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美的直觉立风

发表于-2010年11月21日 中午2:29评论-4条

“美是什么?”如同“艺术是什么?”一样,让人们从未停止过表述和辩论。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关于艺术的各种说法:艺术是“摹仿”、“虚构”、“寓言”等等幼苗似的活跃意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鲍姆嘉通、维柯诸位关于美或艺术的理论构成了美的历史。美作为一种科学的产生大致在十六与十七世纪相交的年代,但真正把美学有别于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而证明其独立存在的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的哲学家克罗齐。

克罗齐的全部美学都从一个基本概念出发,那就是直觉或幻象即艺术。“事物触到人的感观,心里抓住它的完整的形象(直觉),这完整的形象的形成即是表现,即是直觉,也即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而成为“心灵的事实”,是关于心灵的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观照”。也就是说,直觉是一切知的基础,它是一种非概念和非历史的感觉,仅以创造和生产意象为标志。同时,它的非功利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活动也不是一种道德活动。这就迥然于贺拉斯著名的“寓教于乐”说,把美和道德教育相统一的结果。

在《理想国》卷十的文本中,柏拉图列数诗人的罪状,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他认为图画和一切摹仿的产品(诗歌)都和真理相隔甚远。克罗齐却肯定了艺术在心灵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他描述艺术的独立性,为一种审美综合,逻辑综合,实践综合的心灵统一的活动。就“诗是意象的表现”来说,我以为诗歌比绘画,音乐等更容易踏入艺术的殿堂,更能为表象的世界深入一种哲学的注解。

在实证主义猖行的现代,人们乐意把对美的认知停留在“自然美”的物理事实上,那些美的形式——和谐,匀称,靓丽总是轻而易举地捕获了审美的人,而对永恒的“艺术美”表现出怠慢和无知。甚至于对美依赖于一种集体的暗示或者媒体的解读,而缺少个人的理解和鉴赏。一切艺术都以逼近心灵为归指。艺术越纯粹,它所能告诉心灵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显示人的特性和自由。而浮光掠影的大多数艺术家,要不陷进动物般的颓废主义,要不追求纯粹的形式和文字、声音、线条、颜色等表现技巧的精益求精。

无可辩驳的是,无论早先的古典主义倾向于再现,还是浪漫主义倾向于情感,都是一种灵魂状态的描摹和象征。从直觉的激情中涌出来的意象,有的清晰,有的含糊构成艺术作品的广泛外延和深刻内涵。那么理解一件艺术品,也就是审美的区别,依赖于个体对艺术纯审美考虑的力量。在此,像真理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一样,我以为真正具有鉴赏力的人也在少数。因此无法认同克罗齐所说:艺术的天才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分量多寡不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在大众传播媒介和多元文化时代,追求某种明晰和一致性已不再可能了,而利用各种风格元素的混合来表达表面的效果。后现代的美成了一种混搭,突兀和滑稽,是越来越狂躁的人类越来越匮乏的艺术表现力。 

在更为广泛的领域里,我们把审美和批评混淆在一起。其实艺术的审美著作和艺术批评著作是有区别的。前者或许是“教人阅读的艺术”,后者是对艺术作品形成了个人的判断,他超越了作品,依附于个人的艺术经验和历史性注释。前者展现一种纯粹的鉴赏和享受,后者是把审美提高到哲学家的概念层面来传播,指导和纠正。面对同一样东西,可能发出迥然不同的两种声音,都是无可谴责的。所以,我拒绝为我的诗歌阐释和辩解,无论她让你感到美还是缺乏共鸣,只要不沦落到真正让人绝望的地步。

2010-1-15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立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子午书简点评:

古今中外,美学论述丰满瀚海。虚与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结实与空灵,直觉与逻辑、唯心与唯物等,让人领略各种关于美的风情。《美的直觉》一文,强调美的内心存在与现实经验的渊源,并列举了一些美学主义的优劣所在。语言精练,归纳合理,文笔新颖,风采飞扬。欣赏,问好!

文章评论共[4]个
子午书简-评论

欣赏,问好!(:002)at:2010年11月21日 下午4:50

立风-回复谢谢你的解读。也祝好。 at:2010年11月21日 下午5:17

听风的雨-评论

最近涉猎甚广哈?对哲学、美学都很有心得嘛。祝愉悦。at:2010年11月24日 凌晨0:51

立风-回复呵呵,其实以我现在的头脑和笔力还不够驾驭太理性的文字,只是凭兴趣胆大妄为了,就当是做训练思维的功课罢了。这是年初的文字,现在作了点修改。 at:2010年11月25日 下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