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祖父的为师之道老马仕途

发表于-2004年08月14日 下午4:01评论-3条

祖父离开我整整四十年了。岁月流逝,许多往事渐已淡忘,唯有祖父的为师之道难以忘怀。

祖父自小就有教书育人的远大抱负。曾祖父为了自己家里能出个读书人,不顾家境贫困,在祖父弟兄七人中,就选了他一人上学读书。后来也终于遂了他一辈子当教书先生的心愿。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祖父就在胶东半岛的山村里教学。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者。还在我幼童时,他就教我背诵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陪祖父沿着月牙河岸边踏青,他悠然地吟诵屈原的《离骚》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祖父给我讲解这首诗,最后叹道:“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其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一直为后人所传颂。”那时我还小,不懂得祖父如此评价和叹息屈原,是在借古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但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也要写诗并做一个高尚的人。遗憾的是,在我刚上小学三年级时,祖父就与世长辞了,他的很多知识也没有来得及传授给我。

祖父生于齐鲁大地,师承孔孟之道,特别崇尚孔子的教育思想。他的师德颇受家乡老幼的称赞,他的书法在那一方水土上也算是首屈一指。他桃李遍一方,外省外地也有他的弟子——那是当年为创建新中国而奔走四方的学子。

在他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的弟子——一位正厅级离休干部,专程回到故乡深切缅怀他,又一次讲述了他献身民族解放的事迹: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祖父一面宣传抗日救亡,一面躲在山沟里给孩子们上课。1939年冬,他被日本鬼子抓了去,遭到严刑拷打,但他咬紧牙关,没有泄露一点机密。后来,鬼子把他押到抚顺煤矿,为日本人挖煤,受尽了煎熬。所幸的是祖父大难不死,1945年春被党组织营救出来。可他已落下了满身的伤痛,再也不能教书了……

祖父回到家乡,以亲身经历痛斥日寇的暴行,时常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忘记这国仇家恨!”,1946年秋,祖父又毅然送不满17岁的儿子参军……

还是孩提的我,第一次从祖父那里读到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为师之道。

祖父为培养后人献出了一生的心血,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暮年,却表现出了少有的满足,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丝毫的个人要求。他说,一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穷苦人,能以教师终身,足矣。他经常以老子的一句话警示自己、教育后辈“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其实,祖父该享受离休待遇,不知是当时政策含糊,还是有关人员疏忽了这件事。60年代初,当祖父病重时,有位老首长登门看望他,并提起了这件事。祖父恳求道:“国家正在困难时期,还是不要提了吧。”并再三叮嘱家人,他死了以后,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

祖父晚年一直过着恬淡清静的田园生活。他的家境远远不如陶渊明,他却常常乐陶陶地吟咏那个尽人皆知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了一种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

祖父住的三间茅屋,坐落在月牙河的北岸。站在门前,举目眺望,清流碧波,由西向东蜿蜒而去,近处杨柳依依,远处青山叠翠。这里经常可以看到祖父漫步在田野林间的身影,或吟唐诗宋词,或听蛙鸣鸟啼,或看闲云野鹤……

祖父的屋旁有棵老槐树,足有二人合抱之粗,已没有人记得它的树龄了。尽管树心漏空,显出老态,但树冠如盖,遮下一片绿阴。祖父常邀三五乡老,聚集树下,漫无边际地侃古论今。招惹得一群顽童围拢过来,仰着小脸追根问底。祖父则捋着白胡子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岁月无情,三间茅屋早已随风飘逝,那棵老槐树也显得愈加苍老了。而祖父“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师者风范,却是我永远敬重的精神财富。 

甲申六月子阳作于金都卿云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老马仕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雨意阑珊点评:

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师者,值得我们敬佩!

文章评论共[3]个
四川辣妹-评论

看了你写的祖父,才知道他老人家的胸怀,是那样的伟大,看得出你对祖父的崇拜at:2004年08月16日 下午6:47

金色之花-评论

写的太好了at:2004年08月23日 下午6:35

芝草-评论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把祖父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使我们受益匪浅。文章写得真好!at:2006年05月10日 晚上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