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往日葱郁的大树,毫不留情的扔掉了陪伴一年的树叶,任其飘零任人践踏。听着悉悉索索的声音,也有几分犯罪的忏悔。可毕竟落叶非落红,就是黛玉复生,也不会来葬吧。作为树的陪衬,叶的命运就是春发秋落,发时悄无声息,落时零落成泥。它们无法将自己埋葬,还能有别的命运吗?
落叶如此,人何尝不一样。看一段考古片子,主持人对着挖出来的几个尸骸说:“这一定是别人干的,死人不会把自己埋葬。”这绝对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再想到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就更深理解了埋葬自己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
镜头里,一个中年男人,阴沉着脸,毫无表情,在荒凉的土地上开车转着。很长时间才知他是在寻求别人帮助,而且愿付很高的工钱。可捡破烂的,当兵的,开矿的,都不愿帮他。最后才知道,因为这帮的内容是请他们在他自杀后把他埋掉。这个忙换成是你,大概也只能拒绝吧。
到最后,就因这个问题没解决,还是不知道主人公是否终于达成了愿望。似乎看到了两个结局,一个是巴迪躺到事先准备好的坑里等待着,屏幕一片漆黑,持续了很长一段让人恐惧的时间。一个是巴迪将绳子挂在一棵樱桃树上,看到了一群天真的孩子,他应孩子要求给他们摘了很多樱桃,还带了些回家。两个结局反差太大,究竟也不知哪个是真。
我倒宁愿相信,那片绿色,那片樱桃,不是使他认识到生命美好、放弃自杀的缘由,倒很可能是他终于摆脱了生的艰辛、到达了天堂而见到的新景。
巴迪为什么要自杀?影片一直没交代。只是他自己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但当人无法活下去的时候,上帝也该不介意一个人毁灭。假使如此,上帝连人的生命都不管了,又何必在意一个尸体否被掩埋?或者默罕默德和上帝不一样,一定要管。
不知道片子是不是伊朗现场,反正一路都是荒凉贫瘠的土地,无边无际的荒漠,外加一堆沙尘弥漫的沙石场,除了他自己选择的墓穴边上有一棵树,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或许这正是人生的大环境。
生命从虚无中来,到虚无里去。在自己哭的时候听别人在笑,在自己笑的时候看别人在哭。也就在这一哭一笑的悲喜两端,构成了一段谈不到什么意义,甚至相当糊里糊涂的生命过程。
有个禅宗故事说一师哥问香严法师:在父母生你之前,你是怎样的?香严法师没能回答。于是他用了一生去追寻,查遍了所有典籍也还是没有找出答案。最后就索性把典籍都烧掉了,心灰意冷的浪迹天涯。后来他在一座古寺里清除草木,忽然抛起一片瓦砾击中了一杆竹子,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就是这声音把他带入悟境。其实悟了又如何?问题依然那个问题,生死还是一样生死。
在《基督山恩仇记》有这样的情节:基督山伯爵将他的仇人邓格拉斯囚禁在山洞中。在他饥饿不堪时,要他以极其昂贵的代价换取少许的食物。最初他愤怒的拒绝,后来低声下去的讨价还价,最后终于完全妥协肆意挥霍他的不义之财来填饱他的口腹。抛开金钱万能,单说金钱和健康,其实对谁都一样。挥霍和拒绝都不可取,折中的中线又如刀锋。四十岁前用健康换金钱,四十岁后用金钱换健康,到最后一样是两手空空撒手而去。
死亡既是一种恐惧,更是一种诱惑。因死亡的不可避免而恐惧,因死后的平静超脱而诱惑。超脱的看,生不过是另一种死,现在的我诞生了,就是生以前的我的死亡了。死也是另一种生,现在的我生命结束了,就开始了我死后的新生命。当然,这也很可能只是一种虚妄的推测,或一种宗教的迷惑。反正科学没法证实。科学家说生是个单程的旅途,一个生命只是一群无机分子偶然巧合的集结,而死后不过是这群分子又离散开了而已。而就凡人的理解,死是一种长久的休息,无梦的睡眠,是负重跋涉一生后的完完全全的解脱,从此不再牵挂不再烦恼,也不再奔波劳累。不管是什么,世界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死而有丝毫改变。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繁华中飘零,在萧索中沉没!任何生命体总有一死。如果有一天终要离去,那就不要怜悯这具躯壳,不必担心是否被安葬,零落成泥又何妨?
其实巴迪还不算超脱。一个人在不想活的时候,挖好自己的墓穴,安心的躺在里面,遥望夜晚浩瀚的天空,做到这里就够了,剩下的就等上帝来安排吧。也许它已经看到了所有这一些,就在你迷蒙之际会刮来一阵风,于是一切就结束了。
于木鱼宅
2010-11-12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