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
发觉现代诗人戴望舒,写的东西是越到后来越好。
他的成名作,是1927年创作的《雨巷》,当时一出来便风靡了全国。其实《雨巷》也就是有了一个优美的外壳,内容来得轻飘飘的,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风靡的原因,亦在于当时新诗的白话过头,于是有节奏美感的《雨巷》便容易给人清新的感觉,风靡了,也就不足怪了。
后来,在抗战时期,风花雪月的诗歌变得苍白无力,当时出现了艾青等人以反映国难苦难为主题的现实主义诗歌。而这时的戴望舒也在经历磨难,年岁日长。日本人占领香港后,1941年他在香港入狱坐了七个星期的地牢,受了种种酷刑,在狱中他写了一批好诗,其中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更是雄浑悲壮,全诗二十七行句子,一气呵成,句句充满力量。这篇作品无论从内容和艺术的角度看,我认为皆要胜过当时所有的诗歌,其怀抱中国之情容于诗的艺术之中,催人泪下。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泪
这一片的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这里的这一片的湖,应该就是杭州了,是杭州的西湖,我没有想到我们家乡的这个弱丽的西湖在诗人的笔下能变得如此的能够承重了。
但,照我看来,这“手掌”还不是他的最好的东西,戴望舒最好东西应该还是在他后来创作的那首作品。1944年11月20日他在香港,前往萧红墓凭吊,创作了《萧红墓畔口占》,这是一首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全诗只有短短的几行,但却让我真正觉得他是个伟大的诗人了。下面便是全文: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时间、空间、红山茶、长夜、海涛、感情、感悟浓缩在诗中,要知道,他与萧红并未谋面过,只是这位女子心灵相通的读者,而这短短的诗句,疑聚了他对死者深沉的喜爱和理解,更重要的就是,他还写出了对碌碌人生透彻的感悟。这,让我看了后思索久久。
-全文完-
▷ 进入不老神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