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感恩乃人之常情常理。感恩的前提是有恩可感。对于被救助者来说,一般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会求助于他人。内心深处本来深藏着自卑。如若他们接受了别个施舍的恩惠,便常常嚷着要他们一定要知恩图报,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感恩于施舍者。我想,如果他们有了一片感恩的心意,但实际上并不能也不可能有看得着摸得到举动,或者是物质上的回报的话,他们便会活在“感恩”的重压之下喘不过气来,背着沉沉的心理包袱而生活,于此必定不能愉快的生存与发展。
是人皆有上进之心,谁也不愿意成为生活的弱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一部分人员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救助或接受社会和他人的捐赠。通过救助,他们重新鼓起了生活的风帆,看到了美好的企望,感受到了真情的温暖,迈开了人生的步伐。有理由相信,每一颗被温暖过的心都会铭记曾经的帮助而尽力回报社会与他人,绝对不会是忘恩负义的。可是,当他们尚处于极其困难重重的时候,他们正在借助于体外输血而在困顿的窘境之下挣扎的时候,他们正在抓紧别人的援手而奋发图强的时候,我们或者是每一位献出爱心的人请你不要向他们提出感恩回报的要求,不要在尚未摆脱困境的肩膀上再加上道义的沉重负担,不要扭住感恩的绳索牵住他们尚还脆弱的心,那样他们是难以承担得起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了我们一切,献出了所有,可谓恩深似海,可是他们并没有天天嚷叫着要子女如何去报答,去回报。社会于我们每个人是有恩的,提供了我们得以生存发展的诸种条件与可能。感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通过帮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或者是逐渐过得好些,也就是最大的报答,最好的感恩。感恩的形式并不一定是热热闹闹的表面形式,或者献几束花,唱几首感恩的歌曲,在他人的授意下写几封感情充沛的感谢信之类。当然,并不能排除这些也是对感恩的表达方式之一种,但是要真正的出自于内心的真诚与自发的愿望。只要他们在社会的大家庭里感到了如家的友爱温暖,通过支援帮助克服了困难,摆脱了生存生活的困境,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与工作,也就是最实在最现实的感恩。
弱者有弱者的自尊。弱者接受了资助人的帮助,并不就此丧失了作为人的自尊。于此,我们有待于站在善解人意的角度去理解和原谅他们的举动。不要因为种种原因,为他们送货上门给了一些好处,就把镜头对着他们扫来扫去,举着话筒要他们表态将来如何地感恩戴德,将他们当作廉价的演员或者某种需要的道具,使他们于公众面前自我矮化自我贬损无地自容,无形中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损害与负担,为勇敢地前行的蒙上道德的阴影。天灾人祸,贫病困穷,孤苦伶仃,老弱残疾,人非所愿,何必硬要把他们最不愿意见于世人的隐密世界晒出来呢,何必如此残酷无情不顾及弱者的感受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爱心的大家庭。它的治理者应当让每一个成员都过得幸福而有尊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哪里有困难,就向哪里伸出援手,把爱心传递到哪里去。这些都是执政为民的应有之义,是职责更是义务。民众信任你,把一切权力赋予于你,扶贫济困的事理所当然要尽力而为做好做实。如果有一部分或者相当一部分人员过得不怎么样,还很困难,我们应该感到的是深深的惭愧与自责,而不是以弱者的被救助来证明我们的大恩大德,甚至于迁责移怨于民众。民众是有血有肉的生灵,并不是冷血动物。恩德于他们内心深处有一本往来的“明白账”。在最困难最需要最危急的时候,谁得到了最有效最直接的帮助与救济一定会永生难忘,感恩必将伴随一生一世。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
古人云:“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万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意思是说对他人施舍救助的不需要大肆张扬,对别个给予了好处的不要计较回报,才能成就大的功德。大德不言报。我们应从古人的话中汲取营养,不要用急功近利之心去逼近那些受伤受屈的心房。要为每一颗善良弱小的心灵松绑,使之放松,再放松,切切不能让感恩蜕变为阻碍人们自强不息的心理负荷,如果你真的想帮助那些弱小者。
-全文完-
▷ 进入洁尘飞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