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是我初中的同窗,感情頗深。昨天,从北京回大邑看望父母。今天,便约我同到大邑县佛教圣地高堂寺庙进香。他喜爱佛学,与原高堂寺住持如玺大师相熟。自如玺大师圆寂后,每次回大邑,他都要到老和尚塔前敬上一炷香。因是同窗好友,我应约乘车同往。
我们来到高堂高寺,买好香烛,来在了老和尚塔下。此塔是六面体五层塔,塔的正面有一碑,碑上刻着:高堂寺住持上如下玺老和尚之塔。碑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亊己完化身归去;下联是:众生无尽乘愿再来。碑下的周围是莲台。莲台下有八边形的石护栏,约50公分高。护栏下是塔座。塔下有香炉,炉前有三个石磴,供跪拜用。
此塔在一大平台内,平台宽约十丈,长约二十丈。塔前塔右有石护栏,栏内镶嵌有石板,两两相对,雕刻着二龙戏珠。塔之 前后左右皆有花草树木,疏密有致,将塔映衬得格外庄严肃穆。塔前的栏杆下便是树木成阴,云海茫茫的悬崖峭壁。
上罢香,姜云向我介绍了如玺大师的身亊和经历。原来,如玺大师俗名曾启瑞,生于佛教家庭。其父母是江油县商界巨魁,乐善好施。民国十八年正值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因倦于尘亊,遂弃商到崇庆县普照寺剃发出家。此举令他的众亲友大惑不解,有人暗中笑他是白痴!那么有钱有势,好不可惜!我想,如玺大师的父母并非是“白痴”,恰恰相反,是最聪明的人。他们深知知足常乐的内涵,也深知人生的价值。试问,一个人只有一个肚腹,你吃得了多少?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体,你穿得了几许?钱再多,又有何用场?所以,他们虽是商界巨富,却乐善好施,正是他们价值观的取向与众不同。被人误解,那也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
试看今朝,有些达官贵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党纪国法而不顾,胡作非为。到头来丟官罢职不谈,还身陷囹圄落得个可悲下场!他们若能像如玺大师的父母那样淡泊名利,怎会有这牢狱之灾呢?
如玺大师自幼受佛教熏习,并隨父在寺中读书,后至崇庆县弘毅中学学习。民国二十年隨父至普照寺,民国二十四年便剃度出家,一心向佛,时年十岁。民国二十六年隨深朗大师到高堂寺居住。民国三十三年到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戒和尚为圆照法师。民国三十六年重回高堂寺。土地改革后,在今斜江乡五童村参加生产劳动。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重回高堂寺任住持。重兴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被选为大邑县佛教协会第一、二届会长。
如玺大师长大后,完全可以在商界靠父母亲关系去经商,不说腰缠万贯,至少不缺少黄金屋与美娇娘。但,他却选择了继承父母遗志,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也是他名利观与价值观与众相异,方才如此。若选前者,他的人生结局就是不个未知数;他选择了后者,圆寂后却受到了万人的崇敬和朝拜。
由此看来,还是淡泊名利为佳!
-全文完-
▷ 进入方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