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朝圣塔儿寺青青杨柳岸

发表于-2010年12月05日 下午5:12评论-1条

金色的太阳冲破漫天云雾,照耀着青海湟中县西南隅八瓣莲花山下这座古老神秘、金光四射的寺院,无数虔诚的朝圣者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摇着转经筒涌向通往圣地的山路上。虽然路途遥远,虽然饥饿时时袭来,但朝圣者的心中依然心志如一,无怨无悔。

圣者谓谁?宗喀巴大师也。宗喀巴谓谁?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格鲁派也称善规派也叫黄教的创始人,著名的中国佛教改革家,开创藏传佛教新天地之始祖也。

不到西藏,不知藏传佛教的真谛;不到塔儿寺,不知原来藏传佛教的真谛原来是发源于这里的。

传说,宗喀巴出生时,在他脐带滴血处长出一株菩提树,树上十万片叶子上自然生长有释迦牟尼的化身之一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少时便聪慧异常,有一位路过此地的西藏高僧预言他将来当往藏中,主持正法。七岁时,他削发为僧,十六岁赴西藏深造,三十岁受比丘戒,四十二岁,造诣愈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五十三岁时,写出了阐述自己宗教体系的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等十九部。六十三岁那年,在拉萨丹东寺圆寂,由其弟子继承法位,后形成达赖、班禅两个神职系统的活佛转世制度,直到今天。

宗喀巴在西藏深造期间,其母思儿心切,寄白发一绺,盼儿回青海一次。他为学佛决意不归,遂用自己的鼻血绘成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轴,附信一封说:“若在我出生地以十万尊狮子吼佛像及菩提树为胎藏建一佛塔,则如同亲晤儿面”。于是,在众多信徒的资助下,其母将菩提树用绸缎包裹,与印成的十万尊狮子吼佛像作胎藏,建成一座莲聚宝塔。后又在其左建弥勒殿一座,渐成规模宏大的寺院。因先有塔,后有寺,故称“塔儿寺”。

随着众多朝圣者的人流,来到塔儿寺广场,首先是映入眼帘的是那玉石栏杆内基座相连的八座如来宝塔。此连环塔是为赞颂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建,从东到西,分别是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和涅磐塔。宝塔并不高,只有六米多,仿佛是一座座微缩版的北京北海公园里高耸的白塔,又犹如飘逸的哈达一样洁白圣洁,美丽壮观。

进入塔儿寺内,才知道寺院内与别处不同。寺院依山而建,一条乱石铺就的街道以及纵横交错的小巷把一座座、一层层独立的寺中院落串连在一起,散落于绵延起伏的莲花山上下,其规模,其气势,宛若拉萨的布达拉宫。院内时常匆匆走过几个身穿红色藏袍、神情平和的喇嘛和阿卡。身着黑衣,腰系黄绿丝绦,前来朝圣的女藏民们也满怀期待、不知疲惫地一路前行。

走进由红僧守门的祈寿殿院内,迎面是几株枝枒蓬发的菩提树,虽是秋日,但可隐隐感觉到其盛夏的蔽日浓荫和花满枝头的扑鼻芳香。“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此时此刻,威严慈爱的宗喀巴大师仿佛就在眼前了。令人颇感好奇的是,院中花坛上竖立的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异样怪石,传说当年宗喀巴大师之母到清泉背水归来时,总要倚此石休息片刻,故称此石为“憩石”。走进殿中,依藏传风俗,面对着释迦牟尼及弟子迦叶、阿难,侍者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双手合十,放在口、心处,然后在胸前向两边分开,念着“奄、嘛、哪、咪、哞”,默默地为家人,为爱与不爱者,为天下苍生祈祷,虽是唯物者,但有此善心,终不是坏事。

走出祈寿院,沿着层层叠叠的石阶来至半山中号称“世界第一壮严”的以宗喀巴纪念塔为中心的大金瓦殿。此殿为典型的融有汉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三层歇山式屋顶,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砌点缀浮雕的碧琉璃砖墙,镏金铜瓦覆顶,殿脊安置大金顶宝瓶,两边安置一对喷焰宝饰,殿内有乾隆皇帝御赐“梵教法幢”匾额一方。整座建筑金光四射,灿烂夺目,不愧为人间珍品。

更令人称奇的是,殿内的宝塔。透过方格玻璃窗口,可看到这个高十一米,以普提树为核心,以纯银作底,镀以黄金,镶有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各类珍宝,经过佛力加持,辉煌灿烂的银壳神变大灵塔。塔中部佛龛中供着已化作宝贝佛的慈爱祥和的宗喀巴药泥像。灵塔的所在地,正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中国藏族格鲁派佛教文化的发祥地,每个来到此地的信众、游客无不怀着一颗赤诚、虔诚的心晋谒和祭拜的。在大师面前,每个人的心灵无不无形中受到一种天然的净化和启迪。

在塔前佛龛中,还供着从西康迎请来的九世班禅的塑像。九世班禅曲吉尼玛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爱国爱教的一生。他不仅佛学造诣极深,而且政治上也很成熟。早期他与十三世达赖共同领导了抗英斗争,晚年又积极从事抗日斗争,他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维护,更是始终一贯,坚持到死。由这样一位忠诚的高僧守护陪伴着伟大的宗喀巴大师,并接受人们的崇拜,真乃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在大金瓦殿的左边,就是此地的第一座寺院建筑——弥勒殿。该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里面供俸的是弥勒十二岁时的塑像,像内装有宗喀巴的头发、僧帽和历代活佛的衣物、舍利、宗喀巴父亲的额骨,大约是为纪念少年宗喀巴而专设的,因为在藏民们的心目中,宗喀巴已化身为能给人的未来带来幸福、安康和快乐的弥勒佛。在大殿门前两侧廊下的木地板上,十几位来自各地的女藏民们正在虔诚地磕头祈祷,她们戴着毛线手套,身下铺有自带的叠成长方形的褥子,双手合十,虔诚地在褥子上跪下,双手往前滑动,身体往前伸展,真正的五体投体之后,又起身,站立,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每重复一次就要转动一下手腕中的佛珠。据说,藏民的一生要这样重复十万次,暗合菩提树上的十万片树叶中的狮子吼佛像。对于她们来说,能来到此地向佛祖们磕长头祈求来生平安,就是今生的最大幸福了。

在大金瓦殿的正前方,是供有宗巴喀千尊铜质镏金佛像和藏有数以百计的经卷的大经堂,也叫显宗经院,是个从小培养阿卡、喇嘛的地方,相当于从一年级到大学的全日制学校。一个藏男在这里一直要上十三年,经层层辩经后,也可授予各种学位,不愿意继续学经的,也可就此还俗。

经堂为两层平顶藏式建筑,内部矗立着围裹蟠龙图案彩色毛毯的一百零八根柱子,堂内密密地悬挂着各色帏幔、经布、幢、幡、伞盖、刺绣和独特的堆秀,彩绘有各种佛教故事壁画,地面设有一条条条铺有五彩毛毯的长条禅座,可供五百名身着红衣的喇嘛们集体相对诵经打座。这里常有大德高僧前来说法讲座,经堂的正面就设有达赖、班禅和法台弘法宝座,还供俸着十世班禅的照片,让人顿感亲切了不少。我们进去时,经堂内除值守的喇嘛外,长条禅座上已空无一人,绕堂一周参观后在门口看见一红衣阿卡,也许是喇嘛,正蹲在地上神情专注地看一卷藏版经文,仿佛没有感觉到人们的进出和打扰,让人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心里不禁有点佩服起来,衷心祝愿他早成正果。

酥油花,也是这里的特有,如同哈尔滨的冰灯一样。但冰灯色彩单一些,酥油花却是五彩的。

当我们走出塔尔寺,一边转动着路边的转经筒,一边在回想今天的收获时,在寺外古石板路上又见到了在弥勒殿下磕头长拜的两位中年藏妇。她两人几乎是同时虔诚、平和、认真地五体投沿街长跪、磕头,有时彼起此伏,有时一前一后,但都是极其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不管前面的路途遥远,不管前面的路面是水是冰。我们是在步行,她们却是在用身体丈量世界。我们已走得很远很远了,她们却依然循规蹈矩,双手合十,跪下,五体贴近地面,然后站立,然后不慌不忙地重复着下一个动作,慢慢地前行着。仓央嘉措的诗中说:“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也许在朝圣者的心里,她们已经从圣者宗喀巴那里得到了某种启示和灵感,更坚定了她们这样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一篇优美的游记,注入了饱满的情感,
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中,给人予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评论共[1]个
美泉-评论

问好朋友!at:2010年12月05日 晚上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