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顾彬“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观为切入点
这是必须去承认的一个事实,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是不健全的,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于是我把这些问题统称“垃圾”。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把没有思想意义的文学作品称之为‘废墟文学’,把有思想意义的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文学’”其实就是说,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是存在“垃圾”,这就不怪德国汉学家说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了。我想,他虽然是外国人,但他能说出这句话,肯定是有一定依据的,不然他怎么会被称为汉学家,而不叫“日学家”、“韩学家”、“美学家”呢?
我这样评说和贬低本国当代文学,我是不怕被人批骂的。相反,我现在就开始回击将要批骂我的人。
在高中时就读过余秋雨先生《废墟》一文。这篇文章读后,让我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索,其中有一句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为什么会心惊肉跳呢?因为“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拿一点放到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来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反驳顾先生的话呢?其实就是因为顾先生的话搓到中国文人的痛处,中国文人明知中国当代文学不景气,过于浮躁,文学作品泛滥,却硬是不承认和一再掩盖自己不足,哪怕这些已经压得许多有良知的中国文人喘不过气来。俗话说得好,家丑不能外扬嘛,谁会去承认自己的丑事,把丑事公布于人呢?所以大家站在“中国文学”的立场反驳顾先生的话,是出自本能的必然性。
至于中国当代文学所存在的文问题,这些垃圾,大家如果都能实事求是,不顾其脸面,敞开天窗说亮话,真的就不会,也没有必要产生这样争论战了。现在,这场中外针对如何评介中国当代文学这一争论战既然展开,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这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中国作家和热爱文学写作者们的注意和思考,甚至是反思。因为我坚信中国的作家和作者们是真心热爱我们的文学事业,并渴望改变中国当下的“浮文学”现象,这是个很紧迫和棘手的事情。
所谓“浮文学”是指中国当下这数字信息越来越完善的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写作者越来越多却日益浮躁,作品写得天花乱坠。多人写作了,应该是个好现象值得高兴的事,却又是个变得乌烟瘴气令人头疼和无奈坏风气。因为中国当下的文学语境确实混乱,甚至成泡沫化趋势,这是我们不得不去承认的事实。张新安先生在其文章《中国的事该由自己办》中也清醒的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不如人意的现状。他说道:“到了90年代,也许是应了‘饱暖思淫欲’的古话,人们在文学创作上一味地抒写‘小我’,文学几乎走到了与政治、现实的关系相脱离的地步,‘小人物’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烦恼甚至是无病呻吟,充斥于文学作品中”这里我认为是一种自私的写作行为。在开始写这篇文章前,我与一个朋友谈说此事,他竟觉得我们讨论中国当代文学是没有意义的事,说是假大空,历史和民族的责任你一个人就能承担起来吗?说我们都是沧海一粟,讨论文学问题的事是专家学者的责任。这是多么自私和“小我”的思想啊,让我觉得太可悲了。然而他的话里也贬低和推销了作家应有的能力与责任,难道作家就不能成为专家学者了?相反,一个能担当作家,他不但是个文学的创作,更是文学的探索者和改造者,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驾于专家学者之上。
张先生接下来还一段分析,即便与我上面说的一些有雷同,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摘录一下。他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网络冲击的环境下,部分作品将小说写成纯粹消遣的东西,强调消遣性,娱乐性,猎奇性。将‘人性’直接写成‘性’‘色’,将‘希望’赤luo裸地写成‘欲望’。有的小说就直通通地编故事,连作者写完后,自己想表达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都不清楚,只要编辑能发表,读者喜欢能看就行——这就是文学发展到今天的现状”。从张先生这里,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索和反省。我且把他里面说的那些文学作品称为“废墟”和“垃圾”,同时这也就是当下的“浮文学”现象,是因为写作者人心浮躁,急于求成,写出的作品华而不实,空洞无味,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因此,什么是文学?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怎么样的?中国当代文学泛滥这样该如何扭转和自救?这不仅仅是文学评论家、专家学者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写作者的责任,更是义务。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当下文学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我们究竟是在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写作?倘若让这样随心所欲的写作形式进行繁殖下,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这后果自然是不可想象的。
文学究竟是什么?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坟?论睁了眼看》)通过这段话,我想,这应当就是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吧!在民国年代,文学所承担的是拯救国民精神,象征着民族的希望。至少与鲁迅先生一道的进步文人是这么认为吧。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自然转向为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品以讴歌社会主义先进事迹为主,这其实也反映了文学在当时所存在的精神价值。进入80年代的“寻根文学”,也许还能看到看到一点精神的余辉,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个性化的写作,就渐渐看不到文学精神存在了。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不否认个性化写作,其实每个作者能写出自己个性是好事,只是我们个性太自主,自私自立就偏离了社会和生活,也离开了大众,使文学走向边缘,繁殖到当下就更不值一提了。当然这也还是艺术,只是个人艺术有别于大众艺术罢了。
文学,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个人力量和大众力量的结合。一个作家只有不脱离大众,不脱离社会的现实生活,并且能在大众意识,社会意识中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还时刻要有警惕的优惠意识,才能创作出优秀好作品。张先生说:“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相反,非健康向上的文学与艺术,必定会让民族精神家园产生危机。”也就为什么我一开篇就提到“垃圾”,“精神文学”和“废墟文学”了。“垃圾”,“废墟”是因为我们中国大多数缺乏自主的清醒的民族意识和优惠意识,不能主动的去自我反思和认识,凡是都随大流,别人怎样,我就怎样。这说起来,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个性。一个没有自我思辩能力的人,他的个性就无从谈起。
最后,我似乎还要补充下余先生的话。他说:“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我想,这就是作为文学人说应当有的精神吧。并且我仍一直认为;文学即是人学,是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性的教育。
-全文完-
▷ 进入七月友小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