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几乎停止了作画,倒是写了些文章。究其原因,竟然是此前读了一些名家的画作理论,看了一些经典精品,觉得高处不胜寒。同时有个朋友来访,带来了他的专著。他两年出了三本专著,够吓人的。但我翻看了他的作品,十分平易,有诸多瑕疵。前者让我望洋兴叹,后者让我信心大增。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有关联的事。曹雪芹描写史湘云的美不忘描述她鼻子两边有几颗淡淡的雀斑,这个看似破坏完美的缺憾没有让人觉得史湘云不够完美,而是让人觉得这个美人真实、亲切。如果曹雪芹把史湘云描写得完美无缺,就没人记起她的美丽了。中国画多表现茅屋、破墙、枯枝、残荷、断桥,人体画常以缺齿、佝偻的老人和*房下垂、肚皮松弛的农妇为题材也是在表现一种残缺。
残缺的魅力何在?
原来,世界是不完美的,人是不完美的,人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活动是不完美的。
人追求完美,但始终被不完美的东西包围。人类创造的文化就是始终纠结于追求完美而又不完美的矛盾中。
罗中立的父亲,表现了诸多不完美,如残缺的牙齿,深深的皱纹,黝黑、粗糙的皮肤等,这些不完美的因素蕴含着父亲一辈子,勤劳厚道的本性和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体现了真实的人生,从而表现了生命的美丽。假如,罗中立把父亲画得牙齿整齐、意气风发、神采奕奕,就不存在今天的这幅经典作品了。
人对残缺的审美心理大致有以下两点:
一:残缺表示真实,让人觉得和自己的生活相关,容易激起审美主体的共鸣。
二:残缺展示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人生的价值不是静止的目标,而是追求的过程。残缺是人生旋律的最令人激动人心的音符。残缺本身是丑陋的,但它让人品味心中追求的美丽,回忆自己追求美丽的过程,而过程本身才是最美丽的。
有个我认识的企业家,现在身价过亿,令许多人仰视。但在他的家乡,很多人根本不把他当大腕看。多数人都叫他乳名。对他的成功很多人不屑。他当年的境况我是能记起一些的。他出身贫寒,读书不多就去学徒,由于人本分,常被安排很累很苦的活干。我亲眼看到他用一根圆杠肩扛四个灰桶,是一般人负重的两倍。成天上、下楼。而工资是极少的。这不傻吗?
出师后赶上大兴包工,人家有堵很长的围墙要修,请了很多人都不干,因为要费很多的人工,赚钱很少。人家想起那个有些傻的人,傻人并不傻,知道这个活不好,但和自己的地位、能力相称。于是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赚了不多的钱,但比自己以前的所得要多很多。后来找他的人就多了,成了业内有名的人,做过很多别人不看好的活,也干了一些很赚钱的活。一个企业家就这样形成了。假如他一开始的时候不是想赚一些活命的钱,而是立足于当个大腕,从而一直在等待那个心中理想的机遇到来,那他今天只能是个普通的石匠工了。
齐白石是木匠出身。当初他画画的目的一是爱好二是图生存。出发点很低。哪怕一点小的成功也能给他带来满足。不嫌弃自己的不足,不奢望巨大的财富。一步一步就把自己造就成了一个大画家,假如一开始他就想当一个大画家,就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和条件不完美知难而退。
立足现实,不停地追求,感受美丽,品味残缺,能使人的追求过程变得越来越充实并且日趋完美。相反,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吹毛求疵,拒绝残缺,那个目标就会死死地把自己挡死,终生无所作为。
-全文完-
▷ 进入雪夜看彭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