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莲湘,是早年乡间的一种很普遍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这次一位民俗老友向我探听民歌之乡的莲湘之源,这时我才想起多年研究南闸民歌工作的失误,怎么把熟悉的莲湘忘了?
南闸的莲湘曾有一段时间很是流行,在我少年的记忆中,那是三面红旗时代,农村文艺宣传形成了鼎盛期,几乎处处都可以见到各种形式的表演队伍。那时我还小,视野也就是十里路之内的村子,到春节我们要跑好远去看这些表演,也就最初认识和熟悉了莲湘。
当时我读小学二年级,学校有一位音乐老师是乡土文艺活动的全才,作曲表演导演样样在行。附近几个村子的文艺宣传队都请他去做导演,也是他把南闸莲湘活动推向了高*。
当时的莲湘道具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一根一寸圆心直径的长竹竿横截成几段,每段三尺三寸长,然后就是用刻刀在除去两头的三个竹节里刻成长方形的空心孔,每个空心眼中用铜丝串上三五个铜钱,固定悬空在空心孔眼中,一晃就发出嚓嚓嚓的响声,所以在乡间莲湘又称之为“钱嚓子”。也许是在货币更新不长的时代,当时每家每户收藏的铜钱特别多,单标有民国字样的小铜钱我家就有一小坛子。毕竟铜钱是最小的货币单位,一千个铜钱才抵得上一块银元。再说有了人民币以后,这铜钱也不流通了,用它制作莲湘正合适。
莲湘结构粗制作好后,还有一些精细的工序,就是用砂纸或者刨刀将竹节巴突出的部分磨平,在舞莲湘的时候不至于磨手,不然手很容易被磨上泡子。最后就是把外表漆涂上不同颜色,细一点还画上油彩实用美术图案,这样就成了一个带有色彩的表演道具了。
学习表演莲湘,首先是要锻炼手脖子的灵活,没有事的时候需经常进行上下左右的空耍。运用自如后就学习基本动作。那位音乐老师还真有一套神秘的功夫,就像广播体操一样,分成高中低三种套路,每套都是九节操,我也曾经学过最简单的低级莲湘操,无外是跟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口令在身子左右上下地舞动着,还有就是做弯腰、开箭、平点、摸旋等逐步升级复杂的小动作。当时我们学得很有情趣,只是没有参加表演队的实践,记忆不深,叫我现在再做这些动作,还真想不起来全套了。
舞莲湘表演的小伙子及姑娘们除莲湘外还有就是服装的艳丽,男的上身是白竹布褂子,都是白毛巾裹在头上前面扎成羊角叉,女同胞则是扎着蓝花头巾,上身统一绿颜色腰肤褂子,系一面荷叶边围裙,整齐的队伍很具活力。
乡间有句俗语叫一样小麦做出七十二样点心,莲湘表演的花式也是多多的,多是根据内容进行排练,表演莲湘多是表现喜庆色彩,越是激烈喜庆的色彩就越是浓烈。莲湘的音乐元素多是跟踪花鼓、麒麟唱,在我印象中当时由于提倡跟形势宣传,歌词都是新编的,歌唱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基本没有原始农村传统题材的唱词。
在打谷场和游行行进中集体表演除了队列变化外,动作基本都是一致的,如果是在小舞台上搞对打或双对打表演时,那就有高难度动作了,女子通常要下腰跌叉大摆转身,男子有拱腿踢腿跳平腿等,手中始终不停有节奏的舞动着莲湘,节目很耐看。
当时从兴起以后一发就不可收拾,曾经很红火了六七年,直到文革语录歌流行时,莲湘才渐渐淡出农村文艺舞台。以后的几十年尽管南闸民歌流行得很是普及,那莲湘却没有大规模再兴,我认为主要是莲湘的主要材料已经快要绝灭了,也就是带方眼的铜钱已经很难找到,文革洗劫时,乡间的铜钱都被当四旧收缴了,即使残存的也都成了古董文物,一对莲湘要二三十枚铜钱从哪里来。所以这个“钱嚓子”的莲湘已经在民间很难制作了,这种文艺形式也就很难再形成高*了。
不过要专业制作也不难,那铜钱也可以不用原始铜钱,铸造有方孔的铜片取代也是可以的,响声照样比原来清脆悦耳。但年轻人都不懂这个艺术,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失去兴趣,除了我们这老一代的文艺人又有谁会去烦这个神呢。就连让这老形式恢复做做样子都是很难的。上面宣传文化部门要求我们民歌之乡展示这一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倒成了我们老文化人的难题。
还是先把这些文字留存再说,如果我们水乡旅游文化人气鼎盛时,手里有了几个钱,花些血本,请些民间工艺专家来订做几十套,“嚓嚓嚓”的莲湘不是就又响起来了吗?水乡的老文化和老文艺骨干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