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再相信一缕清风哲

发表于-2010年11月07日 上午11:48评论-1条

二十三岁之前,很多自己相信的东西,如今已不再相信了。

曾经相信善良,后来明白,人们都有着自己的暴力逻辑。譬如身体柔弱的,不能对你施加拳脚,却可以用语言暴力,可以用冷暴力来折磨你。与身体的淤青红紫相比,那种令人发疯的精神折磨,说不清到底谁更伤害谁,甚至道不明谁对谁错。一种伤害或许非常隐蔽,但那绝不代表着柔弱,甚至善良。

曾经对历史深信不疑,想生活中的疑惑与困顿可以从中寻得答案。不过世界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像亲朋好友给逝去的先人立传一样,极尽光艳之词,回避诸多不堪,那简直像一首绵长的颂歌。其中亦不乏颠倒黑白的真相,牵强附会的解释,让民众安于现状使之愚钝的说辞。所谓的稗官野史,所谓的民间流传,不见得比所谓的正史更不可信。而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会延续。我们在历史的巨大虚假中,思想变得似是而非,语言变得不合逻辑。真不知道需要多大的灵性与心灵的顿悟和觉醒,才能从如此深重的谎言中逃离,从而寻找到一种符合人性肮脏与辉煌的逻辑。

曾经相信知识的力量。后来上海的一位女研究生自杀了,遗言是“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知识本身就不该是一种功利的工具,为了功名而学知识,最终还是被这种荒诞所愚弄。我总抱怨,自己学到的东西浪费了,不能学以致用。老爸常这样宽慰说,总会有用的。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真该站在楼顶,痛哭一夜。要知道,知识茫茫,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的任何一个小的分支做出点成绩都要耗费大半生的功夫。我用了一二十年学的知识,我大学学的专业,仅仅是为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有可能偶尔会用到吗?那时,我的那些知识是不是还记得都是一回事。多少家长,大学毕业,后来对上中学的孩子都辅导不下来了。利用知识达到了功利的目的,知识留在脑中,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很快就会被淡忘。李想,那位80后亿万富翁。对于知识,他是这样做的,自己用到了哪方面的知识,他才会努力去学去补充。“总有用得”。再不要相信这种自欺的鬼话。

曾经相信书中所言,后来自己都想着要写书的时候,才知道书上所言,是那么的不可信。伊莎说,自己书中所言,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说法,我都不信,谁让信来着。有一个词叫做“共勉”,隐含意是我们都没有做到,希望如此。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隐含意是艺术只是对生活的提炼与结晶,不是生活本身。然而这些说辞跃然纸面的时候,很多人都把那些本来作者都不信的东西当成了生活,当成了行为的准则。高中时一位教语文的老师曾告诫我,你看了那么多书,能跳进去,也要能跳出来才好,否则,读书还不如不读。有位女子读《红楼梦》,一病不起,其父怒而烧书,她从床上一跃而起,哭喊着去抢火中书,“我的宝玉!我的宝玉!”分手时,她说,女人一旦做了决定,就决绝异常,不信,你可以去书中看。我当时哭笑不得,真不知是应该为她要分手而找如此愚蠢的理由而心疼而难过,还是为一个人可以偏执愚昧至此而感到恐怖。没有哪部书中说的可以永远奉为圭臬。子曰,子曰。《论语》所言,也不过是几千年前一个糟老头子说的一些话罢了。他在当时的社会想复古而不得,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准绳,何必始终纠结于书中言呢。

曾经相信爱人。相信自己选择的那个会与众不同。但是就像施人诚歌词中写的“竟然以为你会不一样,但凭什么你要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与那些违背自己道德观的人相提并论,好像自己比他们好很多一样。跑了一些城市,见识过各种人之后。才慢慢发现,城市与城市之间差不多,女人与女人之间,也差不多。只是有些人肮脏的比较隐晦,有些目的包裹着华丽的外衣,有些话,饶了三道弯之后才表达出自己的真意。

曾经害怕孤独。或许是受小时教育的影响吧。好的东西总想着跟别人分享。但是慢慢的,人们厌恶了你有什么都跟他们唠叨,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东西,哪有时间时时刻刻准备着等你来骚扰。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曾经因为孤独而流泪,大一时被思念所包围,那种别人繁华下的落寞,让自己绝望。但是后来,身边多个人,或者身处众人之中,也未必就会不孤独。也许仅仅是将孤独暂时的遗忘罢了,谢幕之后,还是要一个人的。慢慢的,习惯了一个人读书敲键盘,一个人唱歌,一个人看电影,想起谁了,拿起电话,再放下,要不要联系,都无关紧要。

曾经对别人的话深信不疑。但是当人们所说的话都似是而非时,当身边的人说谎像平时说话那样毫无破绽时,当自己的亲人也言而无信时,当最爱的人也会欺骗你的时候,我终于对人们的所言失去了相信的勇气,失去了验证的兴趣。或是承诺,或是期许,我都淡然一笑,过而忘言。很多时候囿于道德的规范,社会的舆论,自我的伪装,很多言语说出后,都是经过一番自然与不自然的包装。或者诸如,我以后再也不要为爱哭泣之类的话,只是一种期许,一种愿望。这都不响应她日后为爱情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也有很多时候,人们这样说,只是代表他们当时的想法,虽不虚假,却没有延续性,经不起推敲,可以信,但不可久信。譬如有人说我们结婚吧。我相信当时这样说,如果条件允许,当时那个人也会这样做。但那只是当时的想法,这完全不影响日后与别人的结合。

二十三岁之后,很多东西已不再相信,但是很多东西,依旧信着。譬如对于大多数人,我仍相信他们是善良的,虽然很多善良蒙上一层愚昧与偏执的灰尘;很多历史事实,我还是相信的,只是更关注从人性本身的自私贪婪、伪善虚假等角度去思考。人性是复杂的,无乱是人还是事,都不该用我们惯常的“二元论”来定性;对于爱情,我仍相信一心一意去爱一个人,不顾一切的去爱,才有可能得到同样深刻的爱,虽然这种爱容易被时间所倦怠,被环境所迷离,也容易让自己痛彻心骨;事到如今,我相信孤独是对自己有益的,我不讳言面对内心的丑恶时,自己感到多么恐惧与陌生,人们应该需要更多孤独的时间去思考一些东西;我仍相信一些话语的温暖与纯真,只是再也不会把它们当成一种承诺,也不会在日后想起。

二十三岁之前,很多东西自己不信,但是现在相信了。我相信这个社会是现实的;我相信生于俗世,人都难以免俗;我相信毕业就意味着分手;我相信誓言只是一时兴起的温暖;我相信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相信每个人都要孤独着来,孤独的去……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为信念倒塌恐慌的不只我一个,许多许多人也有过这种彷徨无主的时刻。 
但是,希望这样的时候尽量少些,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一些人一些事渐行渐远渐无声。

文章评论共[1]个
凤舞朝阳-评论

有知者很可能是弱智,随时可能被社会吞噬。作者认识透彻,鞭辟入里。对于爱情的认识,二十三岁是该飞跃了。这个时候再不飞跃也就基本上不用飞跃了。因为稍可珍贵的都已经被骗走了。at:2010年11月07日 下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