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推荐自己一定要去重庆大足看摩崖造像,说那里的石刻虽然没有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等石窟名气大,但大足的石刻分布广,规模之大,加上雕刻艺术精读,不容错过。这不,自己趁国庆假期来到位于重庆大足县开始寻访石刻。因时间关系,只观赏了圣寿寺、宝顶山和北山摩崖造像,还有南山、石门、石篆等摩崖造像没有观赏。
一、圣寿寺
俗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说法。这里指的宝顶是位于大足宝顶山的圣寿寺和宝顶石刻。据说圣寿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乃赵智凤禅师的密宗禅院。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经殿、观音洞、燃灯殿、达维摩殿( 又称宝顶)等。
由上书“宝顶”的牌坊步入寺院,见碧波潋滟的“佛迹池”中(即放生池),竖有一碑,碑下有一双长约八米、宽一米的大脚印。据《大唐西域记》中“佛在摩揭陀国波,王舍城石上印留迹记”这句话来理解,唐玄奘当年对佛足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记述,还带回了中国,至到今天,这里仍保存有佛足的大脚印。
踏进寺门,见古寺红墙环绕内有七重大殿,飞檐翘角,依山构筑,一重比一重高。加上寺院中有两株古桂和几棵翠柏,古木通幽,给人一种杂念顿消的意境。
由“天王殿”步入庭院,前方大殿悬有“圣寿禅院”四字匾额,红底金字,熠熠生辉。为赵朴初手笔。拾级来到“帝释殿”。见殿内供奉有帝释坐龛,旁边侍立金童玉女,两侧配祀关圣帝君、文昌君。帝释背后韦驮像,手持宝杵,身披甲胄,威武庄严。
再往上走,来到“大雄宝殿”,见殿中供奉有毗卢如来;背后供奉接引佛像,佛像顶上有大鹏金翅鸟,背景则塑有天龙八部,为佛教四众诵经拜佛的地方。
大雄宝殿后面是“经殿”,殿内供奉有三世佛,两侧塑有姿态各异、顾盼如生的十六罗汉。出经殿至“观音洞”,见洞内供奉有观音立像,两边有龙神,还有“宁以守戒贫贱而死,不以破戒富贵而生”楹联一幅。
拾级而上为“燃灯殿”,殿侧又有“小佛湾”,内有菩萨像,还有遍刻《蜀藏》经目的法身塔。殿外石墙上有历代诗人题韵。据说此殿为赵智凤禅师创建宝顶石刻的蓝图,也是他当年修持密法的道场。另有僧舍利塔三座、各类碑记十七块立于其间。正是这些珍贵的宝物,使得此寺更加的神圣。
最高的一座殿堂为“维摩殿”,即宝顶。殿前有古柏十余株和黄金树一株;殿中佛坛刻有石床一张,床上刻有维摩居士卧像,俗称“睡摩佛”。卧像上方刻有一宝座,文殊菩萨端坐其上。据《维摩诘经》载,维摩诘居士精通佛理,常伪装患病,当别人前来问疾时,就大谈佛法。释迦牟尼曾命文殊菩萨前往问疾,而文殊恰恰是位多才善辩的人,于是二人就滔滔不绝的谈起了佛法。这就是“文殊问疾”的场景。
登上维摩殿前的“维摩顶”,近看,寺内古柏参天,清幽寂静,院前的万岁楼直插云霄、大佛湾摩岩造像依稀可辨;远看,田园村舍,陂塘沟壑,如诗如画。(文/唐长泉)
二、宝顶山摩崖造像
从圣寿寺后门绕过,就来到大足最集中最宏大的宝顶摩崖造像,见山谷崖壁上一尊尊眉目传情的造像,有人物、有动物、还有菩萨等活灵活现的造像,即时,一种虔诚的佛心油然而生。
拾级而下,至摩崖造像,见崖高谷深,三面崖壁上刻满了天年轮回、人间地狱、涅磐重生、佛与人与事的因果造型像。内容有佛教的,有道教的,有儒家的,还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每幅作品都表达出人类对神灵的一种神往。除此以外,还有几块碑帖嵌于其间,有“香焚宝鼎”、“西竺一脉”、“艺术宝藏”、“库瑶艺术”等。
行走回廊,环顾崖壁上的造像,思绪随着目光而打开。印象较深的有第2号的《护法神龛》,上层有守护道场的“九护法神”;下层有降服魔障的“七鬼怪”。其神态容颜,无不触动人的心灵。
第3号的《六道轮回图》,有横眉怒目的无常大鬼,口衔手抱轮回盘;还有坐在轮中央向外发射六道光束的行者。整个轮回圆盘分内外中3圈,内圈有6个圆龛,分别代表着天、人、神畜牲、饿鬼、地狱的人间18种生活场景。旁边还有“三千条律,不孝为先”的题记。据说六道轮回是因为爱与狠产生罪行,贪爱产生沉沦;做善事会转生为有钱人;继续做善事轮回做官等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第4号的《广大宝楼阁图》,有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宝髻、金髻、金刚髻”三尊圣像。图内各生三童子,有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据说此图是一个能降诸魔的金刚。看完此图,私心杂念,瞬间净化。
第5号的《华严三圣像》,中为左手结印、右手平伸螺髻金身的毗卢舍那佛。左侧为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的普贤。右侧为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的文殊。头顶崖檐,体朝前倾的圣像,舒展自如。
第11号的《释迦涅磐圣诞迹图》,见长达31米巨型半身卧佛膝以下的部位藏于崖里,只露半身,以示佛大不可度量。卧佛旁边有19个神态迥异的半身佛像,佛龛中香烟缭绕,如梦如幻,任人揣摩。
第12号的《九龙浴太子》,崖壁上刻有九龙,还有涓涓清泉由龙口流出,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营造出一派生机。这种匠心独运的巧夺天工,令人钦佩。
第15号的《父母恩重经变像》,造像把母亲孕育、生养孩子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过程,分别用十一组雕像表现出来。并加以文字说明,使得人物形象细腻,思想感情生动。观看此组石刻,如同欣赏一幅气势磅礴的连环图画。
第17号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从右至左的龛顶上,横刻有“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偈语。龛正中刻有左手持钵、右手结印的半身释迦佛像;佛像腹部之下刻有三圣御制佛牙赞碑,碑背面为石函;造像头顶有佛光一道,上书“协利天宫”四字。观后,心平气和。
第21号的《柳本尊行化事迹图》,分上下两层,正中岩壁雕刻居士形象的柳本尊。图的顶壁上刻“唐瑜伽部主总持王”八个大字。据说品读此图,能了解柳本尊生平。
第29号的《园觉洞》,见洞中有佛像52尊,石刻人物雕刻细腻、鲜明典雅,栩栩如生,场景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术。
第30号的《牧牛道场》,图刻有山径崎岖,林泉幽静;牧人挥鞭驯牛,或牵或骑,或笛或睡,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牛儿则在牧人的驯教下由怒转安,其悠然自得的神情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立在殿堂崖壁上的“千手观音”,见体态婀娜、容貌清丽、眉目含情的观音,手拿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伸出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另外,还有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孔子共坐一龛,充分显示了“儒、道、佛”三教相互融合的场景。还有悠然神情的“吹笛女”和怡然自得的“养鸡女”等造像,构思巧妙,无不在宣扬善恶、批判丑恶,充分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场情。观后,共鸣声声。(文/唐长泉)
三、北山摩崖造像
看完宝顶山摩崖造像,搭车至大足县城,由县城再搭车至龙岗镇的北山摩崖造像,需走一条幽静的绿荫山道,沿山道分布有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山摩崖、北塔寺等景观。
步入北山公园,拾级至摩崖造像,由上书“孝经亭”进入石窟,见用铁栏拦住的石壁上,有用白色编号的龛窟造像。造像尊尊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以玲珑的衣冠显示其身份的高贵,以恬静的面部反映其内心宁静。
依次参观,见长约500米的墙壁上,有编号290个龛窟相连。首先看了记载北山造像由来的“韦君靖碑”;还有“古文孝经碑”、“赵懿简公神道碑”、经幢、题记和造像记;还有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值得一提的是碑刻、塔幢和龛窟残毁痕迹明显,加上古文经已经失传,使得此碑上的文字资料显得更加珍贵。
沿着铁栏朝编号顺序依次参观,除了有说不上名的造像外,规模较大地且比较华丽的造像有,编号5为“毗沙门天王龛”,此神乃“四大天王”中的一王,通常站立于龛门或寺门两侧护法,单独成龛,实属少见。
编号9为“千手观音龛”,龛内正壁头戴花冠的千手观音,身上化出毫光两道,分左右射向龛顶。在观音座下的右侧,跪有瘦骨嶙峋的老者,只见他手捧口袋,作求物状。左侧还跪有一饿鬼,双手捧碗,作乞食状。
编号10为“释迦牟尼佛龛”,该龛正壁有双眼微颌下视、宽额颊丰,跌坐于莲台之上的佛祖释迦牟尼。其左右分别侍立有迦叶、阿难两大弟子。左右两壁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值得一提的是龛中观音面如满月,眉目清秀,袒胸露臂,亭亭玉立。
编号51为“三世佛龛”,正壁中主像为现在佛释迦佛,左为过去佛迦叶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在释迦佛背光上方,有祥云飞天。三佛间侍立迦叶、阿难。龛顶侧边还刻笙、笛、萧、鼓、琵琶等乐器。
编号52为“阿弥陀佛龛”,据说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凡持其名号者,能渡一切众生。
编号113号为“水月观音”,龛中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短衫,下系短裙,披发垂肩;左手撑座面,右手轻拈衣角;左脚垂踏莲朵;右腿呈翘坐于金刚台上,悠闲自在。加上观音像后有椭圆形的月亮,龛口刻有水波纹,这种佛与自然的结合,耐人寻味。
编号122号的《诃利帝母像龛》,见凤冠霞帔的诃利帝母,面南而坐。其左手抱小男儿于膝上,右手呈逗儿状。在其两侧靠后,有身着褙子、腰部束丝绦、头梳双髻的侍女。侍女左下方,有二儿童在嘻戏;右下方为梳高发髻、两耳垂珰的乳母,乳母左侧立一头顶残缺的小儿。见乳母左手捧小儿的头,右手抓住自己的左乳,将奶头塞进小儿嘴。好是雅趣的一幅图像。
编号125为“数珠手观音”,见立像观音眼帘下垂,嘴唇微收,嘴角上翘,两手自然下垂交叉与腹前,一幅天真少女神态。
编号136为“转轮经藏窟”,见身材窈窕,脸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温柔娴静的普贤造像坐在大象的背上,呈出东方女性的形象。就在普贤坐像的周边,另有五尊造像,表情各不相同。
编号155号为“孔雀明王窟”,见头戴精美花冠,耳饰垂肩,身着佛衣,胸缀珠串,臂绕飘带的孔雀明王菩萨端坐在莲台上,神情庄重。莲座四周,镂空开旷,与厚实庄重的造像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立体感的美。
编号177为“泗洲大圣龛”,窟中坐有五官饱满、头戴古帽子的圣像。在正壁后方还有小孩探出头上来,造型生动别致,主次分明。
编号180为“十三观音变相窟”,见袒露右肩,上身斜挂一衣带,下着羊肠短裙,跷腿随意而坐的观音,呈阳刚之态。两侧分列有十二身观音,见其赤足立于莲朵上,或笑或愁,或思或朗,神态各异。加上个个衣着华丽,庄严古朴,不失风韵。
编号245为“观无量寿佛经变”,象征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者阿弥陀佛石刻立于龛窟中间,周围还有大小人物造像近百。据说这是晚唐时期气势最宏伟、内容最丰富的作品。
编号273为“千手观音及其侍者”,头戴花冠的主像千手观音立于龛内,两侧分列有男女两位侍者。男侍左手执长杖、右手持串珠,高鼻深目,长髯瘦身。女侍手中捧物,呈站立姿势。
编号281为“东方药师净土变相”,龛外上方刻有“三世佛”,龛内一分为二。左龛内雕有一面八形经幢,幢身上楷书坚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八字。右龛正中刻有头戴披风,身着通肩圆领佛袍,左手抚膝,右手置胸前,双足踏莲朵的药师坐像。其左右分列有各捧日月坐莲的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参观完北山石刻,盘山幽径来到对岸山上的多宝塔,又名“北塔”。见此塔以砖砌而成,高七层约30米,为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内有通道置于塔心,塔外则壁嵌有精美造像近百幅。据说此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驻足塔下,极目眺望,亭台楼榭、摩崖造像、荷花池、大足县城面貌,尽收眼底。(文/唐长泉)
-全文完-
▷ 进入唐长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