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经济发展是为了造福人类;人类发展是为了让百姓受益;科技发展是为了改造民生。”
——题记
(一)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确这样。大到整个国民体系,小到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都是活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一言一行,一句一止,都无法脱离“经济”二字。因此,无论那一个国家,都在努力地发展经济。
而在一个国家之中,城市总比农村发展得快一些。于是,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给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而在一个国家的各个城市之中,首都又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就中国而言,便是北京。可是就当四合院逐渐的被高楼取代的同时,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也“如约而至”,于是,人们不禁发问:“这样的城市还适合人类居住吗?”然后,一些在经济上比较富有的人将目光锁定了风景宜人的海滨亦或乡村,再然后,这些经济上相对弱势的地域有了发展的契机,逐渐的向城市发展,比如说“黄土高原”,再比如说“珠江”……
然而,一些大城市对创业者而言,依旧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鼠族”、“蚁族”的涌现,农民工的迁移式涌动,无一不冲击着繁华的都市。物价上涨、经济竞争的加剧等问题也总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
(二)军事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这句话说得很经典。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其军事实力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在为发展军事而积极奋进。比如美国的空中防御系统,印度的水下试放,韩国的军事演习等等。可以说是争先恐后,五花八门。
每一个国家都怕落后,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于是,作为有着最大杀伤力的核武器,成为了各国眼热的对象。各大有资格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有理亦或无理的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垄断”,而无资格拥有的国家,比如日本之类,也是准备了充足的原料,以求在必要的时候,顷刻间造出多枚。
的确,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加强国防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国家地位需要综合实力作为支撑。但是,从更宏观的世界角度来讲,无论是哪个国家向哪个国家投放了原子弹,都是一种人类的自我毁灭。真的希望纠纷可以以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战争不再重演,真的希望武器的作用只是威慑。
(三)文化
当商家与媒体联姻,会诞出怎样的人类文明?
在这圣诞节来临之际,大街小巷红灯绿彩、火树银花,节日当天更将是万人空巷,相反,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则远没有如此高涨。中国人何以如此呢?我不想承认是崇洋忘本,希望不是。不过,退一步说,就算是过洋节,也总要过得地道一些才好。平安夜是西方国家一家人团圆在家的日子,逛街、上ktv,似乎并不是个合适的选择。
与此同时,文化流失的另一大方面便体现在影视界。生活在同质时代的人们,其精神世界也在趋于同化。于是,在创造力即将告罄的时候,人们开始向经典文化索取营养。于是,《赤壁》中的可以为小乔沏的一捧香茗而延误军机;《满城尽带黄金甲》架空了《雷雨》,华美的金黄色视觉冲击成了蚀钱的外壳。于是,经典何堪!
(四)内心
“十年前,哥吃的还是面,而不是寂寞;十年前,你还不懂,哥还不是传说”。这些年,网络发展很快。人心经营者网络,然后网络影响着生活。而从那些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生活发展了却也浮躁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人们,都在强调“寂寞”二字;“凤姐”、“犀利哥”甚至还有“浮云哥”等等,也接二连三的出现;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不乏华美但却空洞的伤感文字,俗套的模式化的小说。是我们“空虚”么?
抛却那些“人为”的,我们再来看看新闻热点:复旦高材生的冷漠自私,富二代的素质低下,云南的寝室惨案等等,也无一不令人胆战心惊。还有新生的“失足妇女”等词汇,其初衷是表达对人性的尊重,但对人性的尊重又何止是简简单单的改个称呼而已?那些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如何,想要真正的实现“发展,以造福人类”,其根本仍是建设心灵。一个国家的核心应是民族魂,一个人的核心应是其心向善。物质的发展知识个载体,精神文明的壮大才是真正的发展。想必,当内心发展了,经济、军事、文化,便也会有条不紊的真正的造福人类了。
-全文完-
▷ 进入羽灵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