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杜甫的诗不多,要赏析也只能就着几首耳熟能详的。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首诗,不是堪称天下第一七律的《登高》,也不是《石壕吏》,而是《蜀相》。也许给小学生可以讲《春雨》,它描写大自然的美丽;给初中生也可以讲《石壕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历史中的现实。但是我觉得要是面对初三以上学生应该讲讲《蜀相》,我觉得这是一篇围绕“理想”写的诗歌。
想起《人间正道是沧桑》里一句台词,因为那也是一部关于“理想”的电视剧,瞿恩说过这样的话,“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我的生命。”,可是这两句话放在杜甫身上不是那么合适。
写《蜀相》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唐玄宗已经退位了,唐朝由盛入衰。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这一年在朋友帮助上他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歌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沉郁顿挫,统体浑成。可以想象自己是就千年前的诗人,路过成都造访丞相的祠堂。不尽然的发问,武侯诸葛的祠堂在何处呢?原来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瞧那碧草照映台阶,它呈现自然的春色,看那树上的黄鹂,隔着枝空对婉啭鸣唱。想起那定夺天下的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的在丞相,在开国与继业之中表现它的忠诚满腔。只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胜利就病死在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想到此无不涕泪满裳!
作为后人对于唐诗不甚了解,更何况谈诗圣的诗歌,对于这千古绝唱去点评,自己也没有这份资格。
不过我发现作者用“蜀相”两次做诗题,但是开篇写确实是“丞相”,“丞相”读着就很亲切,然后一路寻找,说明是有目的来的,可不是五·一的旅游度假。再来看看“柏森森”三个字,不仅仅写看深林茂密,“森森”还显得很安谧,很肃穆。
碧草映阶,说明来这里的人很少,有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我看这里也可以叫“寂寞蜀祠冷”;黄鹂空好音,这个“空”字,说明黄鹂声音虽然美丽,它们不懂人事代谢,哪知道这里埋着前朝古人呢?他写的可不仅仅是景色,包括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情操已经被后人遗忘了,后人只知道参加超女比赛,唱卡拉ok去了,在娱乐圈里摸爬滚打。这里的“自春色”与“空好音”颇似岳飞《满江红》里面的“白了少年头”,“自”、“空”是两个虚字,不仅流露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还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那份无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可以说家喻户晓,也是用的最广泛的句子,三国的历史故事不看《三国志》,《三国演义》也了解出个大概,我更想谈谈字面以外的意思,也是我的感触。这些英雄也是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开始我谈到《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我再次借用瞿霞的扮演者柯蓝说过一句话,她说,“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不适合看,太庸俗的人也不适合。”,那么杜甫这首《蜀相》也不适合这两种人来读,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有一些人他们不相信生活里还有什么纯粹的信仰以及那些人生理想,我也不想刻意去批判那样的人,只是觉得有一些伤感而已。
南宋老将宗泽临死之前吟诵的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后我会联想到金庸的一部武侠著作《射雕英雄传》,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展现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瞿恩说理想有两种,杜甫应该在第三种,他的人生轨迹一直在理想的道路之外,我说这个道路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没有入朝为相,也就谈不上致君尧舜。但是他心中怀揣理想,一生也不曾放弃。所以当他到成都,看到值得纪念的伟人祠庙,变得如此破落,如此荒凉,发出了一声声感慨。
赏析《蜀相》,如果仅仅是让大家知道这首诗歌,也没有什么必要,不过是让学生们在答卷上又知道了一个文学概念,一些语文常识。赏析虽然也是吊古之情,但是我觉得应该让我们有所反思是“理想”二字,又改如何的面对“理想”?
2010-10-27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