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买完东西,回来的路上偶然碰到我的8年没见的女同学带着孩子,聊起了家常,现在的她,可是与当年是完全两个样了,老了很多,身边的两个孩子一直由她一个人带着。我问她,为啥不给婆婆带,她感叹了一声说,别提了: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呀!看来,这婆媳关系,只要是拉开话匣子,就是万语千言都说不完。
在旧社会,也即外婆她们那一辈的婆媳关系。有这样的说法: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据说在那个年代,很多女孩子缘于家里穷,父母养活不起,就送给人当了童养媳,童养媳就是十六七岁的姑娘嫁给十来岁、七八岁甚至更小的五六岁的男孩儿做媳妇。说是媳妇,其实就是佣人或者比佣人还佣人。那时的婆婆,仗凭有钱或者有地位,根本不拿媳妇当人看,媳妇再勤快、家务等等一切做得再好,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三天两头的找媳妇“碴儿”,不是骂就是家法惩治。媳妇只能这样忍受在痛苦的煎熬中度岁月,有的长达三十多年,到婆婆不幸死掉了,才出现转机做上婆婆这把高贵的交椅,这就是所谓“千年的媳妇熬成婆”。
而等这媳妇熬成了婆婆,地位有了一定的转变,自然也想发泄一下心里早已积压的怨气,于是乎,这做婆婆的就拿自己的儿子的媳妇开刀了。不过这还是单独针对那些走运的童养媳而言的。要是不幸生了四五胎没有一个男娃儿,或者不生不孕,自然就连当婆婆的资格都没有,或许早就被一家之主给休了。
在旧社会,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之说。因此女子就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男之说。从而怕老婆的男人很少。这就造成了婆婆更加有恃无恐。比如《红楼梦》里的老祖宗往那椅子上一坐,那些孙儿、孙媳等等一大群晚辈都得跪下来给她老人家请安,奉早茶,当老祖宗说话的时候,哪个媳妇如果多一句嘴,那可使不得,等于是捅了马蜂窝。那个年代的媳妇,随时随地都得看着老祖宗的脸色行事。可不能乱了规矩。这是说的旧俗,想来我们还算比较幸运,生在现在这个年代,但是现在的婆媳就没有那么多矛盾吗?不是的。
这让我想到曾经热播过的一部电视剧《双面胶》,讲的就是一个东北婆婆和一个上海媳妇之间的家庭悲剧,这部电视剧可谓拍得很生活化。
不知道朋友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大部分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叫做—孩儿化。而一孩儿化,就化不了“女”了,只是化“子”。因为要延续香火。相对封建社会而言,女人的地位的确是提高了,而旧的传统观念的毒,“女性”依然深受其害。因为女性自卵.子和精.子结合成为胎儿,父母和父母的父母让出生不让出生,就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无疑,女性由旧社会的本来就少,已经变得少得可怜了。
不可思议的是,本来该物以稀为贵了吧,其实不然。现在的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里的年轻女子,只要是自己工作有一定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结婚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老人,自己单过的居多。因为在一起生活久了,婆媳之间处得再怎么好,因为生活的多年的习惯与两人性格的原因,免不了有些冲突。有时会为了不经意说出的话而误解了,听到耳朵里变味了。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等到一旦因为某件事而发生争执了,就把以前积压出来的怨气都给发泄出来,那阵容可是一发不可收势。因为婆媳有两种极端现象。媳妇对婆婆说话不能有半点不真诚之心,不能有“给脸色看”的嫌疑;不能在她儿子面前顶撞她,要随时尊敬她。说话权和主权都必须是高度集中、不可分裂的。所以,与其一山不容二虎,倒不如把一座山去分成两座。这是善良的媳妇遇见了“高贵”的婆婆,乃旧社会的婆媳关系的翻版,为一种极端。
有不少朋友应该看过影视剧《双面胶》,剧中的那个媳妇坐在桌旁一个劲儿夹瘦肉吃的样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做婆婆的在一旁不停地看着她儿子,使个眼色似乎在说:瞧你媳妇那样儿,像是饿牢里放出来的。光顾吃肉,一盘子肉都让她一人吃光了,饭一口都不动。其实,这也不能怨人家婆婆爱唠叨,作为年轻人还是应该考虑长辈们的感受,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应该是很高兴的事。做为儿媳妇,还是适当地给做做表现,也是一种礼貌,尊重老人也是尊重自己嘛。吃饭的时候,可以先给父母夹夹菜,或是跟他们聊几句:“爸妈,你们也吃啊”,或者跟他们舀舀汤。这样,做父母的心里边也高兴啊!可不能把他们当作不存在一样。可不能让你爱人的父母到时说:这个媳妇真是一点儿教养都没有。只顾自己吃!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我想,应该不是我们认为的婆媳两代人怨念的转移,而在于传统的人伦亲疏观。这话怎么说呢?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媳妇是外人。想起何时在哪里看到过一个媳妇这样说她的婆婆:活了二十多年的岁月全部必须归零,然后,变成所谓“你家”的人。如果把媳妇看做女儿,你还会对媳妇有过高的要求吗?感情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请用一个母亲的心去对待你的媳妇吧,因为只有媳妇才是陪伴你儿子一生的人。谁家的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假如你有女儿嫁到人家,你会希望女儿过什么样的生活?换位思考一下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婆婆。其实,听到这样的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不过站在我个人立场上,对待长辈的语气最好要注意,不能太过强硬,除了实在是有争执而做婆婆的确实做得不对的地方,作为媳妇的,应该好好静下来与婆婆谈谈,实在谈不了的,就让做丈夫的找个时间与婆婆谈,有些时候,媳妇与婆婆之间不好说出来的话,换成做儿子的与自己的娘谈谈或许效果会不一样。因为儿子与母亲是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挚爱亲人,他们之间说话的语气或者语速可以随意,因为他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人,至少他们不用担心会因为某些话是不是说错了而产生误会。而你作为一个儿媳妇,刚到他家不久,难保不会有些磨擦。
另一种极端是,依然当之无愧“无产阶级”的老两口苦巴苦结一辈子积攒下来了一点血汗钱,好歹给苦命的儿子娶来了一个昂贵的媳妇,为了延续香火,只能当神供着,供起来,供在香桌上,可就供出鬼来了。这媳妇之神,摇身一变,就是锯齿獠牙,张牙舞爪,动不动就要吸老人的血和吃老人的肉。本来就独生一子,再无依靠,生怕老了倒在床上时,无人送口水喝,只能忍受和认了命苦。
前天镇上才埋了一位老人,是个女的。怎么死的,在门框上吊死的。
经过这样:本来这老婆婆是有老伴儿的,由于给孩子娶媳妇,只是彩礼就要了七万,加上结婚典礼,就是十多万。因此拖了不少窟窿。而媳妇进门来,又不接账。老头子只能去收废品,试图还债。不料,出了车祸。而赔偿钱,媳妇又一把攥在手里。这老婆婆一人分文没有,又忍受不了整天不绝于耳的“老不死”的这称呼,老伴儿死去半年不到,就自己选择了寻短见,吊死了。那天我去看出殡的,也掉了两眼泪……
人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性,我一个女儿家,解释不清。
我只想说,婆婆也好,媳妇也罢,都是女人,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女人整女人呢?你不为现在想,也得为以后想想,记得我与母亲在学校里与同事在一起聊天时曾探讨过这泼妇关系,得出结论:现在这个社会,婆媳关系处不好的人,就是苕。“苕”在我们这里是方言,就是“傻子”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对婆婆不好,你的婆婆能对你好吗?如果你对媳妇不好,媳妇能对你好吗?婆婆灌输给孩子“妈妈偏心”、“妈妈是个大坏蛋”这样的理念;媳妇教育孩子千万别跟那老不死的一个心眼儿,这家庭有和睦和美好的那一天吗?!
其实,人都是将心比心啊,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得尊重别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作为做丈夫的(婆婆的宝贝儿子、媳妇的亲爱的夫君)是起关键作用的。
如果大多数婆婆像《我的丑娘》中的婆婆那样,估计家庭也和睦了;如果做儿子的都像剧中的大春那样,估计好多男人要气死?做妈的得呕死。我在想,如果天下的老公(兼儿子)以及婆婆、媳妇都能像我这样想,那我们的社会会和谐多少呢? 家庭会有多少美好和幸福等待去开发呀!
媳妇别忘了体谅自己的恩爱的丈夫,别让他为难;婆婆,别忘了疼爱自己的亲生的儿子,别让他为难。传统毕竟还有句古训在时时刻刻教导着我们:家和万事兴!
-全文完-
▷ 进入文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