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小时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一大早,过新年了,村庄的四野响起了节比鳞次的鞭炮声。我们姐弟俩早就在床上睡不着了,在未起床之前先得遵从祖母的叮嘱,吃上一片糕,然后再开口说一些祝福贺喜的话,那片糕就叫“开口糕”。祖母说只要吃了开口糕,这样小孩子就会步步登高了,乡下人就是图的吉利。
吃过开口糕以后,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先向睡在脚头的祖母恭喜她过一百二十岁,再向父母恭喜过一百二十岁。接着起床后,欢蹦乱跳的走访串门到邻居家,向邻者长辈都是机械地恭喜道福一百二十岁,我们除了得到回复小朋友聪明伶俐的喜话外,还会得到每家一片糕的奖赏。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开口糕的质量也是在逐步升级的。那是自然灾害期间,粮食太紧张,平常都是瓜菜代度命,新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但生活再苦,父亲在年底总要从街上带回一条一种粗面的小糕。那时那一条小糕还要半斤粮票呢。我们姐弟每人只能分到两小片,其余的还要分散给村子里的小伙伴们。小孩子家跑到各家各户贺新年,当时我们都舍不得吃那小糕,带回家聚在那里,相互进行攀比,看谁的多。因此,开口糕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的新年吉祥物。
到我上学读书时,农民生活水平稍微有了一点提高。父亲在年前从街上带回来的是一大包洋糖发糕。这种糕甜得可口,又解馋解饿。平常村口如有背箱子货郎叫卖洋糖发糕的声音,我们这一帮小顽童就会一窝蜂地跑去,每人买到一块就感到心满意足了,似乎那是在享受着天堂赐予的奢侈品。
成年后,家乡盛产一种高质量的雪片大糕。有好多厂家都是经过商标注册,算是知名土特产。这种制作很讲究,原料多是精细的米面、白糖加猪油,甜而不腻,一片糕点着火能烧起来,包装好了保存两三个月没问题。大糕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有平桥大糕、泾河大糕、山阳大糕,尽管都是小地方的产品,却远销到江浙沪皖大都市,是赠送亲友的高档礼品,我想这些都与家乡的开口糕习俗有着紧密联系吧。
家乡还有一种米糕类的广制食品,就是淌水糕。这可是农家大婶大嫂们的拿手活。淌水糕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用细米粉发酵,放进白糖,再搅拌成一种稠湿的粘糊,一勺一勺地舀进蒸笼的笼布上,像蒸馒头一样,等到元气后倒在桌面上,冷却后再切成菱块。这种水糕白而嫩,从横断面看有大大小小的孔眼,吃在嘴里异常可口。是农家早晚吃稀饭佐餐的点心。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把水糕切成薄片用油糖盐醋葱一烹,放在盘子里比那洋蛋糕好吃多了。淌水糕也是有一定技巧含量的绝技活,有些小媳妇们不会,会把水糕淌成面疙瘩,我母亲可是淌水糕好手,庄子上好多女同胞都跑来请教她,城里老表叔们都早有所求,在未到冬天就同她订货了。礼上往来,他们喜滋滋地拿走水糕,也会给我家带来些城里的稀罕物。
我搞民间文学研究,平常,总喜爱琢磨研究家乡一些有趣的习俗。自然也想到了开口糕,为什么糕是家乡人的钟情物?从拆字看,造字的先祖真是别出心裁,先用“米”字旁,这是原材料,或者说这是本质。右边“羔”是指嫩的意思,与小羊羔同义。“羔”字又是美字头下面加水四点,所以这糕字造型就有一种创意,是一种美好。是一种尤物。谐音“高”又成了家乡的吉祥语,难怪这样受欢迎。
随着农业科学现代化日益发展。农田产出量有了成数倍的增长,农民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现今人的生活质量都在向高档化追求。家乡人的这种开口糕习俗也趋向了现代文明。“开口糕”这一吉祥物的制作又有了考究。原料是上等的精米,这种精米是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施有机肥,喷洒低毒高效农药,连灌溉都不用污染的水源。这种米质都是经过国家检测化验,营养达标。制作雪片糕的生产程序也进行了创新改造。机械化一条龙,产品包装也国际市场化、美感化、时尚化,有的直接注册为“开口糕”标式。这些都成为名牌商品登上了亮丽的都市超市货架,一些信仰习俗的打工族都要买上几条常回家看看,向老人敬一点孝心。带上祝福,给孩子带上开口糕,祝他们步步高、节节高。前些日子家乡的一位老台胞回故乡省亲,临走时带走了好几包优质雪片糕,这大概也算他老人家珍贵的故乡情结吧。随着市场化、民俗化和原生态化的相互交织和对接,家乡的“开口糕”也就更加名贵,品位也更高了。
接近花甲之年,儿孙满堂,每当新年接受他们祝福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童年的开口糕。所以,在春节前夕,我总要买上几条上等的雪片糕,等待儿孙的到来,享受天伦之乐的温暖和快慰,顺便祝福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节节高、步步高啊。
赐教处: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文联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