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菊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黄巢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在古今诸多咏菊的诗中,数这首诗写的最为大气,把菊花不惧严寒、铮铮傲骨抒写的淋漓尽致。
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这也是他战斗生活的经验所得。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九月八,指的是农历九月初八,在公历已是十月份。因气候的原因,今年的菊花开的比较迟。我家阳台上,一簇簇金黄色的菊花,在进入农历十月份的初冬的时节,才顶着寒霜俏然盛开。
立冬后的第二天清晨,一抹红红的朝霞映红了东边天际,空气中朝雾笼罩着大地,一轮彤红的浑圆浑圆的太阳,给大地带来了无比的辉煌。这是立冬后第一缕霞光,也是整个冬季的最美的霞光。
新出土的嫩绿的麦苗,从土疙瘩里探出脑袋,彰显出生命的顽强;它似乎在振臂高呼:我爱你,这片土地。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如今,大片的土地被人为的侵占,可耕之地,被一幢幢高楼大厦、厂矿企业所取代,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阳台上,那些盛开着的一簇簇金盏盏的菊花,荫蔽在墨绿而厚重的叶片中独占鳌头,黄绿相间分外妖娆;她在寒风中飘来阵阵清香,向过往的行人频频含笑;含着苞儿的嫩黄的骨朵,犹如攥紧的拳头,分明印证着团结就是力量。
想起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庭院或自留地的一隅,都种有各色各样的菊花,最为常见的要数大白菊和形如小金豆的金豆菊。它虽没有金银花的香气扑鼻,也没有栀子花的浓郁,我最爱她的淡香独具,蓬勃生机,顽强地生命力,挺拔而不张扬。
菊有甘菊、白菊、野菊之分,都可入药。野菊花含精油和一种特殊物质(可作外用药和消毒药)甘菊含有腺素、胆硷等物质,白菊是一种有效的清凉饮料……
因菊花不惧严寒,开在百花之末,重阳节又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长寿花。“餐秋菊之落英”可以延年益寿,可见菊花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
菊,也写作“鞠”。 或者鞠字头上加上艸字头,鞠有“敛”的意思,也是“盈”的意思。杜甫在《佳人》诗里写道:“采柏动盈掬”,就是最好的注解。匊是掬的本字,意为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一粒一粒的米是散的,用两手包起来叫做一捧。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象抱成团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这一团结一气的特点,故称作“菊”。
菊花,菊科菊属,又叫做菊华、秋菊、九月菊、日精、九华、黄花、帝女花、笑靥金、节花、鞠、金蕊、甘菊。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据《月令》记载:“鞠有黄华”。所以菊花也叫黄花。
《吕氏春秋》是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编撰的一部集合了百家学说的巨著。主要内容是以治国方略、思想为主线,兼记载一些历史故事,以作说明。书成,以千金求一错字,或添加或删除,“一字千金”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月令》是中国古代一种分月记载历象、物候,并依此安排生产生活和政治管理活动的文献体裁。最具有代表性的传世《月令》专文,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章和《礼记?月令》。作为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总结,《月令》内容相当丰富,其核心是顺时而动,尊重自然规律,追求“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的天地人相统一的社会。
《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
我们追求自然、和谐,寻求幸福而稳定的生活,就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一片新天地,如菊之高洁,典雅。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这场农民起义的战争延续十年之久。黄巢一生劫富济贫,杀人820万,号称黄百万。
在《不第后赋菊》那首诗中,菊在他的笔下,化作披坚执锐的将士,振聋发聩,杀气蒸腾。若干年后,黄巢果真统军百万,兵指长安,满城将士,金甲闪亮如菊。因此,若封陶潜(陶渊明)为菊之“文神”,而黄巢则是“武神”。
历史自由人评说。借用《红楼梦》一书中潇湘妃子(黛玉)的《咏菊》诗作结尾: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全文完-
▷ 进入曲径幽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