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坟墓离老家的公路有好几百米,清明前夕,我怀着对长辈的思念,带着由衷的伤感,穿胶靴,踏泥泞,来到故乡——姥姥的坟茔。烧上祭纸、冥钞和其他祭奠礼品,以示哀悼,以慰九泉之下我敬爱的亲人。
有人说,睹物思人,怀念之情逢时而生。姥姥去世已九个年头,但她留给我灵魂深处的做事与为人却始终挥之不去。每当特殊时辰,每当来到她的坟前,更不由得感慨万千溢于心头。她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关爱,而且也留下美好的“烙印”。姥姥的勤劳善良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她走的这些年,音容相貌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姥姥只生我母亲一人,所以她最后的三四十年始终与我家居住在一起,我作为她的外孙女更是承蒙养育之恩,她用勤劳的双手呵护和培育了我们。
曾记得父亲在外从政,又因言语问题被打成了“右派”,当时母亲到农村搞缝纫挣工分,社会的落后,生活的艰辛,迫使姥姥也肩负着超凡的重任。可是,她坚强,不怕困难,而且身教重于言教的事实更影响着我们。吃面自己磨,用餐自己做,日出而干,日落而息。连吃水也得肩挑手提,在湾区,我们家住的地方叫“台子”,下雨时坡陡路滑,姥姥挑水不知摔倒多少回,当我们能抬动水时,每次往缸里倒水,她却亲自动手,害怕累坏了我们。生活困难时期,她忍着讥饿把好吃的饭菜留给我们,自己往往是吃糠咽菜。姥姥娘家在颖上耿棚边缘,姥爷很早去世。几十年来,她一直为我们家做着贡献,我小时侯,她为了背我还磕掉了牙齿~~~~~~~~。
回忆往事,姥姥身体健壮时,精心哺育、悉心照料着我们。可晚年憔悴、寒酸,我却因身处异地没能常尽孝心,报答她的大恩。现在想起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姥姥的一生是平凡的,她为生活美好而执着追求的认真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她在世时是长寿群体中的一员,八十多个春秋,从不被生活的困难和艰辛所吓倒。她慈眉善目,语速不缓不急,教育别人足以让你心明如镜、心服口服,就是平日的唠叨,也让你理解为“美妙的关怀曲”。她做事很利索,甚至超过男性。六十年代讲工分。她除了搞好我们的一日三餐,还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的衣食安寝让人羡慕。因而让父亲从政、母亲挣工分均无后顾之忧。我们姊妹在她的操劳下从没受到缺乏大人看管的苦头。
土地承包后,邻居们常常能发现她在田里披星戴月的身影,姥姥身材中等,装束简朴,盖的被子、穿的衣服所用的粗布,大都是她亲手纺线织成的。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乡很穷,上小学用的泥土课桌,也是用她种得葵花杆支撑的。那时我们老家还常常发大水,一般到秋季要做好蓄洪准备,所住的土墙草房能够保留,必须年年维修,否则就要重建。修房和建房是非常不易的,请亲戚邻居帮忙,得备足饭菜,以表谢意。可是在烧饭的时候,常常是姥姥一个人在厨房唱“独角戏”,锅上锅下忙个不停。天气不好时柴草潮湿,青烟四起,烧一顿饭就会被熏出很多眼泪。
一九六八年,我们的家园被洪水无情地吞没,在河堤、在庵棚、在露天的地方,我们全家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特别是刚出世的三弟更给她增添了超负荷的劳累,母亲无乳汁,整天愁眉苦脸,她帮住我母亲一起渡过难关。涨水的日子,白天她去河边捞草,晚上怕天热和蚊虫叮咬,便守着我们摇扇驱蚊。真是做到了:“爱护别人比爱护自己为重”啊!
我上中学以后,她告诫我外出读书,不要想家,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每到周末返校,她都起早摸黑的做些包子、馒头、和咸菜让我带着,她炒的酱豆还放进很多肉丁、花生米或其他食品,足足够我享用一个星期。姥姥不能做鞋,但我们穿得布底鞋全是用她打的麻线、粘的浆块等做成的。昏暗的油灯下,姥姥时常纺棉线、打麻线熬到深夜,哪怕是冬季也熬过三四朵灯花,早晨起床鼻孔都是黑的。
以前,我家为了支付“口粮钱”,喂养过许多禽畜,就连割草、挖菜的活儿也去干,灼热的阳光烤着她的脊背,使她皮肤变黑,皮下生疮,她在痛苦难忍的情况下坚持劳作。人们说“走病卧疮”,可是姥姥却从不躺下休息,她还说:“‘懒惰懒惰,忍讥挨饿’,如果我不动弹,连猪羊都饿着”。姥姥在世不爱串门聊天,可裹着的那双脚不知走过多少坎坷而曲折的路程。她住过长集,并且嘴上常说的南、北二岗,都是徒步往来。她的足迹遍布颖、霍二县,她的一生我难以用文字描述。
姥姥给了我们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也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姥姥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全文完-
▷ 进入琳琅满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