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去拜谒,但一直没有机会。2008年12月我到山东济南有点事,又去了临沂探望了阔别30多年的舅舅,临沂离曲阜不远,于是找到了机会。我在12月21日从临沂出发坐汽车到了曲阜。
到曲阜这天,天气不大好,冷,又刮着大风。我到曲阜已是下午一点,想找旅店休息一下,明天再去参观,但是一个年轻的女导游,一下车就盯住了我,非要作我的导游不可。我说,“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我会自己去,自己看,用不着导游,谢谢你吧。说完,我去汽车站边找旅社了。找完旅社,又吃了一点东西,我下来问去孔庙的路,恰好一辆敞开的小型旅游车就停在车站,我问到孔庙多少钱,小伙子说,从车站到孔庙再到孔府、孔林然后回到车站,一个大来回共15元,我认为不贵,就坐上了。我刚坐上去,那个女导游又跟上来,坐上了这车,原来他们是一伙的。女导游自我介绍姓孔,说是孔子的78代曾孙,她最熟悉“三孔”,还说,“三孔”的参观没有导游作讲解,很多事情是弄不明白的,我还是当你的导游吧。钱不贵,我带你看完讲解完你再给钱,你大概有60岁了吧,我可以为你买半价的门票。这个导游真会做心理工作,经她这么一说,我只有同意她做我的导游了。
在外地参观旅游,我还从来没有请过导游,特别是一个年轻的女导游作我一个人的导游,这还是第一次,我感到挺别扭。但这个小孔上了车之后,就真诚地做起了导游的讲解工作,她的嘴很甜,会说话,普通话相当流利。还没到孔庙,她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曲阜古城。她说,曲阜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古城了,现在还保留了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道,这条街建筑模式都是古式的,灰墙,青瓦,红门,花格窗,木地板,一律是平房,屋子矮,但房子里有电灯,自来水,又是现代的,这条街大部分是民房,也有店铺。除了这条老街外,曲阜这个小城也建了很多新房子,但曲阜的任何建筑都得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房子的高度不得超过24.8米。她说到这里,我感到奇怪:这是为什么呢?她微笑着说,因为孔庙的大成殿的最高点是24.8米,所以曲阜的任何建筑都不能超过这个高度。因为如此,曲阜的建筑没有高楼大厦,最多只有3——4层。这一点说明,孔子的地位在他的家乡是非常之高的,人们都把孔子看作是不可是神圣崇高的圣人。
车开到孔庙外边停下了,导游带我走进孔庙,她一边走,一边给我讲解。她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庙,不是最古老最初的庙,说它是庙,倒不如说是一座不大的宫殿。它是在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建成的,它的建筑特点仿照了皇宫的建制,前后有九进院落,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3公里,占地327.5亩,有门坊57座,房屋共466间,古树1700余株,各类碑刻2200余块。这样宏大规模的庙宇真是世界少有啊!这座庙宇周围还建了高大的围墙,围墙外有护城河,这简直是一座古城堡啊!我想,孔子在生的时候,并没有享受什么当官的待遇,他住的房子也不过三间草房而已。他根本想不到在死后,他的思想会影响到中国历史几千年,而且他竟然被历代皇帝所尊崇,为他建的庙宇竟然与皇宫一样,像他这样的被历代朝廷与民间所器重和纪念的,在中国真是古今第一人啊!
庞大孔庙,辉煌千年
我们开始正式参观孔庙,首先,要进入高大围墙的大门,这是孔庙的正南门,它是一座石拱门,门的上方围墙上雕刻了四个大字:“万仞宫墙”,字镀上了珠红。据说,这四个字是清朝乾隆皇帝写的。在清朝那个时候,孔庙是不对老百姓开放的,只有皇帝及钦差大臣来曲阜祭孔的时候,这条门才打开。进入围墙的大门,就到了金声玉振坊,这是一座三间四柱式的石坊,是明朝嘉靖17年建的,中门可进,两边仍是内墙。额坊上的“金声玉振”四字是明朝人胡缵宗题写的。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根据孟子的话而来的,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把孔子的思想比作是金声玉振,真是妙绝也!
过金声玉振坊,就是棂星门和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44年)建的,也是四柱三间石坊,牌坊是山东巡抚曾铣书写的。“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过了太和元气坊是至圣庙坊,这也是一座明代建筑,汉白玉三间四柱坊,原名宣圣庙坊,清朝雍正7年(公元1729年)改为今名。在前面的几道坊都没有卖门票,到了这里开始出售门票,我听导游说,过了60岁可以买半价门票,但是我只带了一个退休证,我把退休证从窗口递进去,售票员果真给了我一张半价门票,这全票是150元,我只付了75元,如果不是导游提醒我,我真的不知道还有这个规定。看来导游还是为我起了一点作用。至圣庙坊的门前站着两个值班的民警,他们是在查验门票的,对于半价的门票,他们还要查看原始证件,我让他们查验过了,继续往前走。前进方(北方)的东西两侧是相对而建的两座木柱坊,每座坊前都摆放着四尊石兽,名曰天龙。这两座坊均建于明朝的永乐13年(公元1415年),是四柱三间,双重飞檐,六层斗式。东侧的一座坊上书“德侔天地”,西侧的一座坊上书“道冠古今”,它的意思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与古今无二,这是对孔子之德最高的赞美。再继续往前走要过一座壁水桥,这是并排的三座石拱桥,是在明朝永乐13年建的。桥下一水横穿,碧波涣涣,水绕如碧,故名“壁水”,桥因水得名,所以叫“壁水桥”了。走过壁水桥,要依次穿过弘道门、大中门和同文门三道门。弘道门是现在孔庙的第三道大门,开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系当年的孔庙大门。大中门是现在孔庙的第四道大门,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在宋朝以前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后经明朝弘治时扩建,今门是清代所建,五间三门,原名中和门,现改为大中门,清乾隆帝御书门匾。 在大中门两侧的墙角和庙东北角、西北角有4座角楼,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后经历代重修。角楼建在庙墙拐角的高台上,台的内侧有马道供上下,是当时的官员来孔庙祭孔时下马的地方。这四个角楼构成一个防卫屏障,显示出孔庙像皇宫一样的威严。同文门是孔庙现在的第五道大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的孔庙大门,清初叫参同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世宗钦命为“同文门”,门匾是乾隆题写的。
走过同文门,进入里面是奎文阁,它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建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楼阁之一。它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开始叫做“藏书楼”,是历代帝王赐书和墨迹的收藏之处。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扩建时改名为“奎文阁”,清朝乾隆皇帝为它重新题写了匾额。为什么叫奎文阁呢?在古代,奎星为天上的28宿之一,主文章,后人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把它叫做“奎文阁”。在奎文阁的前面立着一块巨型的石碑,是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庙碑,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立,又叫成化碑。碑高6.2米,碑身立在一只巨大的石龟身上,龟蚨高1.25米。碑文是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的,字体为楷书,书体严谨、端庄,为世人所称道。除了立在室外的这座巨型石碑外,在孔庙的第六进院内,还有十三碑亭,形成一个独立的碑亭群,是孔庙内的重点建筑之一。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历代封建皇帝来祭孔、修庙的御碑而建的,因此又叫御碑亭。这十三座碑亭,其中两座建于金代,两座建于元代,其余均为清代所建。碑亭的建筑均为木结构,呈正方形,八角重檐,彩绘斗拱,黄瓦朱甍(屋脊)。真有艺术特色。碑亭内共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个朝代祭孔、修庙的纪念石碑53座。其中最早的两座石碑,一座是唐代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唐赠太师鲁国孔宣公碑”,另一座是唐玄宗开元7年(公元719年)的“重修孔子庙碑”。最大的碑是清朝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所立,总重量达65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大德11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八思巴文碑,还译有汉文,是研究我国汉、蒙文字的重要资料。由于这十三座碑亭是从金代以来,在不同的朝代和年代建成的,没有谁来统一这群建筑的标准,高度也不一致,各个朝代的能工巧匠们,恰好利用了这个特点,把紧挨着的一座碑亭建得较矮一点,把较矮的一座碑亭的屋檐,伸入到较高碑亭的屋檐里面空间,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的空间问题,这种建筑的方法叫做“勾心斗角”,这是实实在在意义的勾心斗角啊!
孔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是一个共有九进的大院,十三碑亭的位置是在第六进院子,但前面六进都是孔庙的附属建筑,还没有进入主体建筑。在十三碑亭的北面,有一座门楼,五门并列,居中一门叫大成门,这才是进入主题建筑的一道门,因为进入这道门以后,就是大成殿和杏坛,只有大成殿才是孔庙的核心部分。在大成门内的石阶东侧,有一株古桧树,挺拔参天,树冠如盖。据历史记载,这株树是孔子亲手栽的。曾几经枯荣毁于火难。今存的桧树是清朝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在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树东有明朝人杨光训“先师手植桧”的刻文石碑。这株树也像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的后裔一样,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孔子的思想是万古长青的,这株树也将永远茂盛,与天地共存!
当我们看完先师手植桧,再望前走,就看到一座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建筑,这就是真正的孔庙——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真正核心,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它坐落在2.1米高的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0米,高24.8米,九脊重檐,黄瓦覆盖,多式檐斗,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斗八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的大殿正中,高悬着一块华丽的竖匾,上面有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举目望去,十分醒目。大成殿是目前曲阜的最高建筑,其他的任何建筑都不能超越大成殿的高度,这是尊敬孔子的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孔庙也是中国的三大古殿之一,其他的两座古殿就是北京的故宫和承德的避暑山庄,故宫与避暑山庄是皇宫,可见中国历代都把孔庙的建筑规格抬到了简直与皇宫相等的地位。大成殿最早建于唐代,当时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遂改名为大成殿。现存的大成殿是明代重建的。大成殿前廊的10根深浮雕云龙石柱,是孔庙建筑中最有特点的部分。每根石柱均以巨型整石雕成,高6米,直径0.81米,下饰莲花柱础。每根石柱上面均雕以二龙戏珠,衬以波涛,缀以山石,造型优美,栩栩如生。10根龙柱两两相对,外观宏美,雕刻剔透,为域内罕见。除了大殿前廊的10根龙柱外,在大殿两侧廊檐下和后檐下还有18根水磨八棱石柱,上面浅雕盘龙总计1296条,极为精美。这些石雕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传说由于故宫太和殿没有雕龙的石柱,每当清朝的乾隆皇帝来曲阜祭拜孔子时,这10根龙柱都要用红绫包裹起来,不敢让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其超过皇宫而怪罪。看完龙柱,我们走进大成殿的内厅,看到在厅内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孔子的彩绘塑像,孔子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服,手持圭,这样的打扮完全与帝王无异,这是人们在心理上尊崇孔子,把孔子的地位看得很重,故意神化了孔子的结果。在孔子神像的左右两边,是他的得意弟子和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塑像,称为“四配”;另外,还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作为“十二哲”,配享殿内。在大厅内的墙上还挂着一些金匾,有清朝康熙皇帝的题词“万世师表”,清光绪皇帝的题词“斯文在兹”等。除了圣贤塑像与金匾外,现在大厅两侧还陈列着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编钟等古代乐器以及明清祭器等文物。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个高出地面两米的露天平台,东西宽45米,南北长35米,这就是当年祭祀孔子的祭坛。现在,每年九月在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就在这里举行开幕式,中外宾客欢聚一堂,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前来参加孔子文化节的中外嘉宾很多,文化节成了外国朋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大成殿的前面还有一座造型精巧的小亭叫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孔子向72弟子传授过六艺。杏坛因原来坛的附近植有杏树而得名。这座小亭立在大成殿前因其建筑精美而特别显眼。朱红的亭柱,金黄的琉璃瓦,高低错落的重檐,彩绘鲜艳的栋梁,还有围在小亭四周的石护栏,掩映在苍桧翠柏之中,显得精美华丽。亭上方悬挂的“杏坛”金字匾牌,分外醒目。亭是金代始建,明代隆庆3年(1569年)重修的。整座亭呈方形,华丽堂皇。现在,亭内还有一块很矮的石碑,上刻有篆体的“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大学士党怀英所书。另外,还有清乾隆皇帝手书《杏坛赞》碑一幢。上面刻着:“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就是当初孔子讲学的情景。杏坛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之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当我们看到发达而先进的现代教育时,怎么也不会与这座小亭联系起来,杏坛本来就是孔庙内的一座小亭,而现在杏坛成了整个大教育的代名词,孔子成了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教育家。看到杏坛,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在大成殿的后面,也就是孔庙的第九进院内,有一座规模比大成殿略小的祭殿,叫寝殿。这座殿也是重檐矗立,为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祭殿。始建于宋天禧2年(公元1018年),明弘治13年扩建,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孔庙真是一个规模庞大、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它成了仅次于北京故宫与承德避暑山庄的第三大古建筑群,它是历代的皇帝花巨资陆续建成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确实统治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几千年,历代的帝王也因为精神空虚需要孔子的思想作为寄托,更需要孔子的思想作为治国安民之本,而孔子的思想也确实有用于历代中国的国民,到现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与教育思想还是对我们有用。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了几千年的尊敬与祭祀,孔庙的规模就建设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华丽。然而,孔子在生前,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也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尊敬,他生前是一个普通的布衣,而且过着很简朴的生活,只住着三间破茅屋,自己在井里打水喝。孔子的故宅遗址当然现在还在,让我们去看看吧。
孔子的故宅在孔庙东边的承圣门内,据历史记载,孔子在生前只住着三间茅草房,孔子死后,鲁哀公为悼念孔子,将孔子居住过的三间故居改为祠庙,令其子孙岁时奉祀。其奉祀地点就是这个院落。应该说,这里才是最早的孔庙。现在孔子的故居遗址房子已经没有了,只有一眼井尚存。为了保护此井,周围修建了雕花石栏,并立有“孔宅故井”石碑。因其井水清纯,被称为“圣水”。据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曾九次下曲阜祭孔,竟有五次来此题词。其中有一次曾舀水拜师,尊曰:“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后来,特为此在井西建乾隆“故宅井赞”四角碑亭一座。
在故宅井前有诗礼堂一座,是后世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明弘治17年(公元1504年)重修扩建。清初文学家孔尚任(孔子后裔)曾在此为康熙皇帝讲经。堂东有礼器库,存放祭祀用的礼器。现在用来展览石刻《孔子事迹图》。在故宅井后,有一段形同照壁的墙壁孤立院中,这就是著名的“鲁壁”。秦始皇梵书时,孔子的九代孙子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中,明代为纪念孔鲋藏书的功绩而建鲁壁碑。
为了纪念孔子的功德,在孔庙的第九进院,建有圣迹殿。圣迹殿里保存有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圣迹图》。明朝万历19年(1591年),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倡议将孔庙散存的旧版木刻《圣迹图》改为石刻,以利长期保存,并筹款修建圣迹殿。次年山东巡按副使张应登建议增加了部分内容,使《圣迹图》达到了112幅。由曲阜世职知县、孔子61代孙孔弘复主持刻制,画工杨维扬负责作画,刻工章草刻石。《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内容按编年的顺序,一事一画,表现了孔子的生平,是一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圣迹图》对形象的传播儒家思想起过很大的作用。这部石刻的《圣迹图》全部嵌在圣迹殿的墙壁上。在镶嵌《圣迹图》墙壁的正上方,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殿内还有相传为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所画《先圣画像》石刻,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孔子行教像》石刻,以及宋代书法家米芾《孔子像赞》石刻,这些都是珍贵的艺术品。除了圣迹图石刻与孔子画像石刻这些艺术品外,孔庙内的艺术品还有碑林,保存有上起汉魏,下迄宋、元、明、清的石碑2200多块。时间跨度之大,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这些石刻的内容大多是歌颂孔子或记述祭孔活动和孔子后代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又是难得的书法精品,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孔庙内还藏有100多块线刻或浮雕的汉化像石。这些汉画像石,不仅技法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神话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又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歌舞、祭祀、杂技、行医、狩猎等场景,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孔庙是我国第三大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它既是一个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一个展示我国的古代建筑艺术、石雕艺术、彩绘艺术的博物馆,还是一个研究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荟萃地,现在孔庙又正式对外开放成了一个中外著名的文化旅游区,成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好的窗口,更成了曲阜发展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与生活水平的一个平台。我能来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孔庙,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也学了不少东西,提高了思想认识与文化素质。孔子是一个受人民千年尊敬的大师,他是思想大师,又是教育大师,还是文化艺术大师。他影响了中国的历史两千多年,还影响了世界,今后,还将对未来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世世代代的影响下去,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路上,如果蔑视传统,抛弃传统,不把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当作参照系,那注定是要失败的,也许这已经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
威严孔府,千年廉洁
参观完孔庙,导游接着带我进入孔府,因为孔府与孔庙是紧挨着的,出了孔庙的东门,就是孔府,不需要坐车。孔庙是为纪念和祭祀孔子而设的,而孔府则是孔子后代的住处,但它不是单纯的住宅,而是官衙与住宅合一的地方。孔子自己一生穷困潦倒,并没有做过几天官,而是东奔西跑,周游列国,后来又自己办学,以教书为生,他住的房也不过草屋三间,但是他给后代留下了巨大的无形的财富,后来的历代皇帝都尊重孔子,给孔子的后裔一再赐封,使孔府成为了拥有大量土地,享有豪门特权的贵族。孔子的后代真是代代享受他们先祖的福德,孔子的积德让子孙后代千年也享受不尽,在几千年后人民仍然尊他为师,奉他为圣,在功德方面,他真是古今第一人啊!
早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到曲阜祭孔时就封孔子的9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到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不但世袭封爵,同时还将孔子13代孙孔霸封为关内侯,食邑800户,黄金200斤;到汉平帝时(公元1——5年),又将孔子的16代孙孔均的食邑增到2000户。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皇帝封孔子的46代嫡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一最高封号一直延袭到公元1935年,到孔子的77代嫡孙孔德成享受“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待遇时为止,子孙相继,世代相传了整整32代,长达800多年。这期间,其官位等级,也由五品升为三品,最高提升到文官一品,仅次于丞相。明代洪武10年(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敕命在孔子故宅东面修建新的衍圣公府第,后经多次扩建和维修,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孔府现在占地面积240亩,共有厅堂房屋463间,是一组官衙与私宅相结合的庞大建筑群。在布局上分左中右三路,前后共九进院落。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要建造三路五进的宅院都要经皇帝批准,像孔府这样的三路九进的院落,实际上是与皇室相似了。因此,除皇室外,没有任何人可与其相比,因此,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这个大院中路为孔府的主体,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官衙,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地方,由大门、二门、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组成;后半部分是内宅,由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建筑组成,左右两路多是一些附属建筑,最后面是孔府花园。
我们首先进入孔府大门,这是一座三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孔府大门显然与普通人家的大门不同,大门的两旁摆有一对象征守卫的石狮和上下马石,大门两旁的门柱上有一付金字对联,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礼部尚书纪晓岚写的。上联是“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有趣的是,其中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一点,寓“富不封顶”;下联中的“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寓“文章通天”。这幅对联,虽带有一定的封建署衙色彩,但那“与国咸休”、“文章道德”,却充分显示了书香门第和圣贤之家的风范。
走进大门,穿过第一进院便是二门。在这第二道门的正上方,也有一块竖匾,上写“圣人之门”四个金色大字,为明代李东阳所书。门内,还有一座两边无墙的门,独立于院中,因门上悬有明代嘉靖皇帝亲颁的“恩赐重光”的匾额,故称“重光门”。这道门在平时是不准开启的,只有在迎接皇帝或圣旨时,才在13声礼炮声中开启,因而也称“仪门”。它的造型别具一格,四根圆柱承托着装饰华丽的门楼,前后有8个倒垂的木雕花蕾,看上去小巧玲珑,彩绘峋丽,可称得上是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在重光门的两侧,是孔府的办事机构——六厅的所在地。六厅是:专门负责收取地租、银粮的管勾厅;专门管理养猪户、养牛户、养羊户、扫帚户、洒扫户等打杂户的百户厅;专管礼仪和典章制度的典籍厅;管理音乐、歌舞的司乐厅;掌管印信和签押公文的知印厅;掌管文书档案的掌书厅。所有各厅长官,均由正七品或正六品充任。
孔府的办公场所有三堂。过重光门,便是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迎接皇帝圣旨、接见官员、审理案件、以及节日庆典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内设有案桌、太师椅、文房四宝等,大堂两旁摆放着斧钺刀枪等令人望而生畏的仪杖用具。另外,还有更鼓、龙旗、灯笼和象征其爵位特权的各种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赏戴双眼花翎”、“紫金城骑马”等。每当衍圣公出行,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连接大堂与二堂的过厅,呈“工”字型结构,。里面放着“阁老凳”,相传明代奸相严嵩在听说皇帝将要对他治罪时,来孔府求衍圣公向朝廷说情,遭到衍圣公拒绝,在这里坐了冷板凳,现在摆放在这里的凳就是严嵩所坐之物。二堂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宣示典章礼仪的地方。三堂也叫退厅,是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事务的地方。
孔府的办公区与内宅生活区是截然分开的,有一道禁门相隔。此门历来戒备森严,设专人日夜守卫,任何人不准擅自如内。为了便于与外界的联系,还设有10多个传事差役,轮流在门旁耳房值班,以便内外沟通。禁门西侧,还有一个特制的石槽,名曰石流,挑水夫把内宅所需的生活用水,从墙外倒入石槽,穿墙流入内宅。
在内宅门的内侧,有一个照壁,壁上画着一幅特殊的壁画,绘有一只怪兽,像麒麟又不是麒麟,是神话传说里的一种贪婪怪兽。传说它能吞下很多金银财宝,还妄想吞下太阳。主人将这幅画画在醒目之处,是为了告戒子孙不要贪赃枉法。孔府里的主人,孔子的历代子孙都当着官,但不仗势欺人;他们从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不贪不贿,坐怀不乱。孔子是万代师表,德盖千秋,而孔子的后代子孙是孔子教育出来的,当然应该是千年廉洁,子孙相传了。
与照壁相对的是面阔七间的正厅,叫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亲友和近支族人的客厅,同时也是举行家宴与新婚仪式的地方。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十里香,每到春夏交替之季,满树的白花,散发出阵阵芳香,为生活在这里的主人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室内,宽敞明亮,正面墙上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四周陈设,精美华丽,各种古玩,应有尽有。人们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一套满汉全席的银制餐具,共404件,有的餐具上分别饰以鹿、鸭、鱼等,用餐时按其饰形盛菜。
前上房的后面是前堂楼,是一栋两层结构的楼房,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显得高深明亮,恬静幽雅。室内陈设,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其中有贵重家具、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名人字画等物品。前堂楼是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夫人居住的地方。
后堂楼是孔府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的住处。现在,室内仍陈列着孔德成与孙琪芳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亲友赠送的字画和各类礼品,会客厅里摆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院内有花池,栽有石榴、十里香、牡丹等花卉,整个院内宽敞明亮。
孔府内宅的东路除大酒房、大厨房等服务性设施外,还有专门供奉孔氏宗族的家庙一座。西路有红萼轩、忠恕堂、安远堂、南北花厅等,分别为衍圣公读书、咏诗、习礼的地方。这些建筑都有回廊相联,庭院里有名花异草、奇石翠竹点缀其间,显得古朴典雅、优美舒适。
孔府的最后一部分是花园,占地30000多平方米,因园内有数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又叫做“铁山园”。园内有乘凉的花厅、敬鬼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梵香读书的坛屋以及曲桥、水榭、花坞、喷泉等。此外还有数十种名贵花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株约400年的“五君子柏”。这棵柏树从根部分生五枝,中间夹生一棵槐树,因而又叫“五柏抱槐”。
孔府规模庞大,占地宽敞,房屋众多,设备齐全,而且官府与内宅截然分开,办公与家居实行隔离,这一方面说明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后裔非常器重,给予了他们非常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又说明孔子的后代没有辜负其先祖的厚望,没有辜负皇帝的恩德,他们做到了代代廉洁,奉公执法。这样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少有啊!
谈起孔子的后裔,也是孔子的大德育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迹。相传孔子身后7代都是单传,到了秦末第9代孙始有兄弟3人。2000多年来,孔氏家族后裔,已繁衍到了82代,每一代嫡系后裔,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从51代起,每一代都严格地按照区别辈分的名字排列,从未间断。孔氏家族,大概是地球上延时最久、人数最多的家族,从这一角度说,可谓是“天下第一家”。
据最新资料表明:目前孔子后裔人数有400万,移居海外的也不少,大多居住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等地,有的已历数代。历史最久的是现居韩国的孔子后代。据说,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孔子的56代孙随使出访高丽,留居那里已经有600余年了,子孙繁衍,后代已有58万人之多。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孔子后代,最集中的地方自然是孔子的故乡曲阜。据不完全统计,在曲阜市(原为县,现改为市)60多万人口中,有10多万是孔氏家族的后裔,全市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孔姓族人,因此当地民间有“无孔不成村”的说法。在旅游地孔庙所在的镇几乎有一半人是姓孔的,他们都以自己姓孔,是孔子的后代而感到光荣。我的导游也叫小孔,她也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难怪她解说起孔子的家族与孔子的历史遗物来都非常卖力,她是在夸自己伟大的祖宗啊!
青青孔林,千年不朽
参观完孔府,旅游车把我们带到了孔林,孔林距离孔府1.5公里,在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本来,墓地应该叫“陵”,但是“陵”是皇帝墓地的称呼,孔子的家族不是皇室,因此就把他的家族墓地叫“林”而不叫“陵”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一座巨大的石坊前,这座石坊叫“万古长春坊”,明万历22年建,是曲阜现存最大的石坊。石坊两侧各有牌楼一座,记述大修孔林的情况。走进万古长春坊,有一条道通“至圣林”门,道两边是高大密集的古柏书树,一边是72棵,另一边是73棵。72代表孔子的72个贤人弟子,73则代表孔子的寿龄是73岁。至圣林是孔林的大门,进入至圣林这道门,就进入了孔林。孔林是一块很大的墓地,目前的面积有3000多亩,累计有大小墓冢10万余座,墓碑3600多块,石、木牌坊几各类亭殿、林门等明清建筑40余处,周围筑有高3米、长达7公里的红色围墙。孔林是到了清朝才扩大到现在这个规模的,当时的墓地规模很小。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历代的帝王多次赐给墓地,孔子的嫡系后裔和族人也陆续葬到这里,使孔林的规模就不断扩大了。听导游说,现在,凡是姓孔的后人和媳妇死后都可以在这里安葬,而姓孔的女儿却不能;另外,犯了罪的孔姓人也不能。现在政府有一个文件规定,如果是姓孔的老百姓,要死后安葬在这里,必须先打报告提出申请,经民政部门审批,批给墓地,而且要按每平方米450元交征地款,葬后不准在墓前立碑。能在死后葬进孔林,应该是沾了与孔子同姓的光,而国家把历代皇帝赐给孔家后代的墓园,拿来分块卖钱,这恐怕又是当地政府的生财之道了。
孔林不仅面积大,里面的环境确实既幽静,又优美,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墓地内有柏、桧、柞、榆、槐、楷等各类树木约10万余株,其中古树就有20000多株,古木参天,遮云敝日,里面显得有些阴森。地上还有野菊、柴胡、灵芝、太子参等药用植物和其他野生植物数百种。整个墓地,坟冢累累,墓碑林立,石人、石兽、石柱随处可见,亭殿牌坊点缀其间。所有这一切都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墓地真像是一个幽静的园林。
来到孔林的目的,我们唯一的是想看看孔子的墓。孔子的墓在孔林的中心地带。入孔林大门——至圣林门,经一条长达400米的通道便到了孔林的二门,二门建于元代,明清时代重修,是一个深邃城堡式拱门建筑,拱门上建有观楼。走过孔林二门,就到了洙水桥,桥头有一座桥坊,坊上“洙水桥”三字是明带严嵩所写。严嵩虽是一个奸臣,但是他的字写得好,现在还保留了他的笔迹。洙水是一条园内的小溪,那是秦始皇时代修的,秦始皇看到孔子的墓地风水特别好,就命人在墓地的外围挖了一条小溪,想把这里的风水拦断。但是这里东边的墓地地势高,西边的地势低,水只好从东往西流,这样就造成了水倒流的现象,后来有人看了这里的风水,认为加了一条小溪作为孔子墓地的护河,风水更妙了,于是又有了一个典故,叫做“圣人门前水倒流”,孔子的墓地更有了一道神秘的光环。过洙水桥有甬道直通享殿,甬道两旁陈列着望柱、文豹、翁仲等大型石雕。翁仲是秦代骁将,因抗击匈奴有功,死后秦朝为他铸造铜像立于咸阳,后来人们又将一文一武的翁仲像立于墓道两旁,翁仲就成为了墓地的守护神。甬道除了石雕的守护神外,还有四尊石兽在守卫着墓地,这些都像是一个皇帝墓园的布置,可见孔子在逝世后,在历代帝王的眼里,都看成是自己的老师,地位是相当高的。孔子葬的地方叫做享殿,殿后有一圈长约半公里的红色围墙,正中便是孔子的墓。墓前立了一块巨碑,正面用篆体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一行醒目的金色大字。然而,当我们在正面看墓碑时,那个“王”字只显出上面的那两横一竖,只露出一个“干”字,那底下的一横不见了,原来被墓碑前的一堵矮墙挡住了,我们要仔细到碑前去看才看得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导游对我解释说,那是因为清朝的乾隆皇帝来拜谒孔子墓。他看到孔子墓碑上有一个“王”字,心里很不舒服,他错误地认为,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先生,怎么能够称王呢?皇帝的小心眼被随从知道了,后来为了不让皇帝尴尬,就想了这个办法,在孔子的墓碑前建了一堵矮矮的石墙,挡住了那个王字的底下一横。这个小典故也说明了皇帝尊孔并不是发字真正的内心,他们尊孔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孔子恰好迎合了皇帝的需要,孔子能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两千多年受到帝王的尊崇,后代也受到那么优厚的待遇,真是古今绝无仅有啊!在孔子墓的东侧,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墓,墓碑上刻着“泗水侯墓”,因为他曾经当过“泗水侯”的官;孔子墓的南侧是他孙子孔汲的墓,墓碑上刻着“沂国述圣公墓”。孔子的孙子又叫子思,他是孟子的老师,曾作《中庸》,后被封为述圣公。把孔子的儿子和孙子的墓这样安排布局,是按照古代当地的风俗而设计的,含有携子抱孙之意。
在孔子墓的西侧,有一幢三室小屋,传说是子贡庐墓处。据记载,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贡在此守墓六年。当年孔子并无“圣人”的桂冠,子贡此举完全是出于对孔子的崇拜和敬仰。为纪念此事,后人特建此屋,并立碑一座,上刻“子贡庐墓处”字样。另在孔子墓左前方不远处,还有一块“子贡手植楷”的石碑。相传子贡在为孔子奔丧时,将一株楷树枝栽在这里,长成大树之后,因遭雷火梵毁,只剩下一个残桩存于碑后。离残桩不远,还建有一座楷碑亭以示纪念。
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这件事一直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子贡也因为这件事而千古留名。我们现在说起来感到为子贡欣慰,但是子贡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又是多么难啊!到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漫长的六年守墓生活又是多么寂寞难耐,谁又会想这个问题呢?一个人死了,还要一个活人去守墓六年,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听起来,不是有点悲怆吗?
在孔林这么大的一个墓园里,除了看孔子的墓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墓,孔子在这个大的墓园中,是不寂寞的。他生前并没有高官厚禄,也没有至高无上。但在死后,留得了很大很大的名声,享受了至尊至荣的地位,这都是历代的帝王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一步一步把他抬高的。到现在,他仍然被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奉为至高无上的圣人,他的地位还在不断抬升。孔子真是了不起的古今第一人啊!
在孔林中,另外还有几座墓经常会有人去拜谒,那就是清代著名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之墓,他也是孔子的后代。另外,还有孔子的72代孙衍圣公孔宪培的夫人于氏,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女儿,死后葬于孔林,墓前建有一座华丽的牌坊。乾隆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孔子的后代,一方面说明了他对孔子家族后代的极大尊崇,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极大崇拜;另一方面他借了这层亲戚关系,多次去拜谒孔庙、孔府、孔林,多次为孔庙、孔府题词,赠送礼物。还斥巨资重修孔庙、孔府、孔林,出谋划策,现在的“三孔”几乎与皇家宫殿与皇家园林没有什么差别,在中国保留了这么一大块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与乾隆皇帝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乾隆皇帝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做了一些好事,因此他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好的名声。
青青孔林,美丽幽静;孔子思想,千年不朽!
现在,孔庙、孔府、孔林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孔”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宝贵的非物质财富。我们更寄希望于当代政府,把这份文化遗产好好保护与延续下去,它不仅是一笔巨大的旅游财富,还将对中国人民与世界孔子故乡行散记。
孔子对人民产生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与感染作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文明,这种无形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有人看不到它的巨大的价值,那将是政治的庸人与短视者。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山东省将在中央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孔孟之乡将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三孔”的保护与某些项目的重修将列为其中。再过几年,孔子的家乡曲阜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辉煌,孔子的儒家思想与文化将永远成为人类宝贵思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成为21世纪人民追求的无形财富。
-全文完-
▷ 进入cabel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