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个梦想,成为一个著名作家,通过走上文学之路,来改变一个人的现状,来完善自己。
也许是家学的熏陶,我从小比较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古代文学,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样的名著,中学的时候开始接触莫泊桑、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被他们的文字魅力所吸引而折服,有时在不感兴趣的课时偷看小时,为此没少被老师批评,但依然如故。
真正爱好书写文字是高一开始的。有一个教语文的李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我们去野外游玩,启发我们观察思考。除课堂的命题作文外,每周要我们交一篇不命题不规定题材的习作,下周一上课的时候,将学生的佳句抄写于全开的白纸上,贴于黑板上进行讲评。也许是虚荣心的原因,总想多被老师表扬,于是写作非常认真,习惯用一个小本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写文章比以前更顺畅,在老师的不断的表扬中,真正的开始喜欢上了文字。
高考失利,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只能走上谋生的路。为了生计,在亲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装卸工的工作,白天超负荷的体力活,晚上还要坚持复习,身体的痛苦已属难熬,而精神上的迷惘和对未来的期待更让人心力交瘁,读些课外书,成了我排解郁闷的最好方法。
虽然赚的是辛苦钱,平常总喜欢买些书看。有一本《全国获奖短篇小说汇编》的书,其中的江西作者陈世旭写的小说《小镇上的将军》,我至今记忆犹新。书中的主人公与我父亲的经历有些许神似,当时引起我强烈的共鸣,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使我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巨大力量。作者因此一举成名,由一个农村的下放知青,调进了省文学研究所,成为专业作家。之前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话没有太多的感受,现实中写作可以改变人生命运却是真真切切,因为原本爱好文字,此时我开始有了一个当作家的梦。
于是开始笔耕不止。诗歌、小说、散文等题材都有涉及,稿件象雪片似带着希望飞出,过了几天又象信鸽一样带着失望而回,半年的时间,退稿就有满满的一大纸箱。经过反思和总结,不再将注意力放在一流报刊上,而将《南昌晚报》文学副刊列为主攻方向,基本每天一篇,也许是我的执着感动了编辑,连发二十三篇的时候,我的小小说《失约》终于变成了铅字,为此高兴了好一段时间,8元的稿酬单一直舍不得取,常常拿着汇款单端详,感觉离作家梦想实现的时候又近了一步。尽管之后也有作品发表,但退稿和不用的稿件不计其数,明显地感到理论和技巧的不足。
《江西青年报》举办的第二期文学青年提高班,我被有幸邀请参加。授课的都是我省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参加的学员大都是本省知名青年作者,我们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历时十五天的培训,真是受益匪浅,大大开阔了视野,期间的三篇习作被推荐发表。在小有收获的时候,我也有所感悟,成为一个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体会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
在经过两年的边工边学,终于考取了大学中文系。老师中有几位早就是我的文学导师,虽未谋面,书信往来中并不陌生,自然是勉励有加,寄于厚望。自己更是勤奋学习,作品不断见诸报刊,老师时常在班上夸奖,同学们也是刮目相看,不仅有些飘飘然,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仿佛实现作家梦想已经不远。
作家的大小在于悟性的深浅,一个作家始终要感到痛苦,体验痛苦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悟性和体验对于一个作家是比较重要的。也许是理论的提高,眼界高了的缘故,对自己的作品是越来越不满意。那时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号称“天之娇子”,没有就业的忧虑,对生活的悟性也渐渐在弱化,写的东西越来越少,大有“江郎才尽”之意,文字也开始生疏,写作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毕业工作后,正赶上改革开放,现代化浪潮正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价值规也在逐渐改变。纯文学在经济大潮的夹缝中求生存,许多作者转行下海经商,许多作者转为通俗文学,以猎艳和低俗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许多纯文学期刊改版或停刊,这是文学的无奈。由于忙于工作,又处于这样的形势,与文学创作渐行渐远,难言是曾经的梦想到了最后梦醒的时分。
我所在的单位虽为企业,依附市局,代为行政单位的职权,旱涝保收,工资福利自然不错,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我已干到了单位的管理层,妻子美丽贤淑,女儿乖巧可爱,生活原本可以这样幸福平静的度过。
改革的潮流打破了这种平静,我所在的单位被撤消,人员面临安置问题。在等待安置的两年时间里,每月发着生活费,处于半下岗的状态,因为经济的窘迫,我们这对模范夫妻也时有口角,那段时间异常的痛苦。我于是应聘了一个服装公司办公室主任,虽是办公室主任,可搬运布匹、剪线头却成了主要工作,每月休息二天,每天工作十小时,单位提供一个标准为二元的工作午餐,老板时常告诉我,象我这个年纪,每月给一千元工资已是照顾,实在是看我工作老实。想一下也的确如此,许多年轻人都在为找工作奔忙,尽管付出与收入完全不对等,却不能拿《劳动法》来较真,也付不起这个代价,毕竟每天开门就是花费,张口就是要钱。虽然每天疲惫不堪,妻子眼神分明更多了几多怜爱。这样的经历,让我真正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幸得市局领导关照,考虑我们多年所作的贡献,将我们分流至局属各部门工作,因为我们的经费没有行政拨款,要从业务费中支付,虽然收入比原来减少一些,不保留原有职务,一律为工勤人员,但毕竟有了个吃饭的地方,比外面打工还是强些,有很多人对安置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们原来的同事,大都安排在最基层的单位,我被安排在分局办公室,却是有人羡慕。平时整理挡案,做些抄写的工作,有时帮着写些通知之类的小文稿,跑跑腿,取个文件,送个材料,总觉在虚度光阴,心情异常的郁闷,于是找些书看看,在书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写一下读书笔记,闲遐的时候翻一翻,聊以自慰。
领导发现我工作比较认真,又能写些东西,所以把分局内网的几个栏目交我管理,组稿发稿,做起了内网的编辑,并负责向市局内网《随笔》栏目投稿,因为单位无人愿写,发稿量又要计入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单位专门配备了一台互联网电脑,可见单位的重视程度。每天一篇散文,大都是正面向上的东西,闭门造车,难免流于形式,发着自己都不满意的文字,写作成了一项主要工作,要不是人生的变故,我再难拿起这支笔。
也许是多年没有写作的原因,文笔迟钝,没有真情实感,只有向网络学习。输入“文学网”三个字,《烟雨红尘》进入了我的视线,打开一看,栏目办得丰富多彩,里面不泛许多精彩之作,细读了一些作品,启发颇多。试着写了几篇,一一都被发表,竟有几篇作品被列为推荐和精华。我自知学无止境,与网上的高手前辈相比,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烟雨红尘》编辑们热情的鼓励,使我感到这个大家庭有爱有温暖,在这里能够得到尊重和关注,重又拾起疏远多年的文字,感受到激情文字的脉动,对完成本职工作以有很大的帮助。
我喜欢浏览《烟雨红尘》,愿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她倾述,因为在这里,可以真正驰骋自己的思想,可以直舒胸臆,写作已然摆脱了名利的束缚,也许这才是文学本原。只有这样,才可以享受在文字中自由行走的遐意,让心境变得更为明亮。
-全文完-
▷ 进入亦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