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未亮就下起雾来。雾气顺着右边的河流,一直延伸到海边,整个鹏程笼罩在浓浓的雾气之中。街上那一排排路灯形成团团的光晕,从阳台望去只能看见一个个乳白色的斑点……
去年重阳应犹在,今日又重阳。与几位好友先前有约,在九九重阳时一起去故乡著名的圩镇——孔田圩看看,与我一道领略故乡的山山水水,感悟故乡人的精神风貌,客家老表的风土人情。
晨雾尚未散去小车就上了高速,打开防雾灯行驶仍然很吃力,只能小心翼翼,缓缓而行。我下意识地升上玻璃车窗,继而翻了翻衣领,以防着凉。视线透过车窗,朦胧中可见红白两色的灯光纵横交错,穿梭在每一条道路上。
数小时后车子进入我的故乡。这时雾气渐渐淡了,窗外的景色清晰可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晨曦下的碧树蓝天,青瓦白墙。时值深秋,故乡已是唐朝诗人——杜牧笔下描绘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那大山深处的木屋,红遍山野的枫叶,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随风摇曳的稻浪如诗如画,怎不令人如痴如醉!
沿途所见,曾经的原始森林还在渐渐恢复之中,虽还没早年那种阴森,潮湿的幽静,倒也万顷苍翠,松涛阵阵。三十多年前,这方圆数千平方公里原始森林,曾经为贴补入不敷出的财政,几乎全军覆没,剩下少数无法通路的奇山峻岭也偏体鳞伤……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穷乡僻壤,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激励下,才有今天的生机重发,才有现在的郁郁葱葱。
汽车过了山隘,在山涧深处穿行,行进中不时地有掉落的树枝、纷飞的红叶拍打着车窗并随着身后旋转的气流远远的落在公路的两旁,一贯起早的鸟儿早就在空中翱翔,偶尔还抛下几滴雕屎在前挡开花,好像故意以这样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朦胧中似睡非睡,似有人轻声说了句,“到孔田了。”
车停熄火,早已等在这里的刘镇长领着我们来到桥头的一家酒楼落座,安慰下空空如也的肚子,消除这沿途的疲惫和辛苦。光阴荏苒,时隔六年了!我又踏上了这熟悉而又陌生,古老而又年轻的圩镇——孔田。
早餐上来了。按照习俗,我们是从深圳而来,于我们山里人的一贯的接待标准那就是稀客,也是贵宾,既是贵宾,理所当然地有主人的一套接待标准。你看,那放满台面的圆粉,米粉,清炖的野味山珍以及各类客家风味糕点,清香醇纯的酒酿蛋等等正在热气升腾,这是主人的大方,更是主人的热情。如此盛情的接待,令我的朋友都受宠若惊的说:“早餐下来饱一顿,但这种深情厚谊却比这些美味还更令人回味无穷……”
温煦如春的秋日,使得这个圩镇的早晨显得格外的明丽。我们在镇长的带领下,来到地道赣南地方风格的圩镇上。只见两旁骑楼的柱子齐刷刷的向南延伸,形成一条殷红色的走廊,庄重曼妙,古色古香。
尽管时间尚早,可赴圩的人们已络绎向这边云集。人群中的男女,肩挑背扛的运来自产的鲜蔬果菜,木竹制品和野生山珍。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面色。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再也看不到从前那种面黄饥瘦,穷困潦倒的痛苦表情,如今似乎夙愿已偿,满面春风,在众多老表、表嫂轻松的表情上体现出金秋收获时的喜悦,手头更宽裕的洒脱。赴圩的人们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很多摊位的小贩对着我们不停的吆喝。
变了!这个闻名遐迩的古镇真的变了。
我们从集市的南门进去,被这里改造一新的圩场给深深地吸引了。除这两条历经数百年的老街依然保留着,整个圩场延伸拓展了许多,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分门别类的分布在各个圩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农特产品,木竹制品和特色山货,真是应有尽有。一位大婶小心翼翼地将一簸簸水淋淋的野生香菇,栽培蘑菇摆上了摊案,旁边还放着一箩筐刚刚采撷下山的芦桕和蓍果,不停地兜售着,向路人吆喝着招揽生意;一老伯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木桶、竹椅,灶捞、泻箕,米筛、簸箕等等,一样样的打扫着上面的灰尘,浑浊的眼神似在期待着看货购买的行人……
我们来到绸缎布匹,被褥,鞋帽、服饰一条街。在长达100多米的街道上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山伢子,山妹子们,如今似乎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不同,也在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梦特娇”“皮尔卡丹”“金利来”,在试衣间里进进出出,试穿着时下最时尚,最流行的款色。只见一位身着新款靓装的姑娘站在试衣镜前上下左右照着、看着,扭腰转身打量着,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挺拔飘逸,楚楚动人!上妆后的村姑堪以和那些明星,模特媲美。谁说乡下人土,城里人洋?城乡一体化,乌鸦也能变凤凰。
在匆匆的脚步里我等来到乡村风味小吃一条街。环顾四周,只见露天摊的台、凳、椅、桌虽各具风款式——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客家风格,在这洁净如新的花岗岩地面上呈一字摆开,尽显客家人的纯朴,大方和智慧;从前乌烟瘴气的柴火灶全被各种款式的燃气灶所替换,煎锅、炒锅、蒸锅,锅碗瓢盆亮光闪闪,寂静如新,蓝色的火苗烧得整个圩镇香气四溢,热气沸腾。
朋友们最喜欢我们客家人传统的油炸糯米粄、韭菜包粄,蒸薯粄,煎炸薯包,铁勺粄,泥鳅粄等等,品种众多,数不尽数,凡来赴圩的人都不会放弃品尝这一美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食品。
再往东走了几十米就是肉菜市场。我们初略地数了数,足有城里社区肉市的规模。在肉市的左侧便是蔬菜行,色泽鲜嫩,青翠可人的辣椒、豆角、黄瓜、萝卜、白菜等时鲜蔬菜令人目不暇接,是城里人难以品尝到的正宗的绿色蔬菜。
一个上午总是走马观花,只能大致了解圩镇的概貌及行情。但从这些赴圩赶集的人群里,令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他们中间不论做哪一行的,几十年如一日地固守家业,勤勤恳恳,实实在在地经营好自己的每一寸土地,且都能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栖,一年到头少有闲暇和歇息。随着时代的进步从来以“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保暖写谢苍天”的旧观念渐渐被淡化,继而取代的是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这些年来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同时兼顾多种经营;在不断改良土地,提高品质的基础上,使得相当部分自产自销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既丰富繁荣了市场,也富裕了农民自己。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现在的农民朋友一改过去自我封闭的旧传统,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使自己的产品上水平上档次,让消费者买到舒心,吃着放心。
几条街游逛下来已经临近晌午,这时的圩场显得更加热闹,大街小巷人头涌动,不停的叫卖声,呐喊声,推销产品的吆喝声,广告宣传的喇叭声,声声刺耳,一浪高过一浪。这些成百上千赴圩的人,显现出曾经少见轻松与兴奋。我深切地感悟到,如今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广大的农民,富足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那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弟兄脸上终于绽放出憨厚的笑容。
孔田。这个古老的圩镇,它走过了悠悠数百年的历史,似曾有过今天的繁荣,但对于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何曾有过像今天这样真正成为这一方水土的主人?那红门漆紫的古屋,花岗岩,大理石的圩门,以及那座残缺不全引桥上的石墩就是历史留下的见证。无论岁月走过多久,历史都将真实地反应一个时代的民生,它一定会留给后人以真实的面貌,成为广阔天地间的真正主人……
历史将会记下那些曾经为圩镇繁荣做过贡献的人们,在一些并不起眼的角落留下他们并不起眼的脚印。朗朗乾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类在繁衍,时代在前进,历史的车轮总要冲出昨天的轨迹,追寻着更加辉煌的明天。
太阳斜向西边,我和朋友们依依的离开了热闹而又带有几分喧嚣的圩场,掉头驱车原路返回。在经过孔田车站时,几辆崭新的大巴早已停靠在路边,不停的有人上下,多数旅客是大包小包,行色匆匆,见有好几个后生正在往行李箱里塞进一捆捆的蔬菜,山货,可以断定这是二贩子将这里便宜的产品运往县城。
深秋之夜,寒风水冷,西边的晚霞折射出一块块橘红色的鱼鳞云,身后渐行渐远的村落里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秋收前后的农村正是“迁徙新居住新屋,娶亲嫁女忙不停”时境。这也许就是我们所期盼的太平盛世,和谐农村吧。
轿车在夜色中穿行,不知不觉地开进了县城。早在在迎宾馆等候的老部下将我们迎进了贵宾厅,听候主人的接待安排,期待着明天的新的征程……
——庚寅年重阳节作于故乡
-全文完-
▷ 进入清泉之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