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中国影视:是谁在做“鸡肋”?江南一枝春

发表于-2010年12月23日 晚上11:18评论-3条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俗之如我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终日除却吃喝拉撒、为稻粮谋之外,闲暇就得找些节目来娱乐身心。既然为人,总不能象猪狗一样傻吃迷糊睡,毕竟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所谓的“娱乐”,其实又是另外一种累。旅游让腿累着;唱k让嘴累着;去看演唱会则是让眼睛和耳朵都类着,因为眼睛要看美女,耳朵要听声音。我无p无聊的时候就靠上网来消磨时光,在网上干得最多的事就是看电影。如果一件事让一个外行看多了,往往都会不懂装懂的跳出来评头论足充内行,这就是庸人的表现之一。哈哈,于是世间也就无端的生出许多是非来。

电影、电视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精神活动之一,由此给我们带来的远非“享受”和“娱乐”这样简单的字眼来形容。影视作品里的“戏”从人类最初的“娱神”到今天的“娱人”,它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本身。而当下的中国影视(各位ggmm看清楚了,我说的是“当下”),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想泰戈尔的那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来比喻最为不过了。在全民娱乐的今天,人们对于影视的态度就是看了乐了,乐了忘了。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为证明“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这一理论,江南一枝春就试举几例,为诸位ggmm一一道来。保不准狗嘴还真能吐出象牙来。

一、人物塑造形象单薄而苍白。

在中国,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在对故事中的人物处理上都是程式化绝对化的,要么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好人,要么就是一个“头顶长包脚底流脓”的坏蛋,就如五六十年代的样板戏,毫无个性可言。对心灵和人性的漠视必然会造成荧屏形象的单薄乏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不真实。今年八月分上影的抗战大戏《喋血孤城》是一部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都不错的作品,可惜却在对余成万这个人物的处理上略显急噪。余师长从南京接到的是死命令,可是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处境:死守孤城,战至最后一人,可谓无愧国家、无愧民族。但是一座已经失去战略意义的孤城,单纯从军事上来说,值得再用官兵的血去涂抹吗?如果放弃常德,部分兄弟还有生还的希望。可这样一来,他就会成为临阵脱逃的败军之将,这是军人的耻辱。等待他的将是制裁与唾骂。可余师长选择了后者,有时候死了是一种痛快,活着反而是一种煎熬。就是这样一个在矛盾中挣扎的人,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观众却看不到他的彷徨与挣扎、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许是导演多虑了,其实表现这些丝毫无损于余城万的抗日英雄形象,毕竟英雄也有落寞的时候。

中国影视中的人物不是剧本安排的,都是导演手中的木偶,想怎么操纵就怎么操纵,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除此之外,中国的导演还有起死回生之术,有的群众演员在一个镜头“死了以后,在下一个镜头又活了过来。我们不必去指责希区柯克镜头下的人物诡秘而怪异,建议各位ggmm有时间去看一下他的《绿色幻想》吧。一部表现牢狱题材的作品,通过深入细致的人物内心剖析来展开曲折动人的故事,看了让人的久久不能平静。

二、对白大部分是浪费口水的胡扯,驴头不对马嘴。

中国人喜欢谈天说地,着是文雅的说法,粗鲁的说法就是”扯淡、放屁“,而这一特性又被导演们继承而发扬光大。影视是浓缩的生活,反思生活和再现生活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得讲究和高明些,就如会调色不一定能成为画家,会写字不一定能成为作家的道理一样简单。可是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诸如“你吃了吗?”“我昨天痔疮又犯了”、“我是来杀你的”“我也是来杀你的”这样答非所问,浪费口舌的对白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唐朝人念宋朝人的诗歌,宋朝人引用清朝人的格言。诸位ggmm如不信,去看看《新三国演义》和《新红楼梦》就知道我不是在这里放屁了。去年被媒体吹上了天的《孔子》,除了在必要的时刻整几句论语外,其余全是半文不白的语言,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孔子身上那种悲天闵人的道德情操和有教无类的人文情怀。不要给我说不信神,一代文宗、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耶稣。

还有一部一度炒得很热的电影,名字到取的高深莫测叫做《无极》,里面的人物简直是在自说自话,象梦游一般呓语。直到看完了我也不明白里面的人到底在搞什么东东,不过也正符合片名《无极》。众多的网友调侃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三、谀世媚俗、哗众取宠之作迭出不穷。

“以前你不认识我,现在我叫你认识我”,是啊q的名言.要想一朝成名天下知,就必须搞出惊世之作。可当今这名利社会,又有几人耐烦花时间去研究原著和剧本,去构思和设计演员呢?于是,找几个显眼的明星,寻一处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要想把场面搞大点就靠人来凑合,千儿八百的群众演员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具备以上几个要素,美女加英雄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这样的好戏就开罗了。

《满城尽带黄金甲》,乍一听这名字还这是华丽而有震撼力。没看之前,小哥还真以为说的是黄巢的故事,因为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黄巢有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借物言志的《咏菊》诗其一,诸位ggmm不难从中感受到黄巢的冲天豪气和英雄情怀。可等我看完了就大所失望,这戏演的是关于宫廷中的勾心斗角的风流韵事,关黄巢了事。不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观却是再现了。影片最后所以涌进城的人都穿着金光闪闪的黄金铠甲。呵呵,不得不佩服导演对唐诗深刻理解,其想象力甚至超过黄巢本人。

黄巢本身就是一个悲情英雄式人物,如果把他的故事搬上荧屏,并不比《勇敢的心》中华莱士逊色。我就不相信黄巢的诗歌魅力能超过他的人格魅力。

说到场面的壮观,这里又提到“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无极》,卖弄玄虚的故事情节没能给观众留下多少印象,但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过了一把旅游瘾。影片中的那些地方似乎只有在梦里才能出现,美得无法言喻、美得让人心碎。在这样的美景中发生的仇杀血案,或许更能吊起观众的胃口。

除了象《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的大场面大背景外,为自己即将开机或计划开机的影片寻找主角也是中国导演们屡试不爽的法宝。宣传了,轰动了,不学无术的主角们也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可影片杀青后的效果却不怎么样。就拿《山楂树之恋》来说事,《查树之恋》是一部很不错也很感人的网络小说,可小哥一瞧那海报就赫了一大跳:这说小说中哪个知道性而又痴情的静秋吗?面无表情活脱脱的一日本歌ji造型,无论从气质上还是形象上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搞的得我只能对着海报“嘻嘻”傻笑两声完事。

许多的时候,导演们都是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想当然,从而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到头来只能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四、故事结构松散,逻辑混乱。

这是国内影视作品的通病,许多的片子我们在看完之后都不明白到底在表现什么,或者是该表现的主题而没能表现清楚。为了追求惊险奇,空间跨度被无限放大,而前面又未做任何的铺垫与引申,整部影片就如用猪牛羊的下水拼凑的一锅大杂烩。这类影视作品带给人的感官愉悦那是自不多言。因为看的时候用不着思考。可看完之后的感觉就如男女之间办完好事之后的感觉,谁也不想搭理谁。象电影《英雄》那制作,那排场,还有那演员阵容就没得说的了,可就是这个在战国后期所发生的故事却是有悖常里的。其一:那么多想刺秦王又没能去刺秦王的高手都心甘情愿的被秦王的刺客所杀,目的就是让他在秦王那里取得信任。但是这得有个前提,就是他们必须首先信任秦王的刺客,可信任的前提是了解,要不凭什么就轻易的把身家性命交给一个来杀自己的人以完成自己的夙愿。他们了解吗?不了解。因为影片没有交代。其二:秦王派出的刺客如果象片名说的那样是一个“英雄”,为什么又在关键时刻拉稀,违背血的誓约。难道是如禅的顿悟吗?这也太不符合情理了,一场处心积虑的谋杀就这样草草的收了场。或许只有一个人能想得通,那就是导演了。类似这样的状况还有《三枪拍案称奇》中的多次死而复活,新拍的《苏乞儿》中的莫名其妙的高人指点,糊里糊涂的当了乞丐;最后又被导演莫名其妙的安排去中俄边界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擂台赛。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小哥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一点就是很值得骂娘了。诸如在古装戏的栈道上出现的汽车痕迹;毛瑟枪的口径只有筷子头那么大一点;倒提着炮弹屁股,松开后掉在脚下的炮弹堆里就会爆炸等等,不胜枚举。

五、最后想说的就是关于影视的音乐问题。影视音乐无外乎就是主题曲、插曲、片头片尾曲和背景音乐,中国影视音乐的黄金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影视金曲至今传唱不衰。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现在不行了,许多的制作人连原创剧本都难得去读,就更不用说什么影视音乐了。音乐作为人类心灵的疗伤药,情感的催化剂,它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容小觑。可是我们来看看中国那些动轨上亿的大制作吧,又有几首能见得客客的主题曲,插曲或片尾曲?有的甚至干脆一律省略,幸好还有背景音乐,要不都整成话剧了。

永远都怀恋《闪闪红星》那高亢而富含革命激情的战斗旋律,《少林寺》那如山涧泉水般跳跃灵动的歌喉,《红楼梦》那柔肠寸断的箫曲,《勇敢的心》那如泣如诉的苏格兰风笛。音乐之于影视,就如饭菜之于盐巴。

好了,就此打住。其实,小哥对于中国影视的那种感觉就如“饿狗离不开臭茅厕”罢了,上述小哥点到的还算有些是处,象那些诸如《非诚勿扰》、《举起手来》的贺岁垃圾,更是二两棉花——不值一弹。还得要感谢那些在镁光灯下风光无限的大导演大明星们,为广大的观众朋友摆了一出又一出的视觉盛宴,不过主菜配菜都是满桌子的“鸡肋”。有红烧,有清蒸,还有油炸的哟。

说到底,中国影视就是缺乏一种高度,什么高度?就是对人性、社会及历史的深层次解读与挖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南一枝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精华: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文章从几个方面揭示目前影视的“鸡肋”现象,精辟而得法。感谢作者关注人民曾经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的这门艺术形式。影视界如果不及时动手术,当真就会远离人民的感官了。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3]个
静静的一叶小舟-评论

怪不得导演编剧们如此制造,社会本身就浮躁,现在还有几个甘于寂寞的艺术家,费心尽力的去雕琢。当眼睛注视着市场、票房、利润时,还有多大的心思放在影片本身。经典不可复制,而鸡肋可以成批的生产。at:2010年12月24日 下午4:28

江南一枝春-回复握手,同感. at:2010年12月25日 晚上8:46

江南一枝春-评论

屏蔽了那么多啊(:007)at:2010年12月25日 晚上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