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在他的随笔中写过一篇论读书(of studies)的文章。在他所论及的每个方面,都留下了别人难以逾越的思想。然而人类知识的宝藏是如此丰富,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又是那么绚丽多姿,我们就不能有一点别的感受吗?
文字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表述了真理,而在于它能否引导人们去探求真理,不在于它是否表达了情感,而在于它能否激发人们去感受。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可能并不正确的结论,会激励别人去探求正确的答案,其结果可能超出人们的预期。就好比你告诉别人说,从哪一条路可以走到海边,在那里可以捡到圆润的卵石,而别人并没有按你指的路走,只是朝那个方向去了,他到了一片海岸,捡到的也不是卵石,是珍珠。
阅读的时候,不能单纯从好与坏、对或错去评价作者的观点,要看作者有没有激发你去思考或感受。恋爱的时候,大部分人有失败的经历,于是有人把这段“失败”的感情描述为没有价值的感情,殊不知不成功的感情同样给我们带了宝贵的财富,而本该受到感激的人可能正在遭别人怨恨。你曾感受过,这是你人生的一笔财富,你学会了珍惜,这是你人生的另一笔财富,这些财富是谁给的?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对我们有影响的作者都是值得感激的。
世界上还没有一样东西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不给他们添加任何负累的,知识也是如此。“知识的假象有如清晨的迷雾(delusions of knowledge are like the fog of the morning)。”知识有可能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如果真是这样,它会使我们迷惑,更有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即便是我们理解了知识,它也有可能抹杀我们某些美好的天性,使我们失去淳朴和纯真。知识就好像是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下建造起来的城市,在带来便利和色彩的同时也让人们失去了清新的空气。在求知的时候,时刻要警惕知识有可能带来的危害。
阅读应当适可而止,理由如下:(1)要有时间观察事物;(2)要有时间感受事物;(3)要有时间思考问题;(4)要有时间保障健康。书本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知识是仅供参考的,记住他们并没有实际含义。只有经过观察和感受之后,再在现实生活或逻辑推导中印证了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在你获得的知识中,别人给你指示了树木,你可能根据某些线索发现森林,这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健康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它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思考和思想。
阅读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真理;阅读是为感受,感受是为了觉悟,觉悟是为了真情。
-全文完-
▷ 进入湘夫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