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洪武心术水哥来了

发表于-2010年11月17日 晚上10:02评论-3条

缘于宁德上金贝山坳之中出现一座疑是建文帝陵寝,不禁把我的思路拉回到六百年前。遥想六百年前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有洪武、有建文、有永乐、有我拂之不去的故国情怀。每当伏案冥思,思绪万千,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话说公元1398年,建文帝在南京即位,年仅21岁,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建文登基前,明太祖朱元璋把居功自傲的开国功臣和势力群体一一扫清之后,留下满朝的文官和没有威胁的武将。这满朝文武之中,能称得上影响明朝建文历史的人物,经过梳理,莫过于以下几名异姓仁兄:

兵部侍郎齐泰

翰林院撰编黄子澄

翰林院侍讲方孝儒

曹国公李景隆

长兴侯耿炳文

这些大臣能够铺佐建文帝治国平天下吗?

建文帝有能力挑起大明这担千钧重负吗?

历史在这一时代,唱出了令后人为之扼腕痛惜的一段传奇!

故事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元朝末年,两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乱世混沌,惊涛骇浪,引多少英雄豪杰。眼看元朝气数已尽,历史呼唤新朝代,新气象......

劳苦大众再也不能忍受胡人的黑暗统治,反抗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终于引发四方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各路英雄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其中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脱颖而出,从而占据元末历史舞台的最前沿。

历史再一次证明,物极则必反。

腐朽没落的元朝统治,已无力抵抗强大的人民力量。

历史明确告诉世人: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一个新的王朝终究替代了另一个没落!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算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朱五四。带数字的名字,折射出元朝统治下的中原汉人沦为"南蛮贱人"的现实。汉人子民连名字都不能自取,只可以出生日期为名,更不用说社会地位。那元朝时期,我中原子民与亡国奴又有何不同?

朱重八世代贫农,因交不起地租和各种杂税,被迫四处迁移,最后流浪至安徽凤阳。到了元至正四年,由于蝗灾导致饥荒,之后又引发大规模的瘟疫,其父、兄、母不幸相继去世。朱重八和他唯一的亲人二哥各自逃命。他被送至皇觉寺,暂时混口饭吃,才不至于饿死街头。可是不到两月,寺中也缺粮。于是他又被寺院遣散,流浪于安徽、河南等地行乞化缘。朱重八可谓经历着人世间最悲惨的生离死别和非人的磨难。

从朱重八的人生经历,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实在恰当不过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朱重八在外流浪三年后,又回到皇觉寺当和尚。此时,元朝更加昏庸无道,盗贼四起,元朝官兵剿匪不力,盗贼乘机拥兵据地,顿时天下大乱。

到了元至正十二年,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在濠州起兵。元朝剿匪官元之官吏捕贼不力,竟捕捉良民以充贼人向上邀功请赏。真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试问百姓岂能坐以待毙?于是纷纷参加起义军。顿时全国战火纷飞,四海之内硝烟弥漫,天下苍生贱如草芥,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朱重八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在没有被官兵"贼拿"之前,抢先一步从军而去。就这样,朱重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此,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在红巾军中,朱重八作战机智勇猛,身先士卒,还是个军事天才。他很快得到郭子兴重用。之后又身经百战,转辗于大江南北,九死一生,竟一路打下一个大明江山。

朱元璋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从一个士卒,到统领三军,一步步走到人生最巅峰。不可以说不传奇,不可以说不伟大!

我们从朱元璋的身上看到其远大的志向和豁达的胸怀。此人相貌非凡,身形魁梧。有沉稳狠辣、雷厉风行的坚定性格!在军事上显示非凡才能。他为人义气,不拘小节,用人为贤,有大将风度。朱元璋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麾下能人云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心怀江山社稷,向着他人生的最大目标永往直前。

看来朱元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时务造英雄,从而也是必须的!

遥想太祖当年,出身布衣,游历于乱世之中。

之后,他参加了「红巾军」。

于是,他义无返顾

于是,他身无牵挂

于是,他破釜沉舟

最后在同时代英雄豪杰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朱元璋。

做大事而不拘小节。

逆势时不气馁,顺势时不骄矜!

当我们细读「明史」,就不难发现,朱元璋虽草莽出身,但骨子里却极为传统。

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喻意为"诛杀元朝的利器。"

虽然朱元璋名字之中不含"金、土、水、火、土",但他的儿子取名均含"木",如朱标、朱棣、朱椿。孙子一辈名字均含"火",如朱允炆,朱高炽等。可见,朱元璋极为迷信「五行之说」,为了使朱明江山永固,心里其实早有安排!

朱元璋认为开国之君必须「严政」,而守国之君则需要「文治」。所以,朱元璋坚持要传位于孙辈一代,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朱元璋终究是平民造反派出身,可谓暴力出政权。他的思想和观念一定是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开国之君,历来如此!对于朱元璋,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唯一遗憾的是,他到了晚年更加昏庸无道,暴君的印象深深留在后人的记忆中。

所以,只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朱元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姓得天下之后,梦想着朱明天下得以千秋万代!梦想着他的子孙万世传承皇位。似乎这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以最传统的手段,为大明开创了立长子为储的先例。自然而然,皇长子朱标就成为皇太子,皇长孙朱允文封为皇太孙。

皇太子又因英年早逝,皇太孙朱允文成为合法继位人。

自古官僚多腐败,在朱元璋看来,贪官是万恶之源;贪官又如蛀虫,隐藏于社稷这艘大船,日积月累,终究毁于一旦。之后朱元璋严政之举措,皆因他心中之所想。可是,就算终其一生,依然没有令明朝避免重蹈前朝之覆辙。可见贪官是杀不完的,皇帝如能平衡官僚之间关系,牵制百官效忠于国,谋利于民,就不失为一位明君。

朱元璋做到了吗?让我们翻开明史这一页,重新审视明太祖的治国方针,以了解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

上篇我们提到过,朱家三代皆为布衣。由于元朝末年,饥荒成灾,地方官员极尽克扣钱粮,至使朱之父母兄弟相继饿死。现实的残酷,没能压垮他,相反,使他变得更加坚强。同时,也形成了他嫉恶如仇的多疑性格。

所以他的骨子里对元朝官员就恨之入骨,对自家明朝官员也是极不信任。以致于洪武年间,推行「严政」。对满朝官员的惩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历朝历代实为少见。这一切都缘于他根深蒂固的人生经历。从奴隶到将军,再从将军到皇帝,令多少后起之秀为之向往!

我们大胆揣摩,大凡皇帝者,从登基之日起,心态都是极其复杂。

首先是不相信任何人,但又要利用臣下为其治理国家,只有在群臣派别矛盾中寻找平衡。为了达到利用各方群体的目的,多胁之以权,诱之以利,动之以情。为了显示皇权的权威,对有负圣意或心存异心者,一律处以极刑,或人头落地或身首异处。

洪武年间,明朝为官者终日诚惶诚恐,实不知何日,为何人,因何事株连!为官者竟然举家祈福避祸,个个提心吊胆,过一日算一天,不敢多走一步,不敢多说一句话,如此苟活于皇权阴影之中。于是,过份的压力压垮了官员做事的积极性。也难怪明之为官者连自身都不保,哪管百姓家是非!

我们透过洪武之后,看历史的字里行间,只见天下沧桑满纸血泪斑斑!权势群体鱼肉百姓者有之,官僚上欺下诈层层剥削者有之,衙役收刮民脂民膏者有之。封建王朝长期以来,底层百姓只能当牛作马,任人宰割,贫困潦倒,以至终老......

洪武时期之酷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朱元璋手下还养着一批锦衣卫,专门收集官员之作奸犯科者。令大小官员们个个闻风丧胆。皇帝一旦发现权官之间结党营私,按律诛杀,毫不留情。明朝洪武年间,皇权已是杀人如麻。动辄株连九族,一次屠杀上万人也是平常。明之为官者能官至卸任者不足十之一二。

这也是洪武历史的真实写照,令后人读之而心悸!

再看太祖之又一举措。

自从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废除宰相制,再而废除中书省,使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发生根本改变,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朱元璋做为一个布衣出生的皇帝怎么去理解宰相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至高无上的皇帝,对权力的欲望空前膨胀,岂能大权旁落他人?

一个国家事物千头万绪,岂是一个人的精力所能应付?朱元璋在有生之年,做到他想做到的一切。他死后,留给明王朝后世的是什么呢?丞相的存在虽然分制了一部分权力以处理国事,但皇帝可以分身处理更重要的事物。皇帝和丞相权力的平衡是几千年形成的默契。

可这种默契,却被朱元璋一人打破。

后世之人终于理解,朱元璋容忍了宰相胡惟庸七年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千年的宰相制。可见朱元璋是怎样一个具有超强忍耐力皇帝。纵观历史王朝,但凡皇帝者,还需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皇帝者,孤家寡人,没有永远的血缘(血缘往往演变成血腥),没有永远肝胆相照的朋友关系,也没有永远忠义的宠臣。

皇帝的内心的声音,最后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独自倾听,不论是激昂或是悲凉,均不足为外人道也!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是世人内心最大之孤独者。天子无亲人,穷其一生都在防患天下动静,就算是睡觉,眼睛还是睁开的!由此看来,就算贵为帝王,活着实在太累。看来还不如凡人来得自由自在,潇潇洒洒!

如果说,仅凭登基之后,号令天下,接受百官朝拜,山呼万岁!那么所有皇帝都做到这一点;但是真正能够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造福四方百姓,使国力强盛,使国之威名远扬,使民之安居乐业之成就者,纵观历史以来皇帝者,却有几人能做到?

多数君王匆匆上场,又急忙忙退出历史舞台。放眼历史,皇帝如跳梁小丑者,来去匆匆,如过往烟云,竟不在少数。明朝初建,百废待兴,人心浮动,人人都想当皇帝。朱姓皇子们,梦想争储,也就罢了!竟然还有不自量力的丞相胡惟庸,居功自傲的蓝玉,岂不可笑!唯独最没有野心的皇太孙朱允文,被朱元璋推向皇帝的宝座。历史以来,每每新君登基,各方势力暗潮汹涌,重重杀机,王廷内外充满血腥。但见,生、末、净、旦、丑角纷纷粉墨登场,好不热闹。

那么,皇帝为什么要不断地杀人?特别是开国之君,嗜血成性。一刀下去,身首异处,何以如此六亲不认?"挡我者,死!",除了自己,谁都可以杀!皇帝心里一定是怕什么?要不然,怎么叫"孤家寡人"?其实天子的内心是恐惧的!比如越是害怕百姓造反,越是可能发生。于是,皇帝不停地杀人,通过杀人来掩盖其内心的慌乱。

皇帝虽得江山,却不能得到内心的片刻安宁。自到被推翻的那一天。可见,皇帝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已非常人,甚至还有点丧心病狂!是的,皇帝内心之心魔,始终无法令他内心得到平静。任何朝代的君王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能摆脱"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的怪圈。那些曾经同生共死的异姓兄弟,曾经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竟变成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又一个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历史又一次上演着悲壮的血腥杀戮。

得到江山的皇帝,杀人成性,也怕别人杀他,于是继续杀人。在洪武年间,仅"胡惟庸"和"蓝玉"两案,株连竟达数万人之众。杀戮殃及无辜不计其数。最后从株杀演变成屠杀!

要说皇帝滥杀无辜,朱元璋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智者曰:皇帝拥有生杀大权,到末了化作一堆白骨时,与乞丐又有何异!朱元璋乞丐出身,最后位居人君。死后化作白骨之时,真是与乞丐宿命无异。不禁感叹:当人的生命终结,与黄土作伴。就如佛家一禅语:空即是空,四大皆空!

朱文璋虽然英明,却也难逃最后的宿命。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朱文璋选择继位人的决定,令后人揣摸不透。为何在懿文太子薨后,太祖没有在众皇子中择贤为储,而是坚持嫡传于皇太孙呢?可见太祖深感杀戮太甚,深诣洪武之后国家需要修养生息。而忠孝仁厚的皇太孙无疑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水哥来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六百年前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有洪武、有建文、有永乐、有我拂之不去的故国情怀。
那段神秘的历史在拉开序幕的一刻,已经注定会成为后人争相研究的课业,
走进你的文字中,不得不感叹你的独到之处,是的,当人的生命终结,与黄土作伴。就如佛家一禅语:空即是空,四大皆空的空。

文章评论共[3]个
静月清荷-评论

写这样的文章很费神的吧?水哥辛苦了,几日不见,你的文笔更胜从前,不是恭维,真心的赞美。原要精华的,可是查了一下,在天涯一个论坛已经发过了,故只作推荐!at:2010年11月18日 清晨7:01

理野-评论

又见水哥力作,甚感欣慰。问好!at:2010年11月18日 清晨7:56

水哥来了-评论

还处于尝试性历史评论,多谢支持!at:2010年11月18日 上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