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故事大意是:秦二世时,宦官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此乃鹿也!”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此乃千里好马也!”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而说是鹿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之后,大臣们都害怕赵高。
指鹿为马故事流传至今,人们大都用的是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一层意思,其实,指鹿为马应该给我们更多的启迪和思考。难道赵高真的不认识鹿和马吗?答案绝对是:非也!也可以说,赵高的指鹿为马并不是一时脑子发热,不是一时冲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一番绞尽脑汁或深思熟虑的谋划,一番缜密细致反复的论证,一番进退得失胜败的权衡的,蕴含着很大的智慧,有着很现实的科学指导意义。
首先,指鹿为马是一种识人之法。它是一块试金石,通过指鹿为马,可以分清敌友,可以得知谁是自己真正放心靠得住的人;谁是中间分子胆小怕事左右摇摆见风使舵的人;谁是背叛自己不识时务死不改悔的人。可以说,凡是干事的,首先必须分清对象分清敌友,这是干事的头等大事。不说别的,就以中国革来看,革命之初,毛泽东就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识人认人,是干事的前提,连人都认识不清,还能干什么事情?当然,我们现在不能机械的用指鹿为马来考验或试验一个人,还想法设法的到野外或动物园找来一只鹿,问别人是鹿还是马,这样东施效颦的做法只能说是一个弱智,况且,你也没有赵高的权威。但是,指鹿为马确实不失为一种识人之法,特别是在大是大非、大灾大难面前,往往可以鉴别真伪,区分善恶,分清敌友,也就是“危难之时显真情”。
其次,指鹿为马是一种用人之术。用什么人?重用什么人?通过指鹿为马就可以知道人心背向的。谁也不会明明知道是敌人,而委以重任掌握重兵来消灭自己的。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宁愿用忠心耿耿能力平庸的人,也绝不会用心存叛逆能力较高的人。“忠”是用人的首要问题,现在的讲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忠,就是服从组织服从领导,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试想,你不听党的话不听组织的话不听领导的话不听老板的话,和党对着干和组织对着干和领导对着干和老板对着干,能重用你吗?即就是你有能力,也只有死路一条,只有“诸言鹿者以法。”要知道能力是双刃剑,无忠无德,能力越大危险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指鹿为马不失为一种鉴别忠逆用人之术。
再次,指鹿为马是一种为人之道。人,是社会中的人。作为一个团体中的人,首先要服从领导,维护领导老板的威信和尊严,如果领导老板叫你去干啥,你偏不干或者对着干,领导老板叫往东你偏往西,你能得到重用,能有好果子吃吗?还有在众人跟前丢领导老板的人,给领导老板个下不了台,领导老板没威信,你就有威信了吗?领导老板没尊严,你就有尊严了吗?领导老板没面子,你就有面子了吗?识时务者方为俊杰,作为一个人,就要识时务,就要谦虚谨慎韬光隐晦,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别锋芒毕露,别不知天高地厚,别显能逞强,特别是别在众人面前拾领导老板的棱,别显得比领导老板更强势。否则,那只有另请高明卷铺盖走人了。可以说,指鹿为马不但是一种为人之道,也告诉了做人的一种智慧。曾经道听途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乾隆去和珅家,进了门后,看见一颗柿子树,乾隆为了试验和珅的衷心,就说:“和大人,你家这棵枣树长得很好啊!”和珅一听,就愣住了,明明是柿子树,皇上却说成了枣树,这如何是好,如何回答。和珅不愧是大才子聪明绝顶,马上醒悟反应过来了,立即回复说:“皇上,承蒙您的隆恩,这棵枣树才长得这么好,等到秋天枣子熟了,奴才先孝敬皇上您尝尝鲜。”走到了后院,乾隆看见一棵枣树,又故意说:“和大人,你家这棵柿子树也长得很好啊!”和珅立刻又恭敬回复说:“皇上,这棵柿子树长得这么好,也是承蒙您的隆恩,等到秋天柿子熟了,奴才也先孝敬皇上您尝尝鲜。”这个故事和指鹿为马如出一辙,试想,难道乾隆皇帝不认得柿子树和枣树吗?难道和珅不知道皇上说错了吗?如果和珅听了说:皇上您说错了,这不是枣树。或者说,皇上,您怎么连个枣树和柿子树都不认得呢?那么,将会怎样呢?只会落个胆大妄为,欺君之罪,死路一条!确实,和珅不愧是和珅,何等的机智,他深知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和珅的回答表明了死心塌地效忠乾隆皇帝,维护了乾隆皇帝的威严,也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充分信任。
可以说,指鹿为马不仅仅是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故事,而是一堂生动的课,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博大的智慧,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指鹿为马是手段,是途径,是方法,目的是“设验”,分清敌友,判断忠逆,树立威信,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和启发,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全文完-
▷ 进入北极星之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