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香炉寺外倍清幽曾新

发表于-2010年12月09日 凌晨2:05评论-2条

——读蓝尧夫《炉峰夕照》

翻读旧抄本,读到20多年前我的一位本家长兄名星绍的抄给我的一组诗。这组诗是蓝尧夫本世纪初游历自流井时写的。其中,写香炉寺的诗《炉峰夕照》曰:

极目高峰最上头,香炉寺外倍清幽。

一痕斜带炉香接,半岭初衔暮霭浮。

犊牧对曛横笛远,云鸦栖树彩霞留。

黄昏倘得银蟾吐,万籁无声现玉钩。

此诗,首联(第一二句)概括香炉寺全貌,写作者对所写对象的“最上头”之直观和“倍清幽”之总体感觉,交代香炉寺所处位置和其周遭的气氛——香炉寺的“优美”。紧接着用三联六句细说其“优美”之所在。颌联(第三四句)写暮色中的香炉寺:一抹香烟从香炉寺内袅袅升起,好似柔和的带子一样缠绕于山顶,融入初起的暮霭之中,香烟与暮霭吞没了半个山岭。个中,“炉香接”,暗写当年香炉寺香烟缭绕,香火旺盛的景象。颈联(第五六句)写人景交融、天人合一的“香炉寺外”景象:牧童笛声的柔和、细软和渐行渐远,鸦雀归巢,即将入梦,而此刻正当晚霞灿烂之时。个中,“牛”暗写当年自贡盐场的“功臣”——牛。尾联(第七八句)写香炉寺的夜色:彩霞收敛了,万籁俱寂,唯独一钩明晃晃的新月还在天边游荡,显得悠闲而自在……全诗开合更迭,动静映衬,声色交融,明暗互补,清幽馥郁。

蓝尧夫采用移步换景、目至笔到的手法,于轻描淡写中,明摹当年自流井香炉寺周遭的时空变换景色,暗叙当年自贡盐场的繁盛平和氛围,将山寺、暮霭、鸟树、月天熔于一炉,形神生动,耐人寻味。此乃古代文人常有的“闹中取静”视觉使然。对此《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过;“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也。”此诗,描写出“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时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和谐、柔媚、安谧与秀雅的“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优美”。

在清末、民初,富荣盐场的寺庙很多,西场(贡井)即有40多座之众,东场(自流井)亦然。香炉寺就是其中之一。儿时,我和母亲去过一次香炉寺,不是去烧香拜佛,而是去我们家的一位居住在香炉寺旁边的亲戚家吃寿酒,也就顺便去了香炉寺。过去了几十年之后残留在我印象里的香炉寺,不甚宏大,但香烟缭绕,木鱼声声,人头攒动……

“香炉寺”这个名字取得好,乍一听就会嗅到一股清香冉冉飘来,就给你一种清幽的感觉。难怪,香炉寺虽已不复存在好些年了,但用“香炉寺”命名的社会元素还较多,比如中国最末一级行政区划之一的“香炉寺居委会”即然。

2010.12.05识于盐都天池山麓净觉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作者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诠释,到位而细致。想见作者在诗词上的功夫!问好!

文章评论共[2]个
子午书简-评论

赏读佳作,问好朋友!at:2010年12月09日 下午4:30

曾新-回复谢谢!颂冬祺! at:2010年12月09日 下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