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盗窃此诗句来作题目,是因为它实在是太美了。这是王国维先生的词作《浣溪沙》中的一句。
我们知道,德国古典美学中给出了美的两个范畴:优美,壮美。但要明确并欣赏这两种美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审美的心态。隔座听歌,表示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似乎是无意而听的,于是我们尽可以想象歌者的美丽,尽情欣赏歌声的美丽——这就是一种审美的心态。比如看到一朵玫瑰,看看她的颜色,嗅嗅它的芬芳,不去管它是花多少钱买的或者是谁送的。在我的眼中,她就是一朵红艳艳并且是香气馥郁的玫瑰——这不是很好一种感觉吗?
这段时间一直看《红楼梦》,也查阅了一些“红学”研究的资料。老实说,我真是越看越不明白了。《红楼梦》是一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它真的藏有那么多的“密码”吗?无数个版本,无数个结局,写来写去的,《续红楼梦》,《红楼梦补》等等,都觉得自己说的最有道理,把传说中的高鹗续写的内容否定来否定去——这就是红学?林黛玉该嫁给谁?她是怎么死的?贾宝玉有没有落难?他最后到底娶了谁?贾宝玉的原型是纳兰容若还是曹雪芹?秦可卿是历史上哪位公主?研究这些有多大的意思呢?它不过就是一篇小说,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成的作品,它不是历史,不能让人信以为真。它的价值应该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何必要去绞尽脑汁地分析那些所谓的密码和政治含义呢?它的结构,它的语言,它塑造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它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艺术知识不都是非常好的吗?为什么不抱着审美的心态去欣赏它呢?
再次读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我产生了同样的感慨。我是不会辩论的,我对庄子与惠子辩论的胜负也没什么兴趣,我更注意到的是庄子的“知鱼之乐”。他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的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是艺术家,他有的是浪漫主义的思想,他是抱着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鱼的。这会儿的庄子,心思纯粹简单,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于是鱼在他眼中是悠游自在的,是美丽的,虽然他不是富豪,甚至还在为生活发愁。
我们确实需要审美。其实即使是生活中痛苦的事情,也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变成人们审美观赏的对象。《红楼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对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的扬弃,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们欣赏悲剧,因为不管他们有多么不幸的人生,跟我们其实都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而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才有可能从生活之境进入到艺术的环境中去。于是我们为黛玉哭,为晴雯流泪,为宝玉叹息,为许许多多可怜的女孩子感慨。他们的悲剧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内心,我们就会觉得他们美,作品也美。
可惜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欣赏悲剧了。一则生活的脚步太匆忙,二则认为自己的生活也不幸福,于是大家更渴望看到许多幸福美满的大团圆的作品。别看《唐山大地震》有6亿多的票房,其实不排除有很多人是冲着精心制作的地震的大场面而来的,对故事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兴趣。他们并不愿意跟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和体会这不幸的生活。《寄生草》中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似乎很洒脱,骨子里却很悲凉很无奈。王国维先生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描写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脱,让我们这些可怜的芸芸众生摆脱世俗的利害关系的束缚,至少可以短暂地栖身于生命意志之外,为自己赢得暂时的平和——他的观点,委实有些消极,但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岂有不吃苦的?只是苦的方式不同,多少不同罢了。艺术与人类一起存在,那些有艺术天分的人用自己的心血解脱了自己的苦,比如贝多芬的音乐,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同时他们也可以让别人忘却生活的痛苦,哪怕只是暂时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再去自寻烦恼呢?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眼睛亮起来,欣赏它们,比如家里最普通的沙发,窗帘甚至一盏台灯,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增添许多的快乐吗?
此时,远处高楼传来一阵琴声,忽而几句歌声,在寂静而寂寞的夜里轻轻撩拨着我的心弦。想象着玫瑰花瓣纷纷扬扬的样子,心里一阵美好。
歌者,美人也,美人如玉。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