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内宫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竟烧出一个千古之谜!
后人不禁感叹:可怜的建文帝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吗?
世人不禁要问:以朱允文的能力,如何令朱元璋一意孤行,铁定要传位于他?
太多的疑问把我们的思绪带进六百年前的建文时代。
话说洪武年间,还是皇孙的朱允文从小就性格文静,尊老爱幼。由于敏而好学且过目不忘,深受明太祖喜爱。但其性格懦弱,处事又都优柔寡断,心地仁慈是个好孩子,却不具备当皇帝的品格。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建文终究没有逃脱宿命。
假设建文没有被推翻,他一定是个"好皇帝"吗?
他真的会是个创历史的好皇帝吗?
没有发生的故事只有凭任世人猜测!
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可能逆转!建文帝留给世人的恐怕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遗憾建文帝为何仓促削藩!削藩就削藩嘛!只要一股作气,朝廷一定有能力完成。有史可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成功削藩,不就是成功的例子吗?千不该万不该在削藩时,没有彻底贯彻实行,以致留下致命的隐患,逼燕王起兵造反。而建文及朝廷幕僚在围剿叛军的军事上,又一再用错人,一再错失时机,被燕王钻了空子。朱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宫而来。
就建文四年的"靖难之役"可以看出,建文没有能力号令天下,连燕军最先区区几千兵马的"瓮中之鳖"都可以失去剿灭时机,让燕王一天天做大,最终亡命天涯。
这种能力如何能治理好国家?
建文王廷可谓国无良将,朝无能臣,又如何可以抵挡外族侵略?
无法想像,在建文时代,大明能走多远!
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及大臣二十多人下落不明,让后人产生无限遐想。
六百年来众说纷纭,说法多达二十三种,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建文帝在建文四年是死是活,已经是过往烟云。
但我更加相信,建文于城破后,"焚内宫"流落江湖,出家为僧。
这似乎是他最好的归宿!
逃难之后的建文,将何去何从呢?
国家千头万绪的,原本势力弱小的内乱都无法应付,又如何去抵挡外敌的侵扰,可见,就以建文的能力,是无法想象的。
难以想象,建文从一个万乘之尊的皇帝,沦落到江湖的一个行僧。会是怎样的一幅观景?
这巨大的落差,一定使建文帝,备感造物弄人。
这一路逃亡,又将何去何从。
回想当年,在太祖高皇帝的眼中,朱允文是一个生性颖慧好学,仁孝闻名于天下的好皇孙。
十四岁那年,其父懿文太子重病卧床不起,其昼夜服侍,一刻不肯离开。到第二年,太子薨,因悲伤过度,瘦同柴骨。太祖见之不忍心并抚慰基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立为皇太孙。太祖驾崩后,朱允文顺理成章成了明王朝第二代皇帝,登基不足四年,就要浪迹天涯。
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建文的悲哀!
但是,透过历史资料的点点滴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在建文四年所作的一些事情。
首先修纂[大明律]。建文帝认为洪武时代的酷刑过度,应减轻刑法,对官员之作奸犯科量刑减小。
作为帝王,心怀仁慈之念。在朝野皆受到拥戴。经过洪武时代能存活于世的官员才渴望喘口气。
假如,建文没有退位,他会是一个好皇帝吗?
我竟然无语......
还是先来看看,建文帝之鬼门逃遁吧!
所谓鬼门是连接皇城与城外护城河的下水道。
由于皇城被朱棣叛军围得水泄不通,勤王之兵又远在百里之外,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这条下水道就成了建文和从亡大臣的独一通道。
从鬼门进入下水道,洞内一片漆黑,污水和恶臭是这辈子没有经历过的。此时的朱允文,已不是尊贵的圣上,只是一个苍促出逃的毛小子。
心如万念俱灰!
事态骤变得太突然,他未不及细想,
他没时间细细策划,
他没有时间同他的朝廷智囊团商议对策。
他实在没有时间,只要慢一步,他叔叔的叛军就要冲进宫来。
他不敢直接面对他的四叔,他知道朱棣是个残暴的武夫。他甚至清晰地记得洪武年间,肆无忌惮地摸了他的高贵的头颅,和他那双轻蔑的目光。他不能面对叛逆之臣。他决定,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可怜的正统皇帝!
竟然抛弃一切身份和尊荣,
抛丢后宫美女佳人,
抛弃祖宗基业,
抛弃大明江山,
就这样拱手相让乱臣贼子。
他来不及细想他的处境,也来不及想象他的未来。
现在,他只有先走一步,率先逃出皇宫再说。
却不知所措的皇帝,必须面前这种恶劣的逃生环境。
他在恶臭的下水道摸索着,双手粘满污垢,全身污秽不堪,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是逃命来紧!
一切却失去了,那也没有办法!
身体轻飘飘,脚底怎么就一点力气也没有!
他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走出鬼门黑洞,向着前方有光亮的地方走去。
建文等人从鬼门出口探头出来,脚下横卧着护城河,眼见雾琐城河,附近杀声一片。建文等人正焦急之际,依稀看见日光处,一叶小舟于浓雾之中飘然而来,只见船上一人,脸颊削瘦,一副道人打扮。待船慢慢靠近建文。老道合手作揖曰:"陛下请登船。"随从大臣程济定晴一看,原来是神乐观道人王升,就不由分说把建文迎上小船坐好。建文来不及细问,只见老道动作娴熟,一路撑船而去,小船很快消失在迷雾中。
建文问老道人:"船去往何处?"老道答道:"贫道乃神乐观王升受观主道兄派遣,特到此处,恭候圣驾!"建文听到"恭候圣驾"四字,心中一阵心酸,眼泪欲夺眶而出,却要强忍悲痛。回身答谢曰:"多谢道长搭救之恩!"
建文一行六人乘着小舟在浓雾的掩护下,沿秦淮河向南门,上岸后,径直走向郊外的神乐观。
「神乐观」位于南京城郊祀坛以西,创建于洪武十二年,是明王朝祭祀礼仪之道观。
当建文帝一行赶到神乐观,见杨应能、叶希贤、牛景先、郑洽、王之臣等人已经等候多时了。此时此刻君臣相见格外难过,来不及过多悲伤和感叹,立刻商量撤离路线。众人且听程济对逃亡路线作了周密安排。按照程济的布置,众人分为三个逃亡小分队。
第一分队,建文帝与程济、郑洽、牛景先等人南下浙江。最后目的地福建泉州开元寺。
第二分队,叶希贤、杨应能、梁田玉、宋和、周恕、何济等人则扮作建文帝替身,打着建文帝旗号西去武汉等地,务必造些声势,以吸引燕兵的注意力。
第三分队,廖平、史仲彬等人则护卫着太子西去襄阳。
程济简单布置妥当后,众人一一道别,君臣再一次相互抱头痛苦,然后按计划分别上路。此后人称"程济幻术"。
就此离别吧,我的皇子。祝你一路平安!不要哭泣!你要坚强。
怪就怪在你出生在帝王之家。可让小小年级的你亡命天涯。
从天堂到地获,只能由你一个人去面对。
不要依靠别人,不再轻易相信别人,要使自己从苦难中解脱,尽早脱离是非之地。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我要你好好活着,世世代代好好活下去。
保重了,我的皇子去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就此别过吧!我的皇儿!
......
-全文完-
▷ 进入水哥来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