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腊月,室外鞭炮声声,年的气氛已张扬开来,大街上结彩张灯,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喜欢这种年的滋味,大街上日渐增多的人流,各个商场店铺里里传出欢乐的曲子,使人心底里油然升起一种激动的情绪,快过年了!为了迎年,智慧的中国人为自己准备了迎年的小节日,腊八应该是迎年的第一个节日了,早已对节日淡化的我今年因儿子的兴趣又重新过起了腊八:做腊八粥是必须的,买米买枣买豆买栗子,核桃、葡萄干也纳入囊中,然后是电话请教老妈,淘米、煮豆、记程序,一大早就忙了个不亦乐乎,终于把粥做出来了,厨房里飘出粥的清香把儿子的小馋虫都逗出来了,一大碗香粥很快就见底儿了,还依然拿着筷子去挑大枣吃, 看着儿子第一次吃腊八粥的可爱,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父亲母亲为我们营造的一个个节日。
腊八了,母亲总是早早地就准备好了做粥的东西,虽没我今年的备料齐全,但豆儿和枣儿总是有的,记忆中母亲腊八节的时候感觉是通宵不眠似的,要睡觉的时候就见母亲将米下了锅,然后晚上就总觉得她不断的起床去看锅,添煤铲锅,粥香在我还没睡醒时就飘进了梦里,所以每当母亲招呼早起时总是很爽快地起床,还有一个就是吃完粥后母亲总是笑着说:“都出去‘腊八、腊八’去!”其实这里的“腊八”并不是这两个字,但具体是哪两个字呢?自己还真写不来,但意思却懂得很,那就是都出去走走消化消化食儿去!而出去“腊八”的最大乐趣就是喂那些院里的所有的静物“吃”粥了,我们姊妹几个抢着往各种树杈上、窗台、猪、羊、马圈的门以至于鸡窝门的“嘴”上送粥“吃”,送完后还要检查检查看哪处落下了,好像不让它们也享用上这美味会亏欠人家多少似的。看到那黏黏的粥不一会儿就冻成一个白白的冰砣,收起冻得通红的小手迅速跑进屋里,伸进炕头儿上焐着的小被子下面,嘻嘻哈哈的笑着,你拍我一下,你拧我一把,“腊八”的快乐就在洋溢着笑声的童年里沉淀下来,久久……
今天是自己当母亲后给孩子过的第一个腊八,只是一顿小小的腊八粥就带给儿子这么大的快乐,其他的节日呢?自己给过他吗?可母亲却用她那勤劳灵巧的手给了我一个对节日的爱恋。
二月二,拴龙尾,将各种颜色的碎布剪成差不多大小的圆形。然后将树秸杆剪成一寸多长的小段儿,用线将这些小段跟布一个隔一个的穿起来,穿成跟孩子个子差不多长的一串儿,缝在孩子的的后衣领上,就像是一条小龙,飞舞在孩子的身后。呵呵呵。然后呢,再在腋下带上用绸布做成的小荷包和用马鬃做成的小扫帚。然后呢是吃糖豆,什么样的糖豆儿呢,呵,就是将豆子泡涨,冻酥,火炒,洒上糖,又香又脆的糖豆成了我过完正月的最爱;“二月二,龙抬头”,抬头的其实应该是孩子们,你想像啊,一群小孩子,身后舞动着条条小龙,偶尔伸出小手从兜兜儿里掏出几个小糖豆儿,嘴角边漾出带着甜味儿的微笑,这种画面你有过吗?这种生活你有过没?这种快乐你享受过没?
端午节,吃粽子、洗艾蒿那是必须的,然而我最向往的还是拴五彩线,过节前几天,妈妈就准备好了五彩的线,将它们搓成绳儿,然后系在孩子的脚腕儿、手腕儿和脖子上,就像手链儿、脚链儿、和项链儿,美美的滋味儿无与言表,更让人想像连连的是端午节后的雨了。听,打雷了,下雨了,哗哗哗的,越大越好,然后就盯着屋檐,盼屋檐下赶快织成雨帘,几个小脑袋挤在窗户前,争着抢着剪下拴着的五彩线,然后把它扔进雨珠激成的雨洼里,然后就盼着晴天,终于晴天了,还没等雨全部退走,就光着脚丫跑向雨中,在泥水处寻找着自己的五彩线变成的蚯蚓,“哈哈,找到了,这是我的!”“不,是我的!”笑声、争吵声给五月的天空凭添了欢愉。
中秋节,将饭桌放在月光里,上面摆上圆圆的大西瓜,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带着水珠和白色荧光的葡萄,新下树的海棠果、苹果,当然少不了月饼了。说起月饼,不知怎的,我总感觉现今的月饼不如小时候吃的月饼有月饼味儿,记得到中秋节的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但老爸老妈总是千省万俭,把香甜的月饼摆上这丰盛的中秋宴上,有时每个孩子只能分到一小块儿,但就是这一小块儿,我都要放在鼻子下面千闻百嗅,那种红红绿绿的丝与花生、瓜籽的仁儿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发出的那种诱人的清香,和着月色、和着那此起彼伏的谈笑,和着小院里那蟋蟀蝈蝈的鸣叫,都成了我眼前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远去了的时光,近在眼前的记忆,都留有老爸老妈生活的影子,都有他们用心用爱编织给我们的那份节日情结。“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远在家乡的老爸老妈,安好哦 !
-全文完-
▷ 进入溪桥柳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