦!

(三)相关领导要反对。我们不否认那些英明的领导,但我们还得承认的确有那么一些草包领导。在草包领导的嘴边,经常挂着一句话: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书育人可是教师的责任啦,你可别反驳草包领导的这句话,何况也反驳不来的。如果仅就这一句话还好,关键是当领导的都很会推卸责任。比如,一个农村教师,因为在期末考试前对学生说过“考倒数第一的下学期不要来了”这句话,该班学生中有一个就认为自己是这倒数第一,第二个学期开学前就瞒着父母跑了。结果就因为这句话,家长找到学校要孩子,学校找到该教师,该教师无奈之下,只好花费钱财四处寻找孩子,把这个孩子交给他父母才算了事。为什么没有人认为该教师是为了激励孩子们考好试才说那句话的呢?退一步说,就算那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真的考了倒数第一,难道这个教师真的就不让他读了吗?农村像这样的很多教师领到的是最低的工资,干的是最辛苦的工作,却还要为学校“寄生虫”承担最大的风险。久而久之,农村素质教育必然是一句空话,整个的农村教育教学也必然是一盘散沙。

综上所述,整个农村教育体系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含义的误解,师资力量配置方面的鱼目混珠,打工潮所催生的学校“寄生虫”的大量涌现,都是农村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洛甸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字里洋溢着浓厚的教育气息,从中感受领略作者的思维之慎密,人格之魅力,并品味精神的境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