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老井lsjwjf

发表于-2011年01月16日 早上9:21评论-4条

老井,作为人类的历史的生活、生产的生命之源陪伴人们走过几千年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直到失去作用而逐年减少、隐退而完全消失。其实在当年它发挥的的作用绝对胜于当今的房子和车子。 

老井里的水是清纯的,顺井口向下望去,能看到蓝天的衬托下的你在波动的水花的荡漾下兴奋、激动、忧虑、愤怒等各种表情。每当你对井口大喊一声或小哼一曲,都能随时传出清脆、悦耳的回荡声。 

老井里的水是甘甜的,无论你多远、多近,还是从农田归来、从学校到家,首先都会端起那祖辈传下来的大铜瓢痛快地饮上几口那甘醇清澈、回味无穷的津汁,直到肚子发胀为止。 

老井分为农田用井和家庭饮水用井两种。陪伴老井的有辘轳、扁担、水桶、柳罐、井绳、还有打捞水桶的专用钩子以及世世代代靠他滋润成长的憨厚子孙。 

辘轳有三只脚,三点购成平面。它稳妥地立在井口。为方便操作,闪出了最大活动空间。辘轳有脚也有头,叫辘轳头,是一块圆硬木,中有轴孔。穿在轴上,上绕绳索,绳头系水斗或柳罐,辘轳头上嵌一摇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杨柳木制,把歪,成一定角度。 

扁担主要是用作挑水而用,挑起来颤颤悠悠,有一种别样的姿态。目前在山区活我国的南方还不断看到它的影子。水桶在以前大部分都是木板用铁箍分上中下扎制而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步用铁板水桶代替。 柳罐是用柳条编制而成后用桐油多次油刷以增加其碰撞力和摩擦力和耐腐蚀力,为了便于倒置、其底部一般都是圆锥形状。捞桶钩子是铁打制而成的,其主勾分为四个铁爪、每个主爪上分别套上两到三个小铁爪,每个小铁爪上都有三个钩子。 

无论是农田用井还是饮水用井打上一口都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资金上都要付出很多,一般农户都很难有能力独自打一眼井,多数农户都是集资兴建,只有富裕的地主、富农最起码上中农才有能力打上一口逞心如意的井。一是自己用着方便,二是展示自己的富有、三是一表心善之心。在政治上。地位上获取个人名义而得到大众信任。 

一般用井只有在井盘部位或井口的地方磊上几行砖以防止塌悬。特别有钱的人家为了安全起见使用的一般是海甃井,就是井壁从上到下都是用砖甃起。井台用雕花的精致的石头铺面。雕花刻得越细致越表明主任的富有。 

过去在我国北方一般庄稼地大多都是旱田,只能在菜地或瓜果高收入作物田里用井水浇地。农田的老井一般都比较粗阔。为了减轻重量,辘轳滚子一般都是架框上固定上木板条制作而成,滚子要比饮水用井粗得多,一般在直径半米以上。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分别系上正反两条绳子在钓上两个柳罐上下同时运转。这样本身也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人们常说的七上八下的成语可能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浇园劳动强度很大,听父辈们说当时两个壮汉尽最大的力量一天也就只能浇半亩地左右。那时候因农田的水井极少,每到瓜菜用水旺季各户都要提前报名排队灌溉自己的园子。轮到自家时无论你再忙也得全家上阵,昼夜不停。浇园一般情况是男人摇辘轳,有女人和老人以及半大孩儿看水改垄沟。

实行人民公社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田井大量增加。大大提高了我们这一地区的灌溉能力。饮水用井也增加了不少。生产队为了牲口用水方便一般都有了自备用井,同时农户用水紧张的局面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在大跃进时期我们这一带引进了水车,把它架到老井上分别用人力、蓄力拉推。随着叮当叮当的铁轮和水斗的碰撞声以及哗啦啦的流水声使一大部分农田得到了灌溉。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电力设施的增强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农田里普遍打上了电井且很快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我们的农田全部得到了灌溉。以此大大提高了农田作物的产量。(小麦单产有过去的200来斤猛增到400多近)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过去的日子里可以说打水挑水是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在早晨男人们一起床首先想到的就是挑水。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各种表现、不同姿势的挑水人的影子。小孩们也是一样在此展示自己的能力,挑不了一桶挑半桶摇晃着也要把自己家的水缸灌满。我就是在10来岁左右开始学挑水的。 

学打水可不那么容易,现在的铁制水桶还好说,可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是用木板镶制的水桶。待水桶到井下后要学会摆桶。使水桶摆到恰到好处后灌满水为止。最麻烦的是水桶从挂钩上脱落掉入井中的事情的发生了,若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人员在此期间应怕把掉下的水桶墩坏就不能在此打水了。打捞水桶要借用专门的捞桶钩子,而且打捞起来摸不清、看不到、特别费力,我就掉下过几次水桶。特别可怕的是在冬天打水要十分小心,井台上的结冰若你不经心很可能把你滑到井里,若有人可能会喊来人把你打捞上来。尚若没人那就麻烦了。我的两个小伙伴就是体力不不够加之本人不注意而跌入到井中而死的。 

1973年队里给我家新放了新宅基地,盖好房子后为了自家和邻居用水方便,父亲就找了几位有经验的年轻人在自家院里打了一口很深很深的水井,从此结束了我们家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历史。 

1976年在我们这个地方我村率先实行了自来水工程,每家每户都装上了自来水。既安全、又方便,还清洁卫生。七十年代末我市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顺着滹沱河的老河道打了几十奄很大的深井,致使我们这里的水脉的迅速下降。其老井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步干枯、减少、直到当今已无影无踪。 

吃水不忘挖井人,老井的历史就是一部家乡和社会的沧桑巨变的历史。在中国共[chan*]党的领导下,在我国的农村、城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绝大部分传统式的落后的生产、生活工具,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受到更新。基本上实现了快捷、方便、高效。今昔对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得来的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不断增强我们每一个人的勤奋好学,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创新务实精神。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发达兴旺、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彻底摘下贫穷落后的帽子,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lsjwjf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雾都孤儿点评:

饮水思源,祝愿祖国更强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愿。

文章评论共[4]个
常州诗忆-评论

不管岁月怎么流逝,那口老井的“影子”依旧烙在心头,永远忘不了,抹不掉。问好朋友。at:2011年01月16日 上午10:08

lsjwjf-回复谢谢朋友,上茶了! at:2011年01月16日 上午11:01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1年01月16日 上午11:00

lsjwjf-回复谢谢老师,辛苦了,上茶! at:2011年01月16日 上午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