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感动应该要终生牢记,至少作者的原意是希望如此的。
记得曾给儿子辅导过一篇课文《丰碑》,至今想起来还感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了: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他一动不动,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好似一尊塑像: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这就是军需处长,他此刻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记得在读到这里时,眼泪就不再盈眶而是滚滚而下了。
作为辅导的额外内容,就是借此开始对生活在幸福优越环境里的儿子,趁机进行了一番革命传统教育。还针对他有点自私不体谅人的毛病,彻底灌输了一番“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大爱熏陶。
当然,当时感动的好像只是自己,儿子可一点也没落泪。至于辅导的效果,好像也并不理想。因为现在看,这家伙还是有点自我,还是对父母不太关心。不会自己挨饿受冻孝敬父母,当然更不会去剜肉补疮,卧雪求鱼。
现在看,很可能是当时的儿子就比我们更成熟,至少他知道这课文不是纪录片,理解其中的艺术成分多。这就如同我们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瓦西里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台词一样,其实也只是强壮了精神,并没有灌满胃口。
不过,今天读到一段绝对没有经过艺术加工,而只是原汁原味的陈述事实的历史。这段真实的历史,再次让把当年的这种感动唤醒了。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粮食危机。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紧急招来了医生。医生检查后说,他是饿昏了。作为苏维埃政府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没有从中为自己留下能填饱肚子的食品。这件事让当时在场的列宁同志非常感动。他当即建议设立“疗养食堂”,让这些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同志们能够吃饱肚子。……
作为真实的历史,相信你听了这故事,也会感动一下子,只要不是铁石心肠。但这种感动最好一下就完,千万不要刨根问底问这“疗养食堂”的结局是否就是共产主义。因为这一问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你的神经,走到感动的反面,遭受更大刺激。如果你确信神经足够麻木的话,也不妨看下面几段:
半个世纪后,列宁倡议设立的“疗养食堂”,慢慢扩展为“特供商店”。其规模,数量,特别是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特供商店,一般没有任何招牌,仅在莫斯科就有一百多处。它们总显得很神秘:只有苏共高级干部,或它们的夫人和子女亲戚,凭特殊证件才有资格出入。平常人只能猜测。但又人人知道其内容:因为每到周末,这里的轿车就能把整条街堵得满满当当。而从楼里搬运出来的东西,你也可以瞟一眼。其中有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德国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外国名贵,国内稀缺的商品。这些都是普通人望眼欲穿而不得的东西。
特殊商店有特殊待遇,特殊待遇带来特权享受。特权阶层为了这种享受,于是就终身制了。一代终身还不够,特权衍生的子女们,凭借父辈的特权地位,子子孙孙的特权下去:他们上学能轻易进入最好的大学,他们毕业可进入最优越的部门,他们的人生能很快接续显贵的权力岗位。这些特权,就成了他们畅通无阻搞腐败的护身符。
其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就是一例。作为上将和内务部长,他制造了贪污受贿65万卢布轰动一时的“驸马案”。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而造成国家数百万美元经济损失,涉及到苏联外贸部、食品工业部、太平洋舰队、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饭店人员共300余人的腐败案件,一样层出不穷。更据统计,1991年莫斯科万名富翁中大部分是原党政干部,苏联高层76.7%的人都榜上有名。对这部分人来说,他们的理想就这样实现了:面包有了,一切都有了。
于是,苏联普通人把这类特殊商店顾客叫“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甚至有人说正是这些“共[chan*]党人”,自己革了苏共的命。……
当然,这样的事情,只是发生在苏修帝国主义的悲剧。而在我们伟大的特色中国,永远只有和谐和凯旋的喜剧。
于是,再次找到那篇《丰碑》,再次重温那莫名的感动:你听: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让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一口气,缓缓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庄严的敬了一个军礼。……
从感动里回转过来,也想学着将军的样子,敬一个庄严的礼。只是眼前没有看到那样的丰碑,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坨散发着金钱腐臭的尸骸,仿佛还闻到了一股男女交媾的腥臊。
面对这具时代的新碑,到底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主义的沦丧,还是气候变暖的恶果!
于木鱼宅
2010-11-29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