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又称炮楼,主要用于射击和瞭望。自贡人喊“碉楼”为“碉楼儿”,而且将“楼儿”两个字连起来快读,使得有些卷舌音差的人感觉很恼火,于是就不喊“碉楼儿”,而喊“碉堡”。
上世纪五十年代,贡井天池山上基本没有树木,漫山遍野长的都是梭草(莎草),如果你爬上山顶,无论从哪个方向,只要屁股着地,轻轻往下一蹭,你就会像梭梭梭板一样呼啦啦地滑到山脚,让你享受到座飞机般的快乐。我在上小学时,常常约了小伙伴们上天池山打“游击战”,梭梭梭板玩。一次,我们突然发现了新大陆——母亲说过的尖峰岭上的碉楼儿。
在我的记忆中,这碉楼儿是用黄浆石切成的,呈多边形,里面很宽,小青瓦楼顶已经垮塌,原木做楼板的很扎实的木楼也垮塌来只剩半截,一看就知道这碉楼儿有些年深日久了。不过,这座用巨大的石头砌成的碉楼儿的墙体却完好无损,墙体顶端四周有像老师地理课中讲的万里长城的“躲子”,墙体四周有许多“枪眼子”(枪筒伸出碉楼的眼子)。所有的枪眼子,都呈内大外小的梯形。
那时我们很好奇,很想爬上楼去,可是早已没有了楼梯,只能在下面望楼兴叹。一向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我,曾经问一起去的年龄较我长些的小伙伴,这碉楼儿是哪个时候修建的?什么人修建的?用来做什么的?这么多、这么大的规规举举的石头是从哪里弄上山来的?年长的小伙伴除了告诉我,碉楼儿是用来打仗的外,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过,那碉楼儿雄踞山巅的气势,却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心空!
后来,也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吧,天池山尖峰岭上的碉楼儿不翼而飞了。不知道是“大炼钢铁”时拆来修高炉去了,还是当地人拆回家去修猪圈、院墙去了?对此,除了因为不能再进碉楼儿里玩耍,再也看不到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雄踞在山巅的风景,而令我感到有些失意外,我身边的大人们似乎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说,贡井的碉楼儿还有很多。此话虽然让我的失意得到了些许补偿,但没有提起我去见见它们的兴致。因此,“碉楼儿”几个字符所代表的实体形象也就慢慢地沉淀到了我记忆的深处,好久好久都没能翻上来和我谋面……
今年元月,我终于再一次地见到了“碉楼儿”,而且不只一座。这就是我标题上说的“艾叶的碉楼儿群”。
那天是元月23日,我带领的自贡作家暴走团从贡井体育场出发,拟经由天池山落凤坡至艾叶镇老大路前往蒙坳。途中,突然见到一座巨大的石砌建筑物兀然耸立在小上岗上。我心里一惊:啊!碉楼儿!久违了的碉楼!遂大声喊道:“暴友们!快看,前面有座碉楼儿!”
“哦!碉楼儿!快看!碉楼儿!”暴友们欢呼着一齐向碉楼儿跑过去。
这座碉楼儿门额上从右向左阴刻三个楷书大字“乐安堡”。楼体全石垒砌成多边形状,屋面为筒瓦兼小青瓦,攒尖顶,瓦堂滴水。内部分两层,隔以厚实的木楼板。躲子、抢眼子保存完好。我们在碉堡前拍照摄像、发表感叹、流连忘返。乐安堡旁边的住户人家一老者告诉我们,原来艾叶地区有碉楼儿6座,天池山那座(也就是我儿时见过的那座)早已没有了,现在艾叶镇石辊村一共还有5座这样的碉楼儿。此言一出,我们一个个乐开了花,遂又看了两座即匆匆赶路了。后来,我特地考察了另外的3座碉楼儿。
这些碉楼儿,坐落在贡井区艾叶镇石辊村5、6组,高坎村8组,小地名韭菜嘴柑子坳、嘴山坡、松树湾长岭坡。据考证,这5座和池山尖峰岭(竹林村)上那一座碉楼儿,始建于清末民初,分布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当年富荣西场西北部。这些碉楼儿由贡井当年胡、刘、李、王等几大盐商集资修建,作为贡井盐场的防御工事,将富荣西场的西北部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了。这些碉楼儿形制一样,建筑材料一样,都建在山岗上,视野开阔。碉楼儿之间间隔2000米左右,遥相呼应,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尚存的5座碉楼儿门额上均有阴刻楷书名称,尚能辨认,分别叫:安心堡、乐安堡、清凉碉、双腾(胜,似繁体“胜”字)堡、长岭堡。
即便,我搞不懂这些碉楼儿为什么单单建在贡井西北部的天池山脉一线?为什么不建在贡井东南部的太平山、帽壳山一线?不过,这些耸立的碉楼儿告诉了我:古贡井盐场盐业生产的发达、经济势力的雄厚和文化的厚重,也告诉了我曾经生活在贡井这座千年古城的先辈们的“群体”意识和“同济”精神。这意识、这精神令我顿生敬意!
就让这些个百岁老人般的碉楼儿,永远站立在我家乡的土地上,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讲述过去昭明未来吧!是的,艾叶碉楼群已经列入贡井区区级文物保护点。
2010.11.09识于盐都天池山麓净觉斋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