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涵养才气质
一个人要有气质,但要做一个有气质的人却不容易。因为,人的气质,乃是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知识素养、理性思想、聪慧睿智、人格品性和自身风度的综合反映,是人的涵养的外形化,是一种内在的不自觉外露。所以,有涵养于心,才有气质于形,一个真正有气质的人,是其由内至外和由表及里的内涵与外形的有机统一。
人有涵养才是真有气质。有些看过去似有气质的人,却不一定很有涵养。日常所見,就有这么一种人,穿着讲究,文质彬彬,可一交谈,却喜于黄色小段,爱传风流韵事,満口脏话,稍有激怒,便怒不可忍、暴燥蛮横、斯文扫地,象是換了一个人似的。可见,有涵养的人一定有气质,而看去有气质的人不一定会有涵养。涵养是装不出來的,它是一个人的身心修养工夫,有度量、胸怀宽、明道理、讲礼仪,举止沉稳含蓄、气度从容谦让。所以,《朱子大全》中主张“平日操持,庄敬诚实,涵养内心,戒矝躁,去嗜欲。”明人朱袞在他的《观微子》一书中也是这样写道:“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他这说的,有涵养,就要有忍耐,能容人,善处人。
古人有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見。”这也表明,面临喜怒,举止、形态和情绪如何,是检验一个人涵养的尺度。不过,这种受气不燥,受辱不怒,受屈不争,凡事强忍于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人非木石,喜、怒、哭、笑、乃情之使然,不可能不辯事由、不置是非而忍而再忍,无动于衷。明代江盈科的《雪涛小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仕宦将之官,其厚犮送之,嘱日,公居官无他难,只要耐烦,仕者唯唯而已,再嘱、三嘱,犹唯唯。及于四、五,其人忿然怒曰,君以我为呆子乎?只此两字,奈何言之数四?厚友曰,我才多说两次,尔遂发恼,辄为能耐烦乎?”这个故事很有趣,它表明,尽管一个有涵养的人,要做到喜不欲狂,怒不气暴,烦不性急,真的很难!
还有一个笑话,说來更是有讽刺性。这是明代刘元卿在《应谐录》中写的,讽刺一个名叫于啴子的人。故事说是“于啴子与友连床,围炉而坐,其友据案阅书,而裳曳于火,甚炽。于啴子从容起,向友前拱立,作礼而致词曰:适有一事,欲以奉告,谂君天性急燥,恐激怒君,欲以不告,则与人不忠,而后敢言。友曰:君有何阵,当谨奉告。于啴子复谦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时火炽君裳也。友起视之,则毁其甚矣!友作色曰: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缓如是。于啴子曰:人谓君性急,今果然耶!”这个于啴子见友人衣裳火烧了,却彬彬有礼而站起,娓娓叙言而告知,这种“涵养”迂腐至极,虽是一个讽刺性笑话,但教育意义还是颇深的!
所以,涵养不仅仅是忍让,而也是体现做人的理念,处事的态度。有涵养的人面对喜怒,能冷静以对,沉稳含蓄,不情绪化,特别是面对对方挑衅性行为和语言,不是急而争辯,暴而怒发,而是以敏捷的思维和睿智的语言,置对方以窘地,这样,更显得坦坦君子之风,落落文雅气质。例如,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見美国一访问团时,一个美国官员问总理:“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低头走路,我们美国却喜欢抬头走路?”很明显,这位美国官员的提问带有侮辱性。周总理随即笑语一句以作回答:“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总理话语一出,这个美国官贞自感受辱,但又无语可对,而周总理一句笑语,既显示了中国的大国风度,更体现总理的人格魅力和气质。
可見,涵养是一种品格境界。它是一个人一生的日渐修养之力,即是一个人学问高深、举止雅致和气质非凡的学者和大师,也是如此。讲个苏东坡的故事,说是苏东坡总感到自己涵养还不够,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涵养水平,他便集中一段日子成天修烁。一天,坡翁心情特别好,便挥毫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里说的“天中天”,指的释加牟尼佛祖,“稽首”是指磕拜,“毫光遍大千”是指遍地光照,苏东坡自认为心中有佛,修入境界,已不为“乐、贫、富、毁、崇、誉、贵、贱”八风所心动,如端坐紫金莲上。于是,叫童子把这首诗送过长江给好友佛印欣赏,谁知,法印一看批了两个字“放屁”,叫童子带回。坡翁一看怒气顿发,便赶过江耒要和好友理论,一到寺门見贴有法印写的一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讽剌坡翁涵养还没修炼到家。苏东坡见了字条,只好羞愧离开。
人有涵养才气质。涵养,乃“涵”之于“养”,只有不断修养,才能气质于形,涵养于心,真正做一个气度非凡有涵养的人。
-全文完-
▷ 进入松下老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