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再农村木伯

发表于-2010年10月09日 下午4:46评论-1条

洋人的语言太粗陋,奥巴马最拿手的宣传口号也就是一个字“change”。这要是放在中国,可以衍生出诸如“革命”、“革新”、“变革”,“变化”、“改变”等太多词汇,反正都更响亮更豪华更正气,每一个都是好词。你但凡有点不满,就是反动。尽管变的结果未必就是你期望的,很多变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尤其是面对几年不见了的旧事,就更惊觉变化之大,都有点惊心动魄的惊悸了。

就说二十年前带着三个月的儿子回老家过年那次吧。那次一地大雪,老父亲大早晨赶毛驴车到县城长途车站接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如今,老爷子早就入地,毛驴车怕也早变柴棒升天了,而那个三个月的婴儿已是一米八的帅哥,这些就是变化的结果。其实,还有很多变化,只因不太注意而被忽视了。等到再来关注,才知道这些也早不在了。

三年前国庆带母亲回家,大家都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因此一路上看的仔细,才发现变化之大。就说这路吧,早先从县城到家还是根羊肠小道颠簸的很,现在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只是也一样颠簸。来接的大哥诅咒说,这路几乎年年都修,可年年都更坏。修路的钱,没有铺到路上,而是压在当官的腰里了,这路怎么能修好?

再有当年一路处处的树林、小河、庄稼地,处处都让你想起还是童年的样子,很能逗起你的一些回忆。可那次回家,所有这些似乎就变了样:一条小河早就干枯,大哥说夏天一个月有水也是臭汤。而一片片树林,只剩下一片树桩了,据说在这里要建新农村了。甚至庄稼地里的茅草都比庄稼高,说百姓也不傻,赔钱种地的买卖还不如歇着呢。

因为这些变化太大,后来就更害怕回家。再加上当年炊烟袅袅的家,也早就冷锅凉灶,多年没了人气,就是那土坯房子没准哪天就彻底塌了,人吃马喂的颠簸大半天,就为了回家呆上俩小时,临走还要留下一身的遗憾,就更没了回家的兴致。

一、返乡:

回自己的家是自己的事,老娘不抻着,自己说了算。可爱人说要回家,那就是两码事了。作为姑爷,赶上个假期,人家要回家,总要陪同。而且相对来说,这段路较近,家里的人,尽管没了双亲,可也较亲近些,权当成郊游吧。

记得也是三四年前一次国庆回她家,那份辛苦一直没忘,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纪实文字《有闻必录,国庆三天豆腐帐》,现在想起来那罪受的,腿肚子还累得慌。相信这个教训她也一直记得。所以这次就不知从哪借了辆汽车,那自己就更不能反对了。

说是七天假,其中中间值班两天,而她按理天天照常,也就剩下两天时间,还是死缠烂磨来的。准备带回去的东西早就安排好了,无非一些酒,两条烟、一些衣裳,再加上一些钱。说实在话,城里也真没什么稀罕的东西了。

路上的车辆并不多。可让人惊讶的事不少。首先是城市的扩张速度,实在非常人所能理解。一路上,努力回忆曾经熟悉的山峦河流森林草地的旧貌,只是总感到青山还在、树木全非。一些熟悉的村庄,多被一片片脚手架遮蔽,也就剩下了一个大概的方位,看来人的记忆是很不可靠的。

在一片看起来有了些年头的未完工的工地上,悬挂着几条白布黑字手写的标语,一个已被风吹卷,看不出字迹。另一个上写着“还我土地,抗议强拆”。这景象很像三年前曾见过的样子,仿佛时光倒流了一样。只是那次的标语是挂在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而这次搬到了市郊。

洋人说中国是个大工地,看来这话不假,而工地的活计大概还远远不会完工。与钢筋铁骨比起来,那绿色是那么可怜,只能越来越萎缩压在小小的角落里。想来那个想出用绿油漆绿化山岗的县委书记,其实还是颇动了一番脑筋的,很值得表扬的。

好不容易从脚手架里逃出来,总算上了高速公路,车速也快起来。风驰电掣里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路网密了。东西南北,不多远就交叉,不管是远眺还是近观,都失去了原野苍茫的辽远感,倒更像在屏幕里分割好的一块块网格上的开游戏赛车。这样的网格里,没有飞鸟,没有杂草,偶尔有一片整齐的树木,像威武的军阵。只是它们也显得孤单:在绞杀了所有的异类之后,整齐划一的诉说着自己没有个性的统一生长和死亡着的无聊故事。

车速保持在一百二十以上,除了三次缴费停车外,三四个小时就在这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节奏里飞快闪过。中间并没有留下太多可以记录的故事。等再次缴费,才知道要到家了。这时才惊觉原来七八个小时颠簸的社会主义羊肠小道,其实只要三个小时的资本主义阳光大道就可以了。

二、接风宴

近乡情却,妻子的兴奋是显然的。拐过几个弯,一路指点着,说这是上中学的小镇,她们一块在这条河里摸过鱼,在那个墙角下玩过躲猫猫,在哪个墓碑下吓过人,……当然,我和她都理解,她的这些故事,都是二三十年的旧事了,因为现实的景象实在差别太大。别说这些东西别人无法苟同,就是她自己,至今还能保留这份记忆,都需要很大的努力了。

等进了家门,才终于有了些家的概念:屋门前的高台上堆满了一层金黄的玉米棒子,前院当中是一堆刚从秧子上摘下来的花生还在晒着。临近墙角的地方三棵柿子树又粗了不少,上面累累的柿子,比印象里多多了。

大舅哥事先并没得到消息,看到我们悄没声息就到了,当然惊喜。而大嫂除了惊喜还有更多的事:晚饭时间到了,该怎么安排。

几个人商量的结果,说是要到村头的饭店吃。结果这个动议被妻子否决了。说还是在家吃的舒服。都是家里人,吃什么都行。烙几张大饼,煮一锅新玉米粥就行。主随客便,这动议也就成了决策。

不过,餐桌还是比想象的丰盛:一盘火腿肠,一盘烤鸡,一盘柿子鸡蛋,一盘青椒炒肉,外加一嘟噜啤酒。大舅哥就两个女儿,都已成家,其中一个就在这村里。为了接待我,姑娘和姑爷也来了,几杯啤酒下肚,饭就省了许多,这接风宴就结束了。

三、在建的新农村

饭后,妻子、大嫂、侄女,和三岁的小外孙,一起热闹去了。男人们就坐下来闲聊,自然要说到新农村。大舅哥的话,与大哥的话不约而同,就是这新农村还是瞎折腾。要说三农一点没变化也不是事实,毕竟现在免税了种地不再赔钱,原来撂荒的地也明显少了。可要说种地能发财那绝对是胡说。

就说种玉米吧,今年收成还可以,辛苦也不太辛苦。如今什么都有专业服务了。就连收玉米,也可以承包。人家给你掰下来拉到家,一亩地150,完全不用你动手。不过,要是算上种子、农药、化肥、浇地、除草加起来,差不多也就持平吧。谁家也不指望种地发财。

种地发不了财,卖地可不一样。村子西边又开了一条大道,平均下来一人要被占去一分多地。这修路的事谁也不敢顶着,可路还没修完,路两边的房子倒先盖起来了。有加油站,洗浴中心,百货市场,其实不用打听,东家一律都是当官的。中央说要坚守18亿亩红线,到了下边就都变味了。

再说新农村,什么规划啊,整齐啊,其实都不过是给当官的一个借口,可以多卖一块地,多发一份财。盖不起的,一样盖不起。像我们这样没儿子也不急着结婚的,谁会扒了自家房子建新农村啊。新房是漂亮,那都是有头有脸人家的,老村子可就更丑了,一小半拆了,一多半破烂着,那年那月能“新”起来啊。

听着大哥叹气,总觉得思路不对。就说些高兴的事。说家里不是用上自来水了吗,这总是好事吧?

大哥听了,还是一样叹气。说原来家家都有小机井,七八米就有水,现在三四十米也没水了。个别有水的井,那水也没法喝。后来说是被村里电瓶厂污染了。这自来水管道是每人五十块从三十里外引来的,每月还要交五块水费。这理找谁说啊?

这些话,总不是很投机。慢慢就少了许多,不到十点,大家就散伙安歇了。

四、曾经的梨园

在陌生的地方睡觉,总不踏实。天刚蒙蒙亮,妻子就醒了。拉着起来,说要再去梨园摘梨去。

梨园在村子西边,并不太远,上次也是国庆曾去过的,花了十元钱在树上摘了一大兜子,直到没法装了才回来。这次吸取上次教训,找了两个鱼鳞袋子,还推了辆自行车,就兴致勃勃的出发了。

尚未出村,看见几排和农舍不一样的房子,大门口有个硕大的牌子,老远就看见上面的电瓶广告,看来这就是大哥说的电瓶厂了。到了近前,知道这里确实已很有规模。妻说其实这里并不造电瓶只是修。不过这与铅打交道的工业,污染是肯定了。这样的企业大概在城市很难生存,而在这里根本就没人注意,只要不闹到全村孩子都铅含量超标的程度。况且现在又自来水了,就算有点污染,民不告官不究,自然也皆大欢喜。

过了电瓶厂,就是那条尚未完工的大路路基,双向四车道,很宽广的样子。大路两侧的房子都完成了主体,其中的百货店看来已经开张,刚开店门的店主人还熟悉的和妻子打了招呼。

问梨园的事,店主人一个劲摇头说早没了,再问是不是季节晚没了梨子,才知道树也没了。妻子还不放心,再走上一段路拐上一个山坡看,才确信一切不假。那里除了几个树桩,就剩下一片空旷了。

心灰意冷的往回走,秋天的原野一片荒芜。花生地只是一片翻开的泥土,玉米田里尚立着一群没了果实的秸秆,倒是偶尔几片棉花还开着些白花,大概是主人忘了收吧。一路走来,在花生地里捡了把剩下的老果,在玉米秸上寻了几根残余的干芯,瘪瘪的大袋子,还是来时那么干瘪。

倒是在田垄上向阳的坡里有一丛野菊花开的茂盛,采下来一直在手里攥着,多少让这趟梨园之行有了些收获。

五、不熟悉的乡人们

一上午的时间,就是陪妻子看几个本家的长辈。说是长辈,其实与我这外来的姑爷并不熟悉,只是在妻子诱导下叫一声大爷大妈什么的,然后装出一脸笑,问问身体还好之类的客套话。要说这期间,其实本没什么印象。如果一定说有,那也就和《祝福》里差不多吧:“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国家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颂圣,拜求来年好运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因此,未等到熬过午饭,妻子也觉出了无聊,就决定无论如何赶快吃完饭就要走了。只是午饭,终于考虑到大哥过意不去的面子,一家人还是到村头小店里下了一次馆子。小家伙很是闹了一把。当然最终是我们买单,而且似乎别人也并没有吃饱。

六、原路返程

原路返回,上高速前加了一些油。整个回程比来时还要顺利,至少这是我这副司机的感受。

说到这次回家对家乡的感受,妻子的结论就是变化太大越来越不认识了。究竟也不知道这变化是好还是坏,总觉得农村不再是农村了。

也许是因为这小村没什么名气,不可能像山西“李家大院”那样保留下来,也没有“刘文彩收租院”的历史典故,更没有“丽江古城”得天独厚的风水,于是只好在“全国农村一片新”的洪流里被彻底湮没掉了。

其实湮没的还不止是农村的房子,还有农村的习惯。究竟也不知道习惯了下馆子的农民,还是不是农民?或者陶上150块钱站在边上看着让别人收秋的地主,也还算是农民?或者这没了梨园,没了小河,没了猪羊鸡鸭鸣叫的地方,就是真的新农村了?

究竟什么是农村呢?忽然想到龙应台写过的一篇文章。

其中提到一个八十岁的德国人,带她去看他故乡的小镇。说这栋房子是他出生的房间,他母亲也出生在这个个房间。说这里是他家墓园,石碑上刻着他父母的名字,空白的石碑留给他自己。老人还记得转角第二排有个小小凹孔,记得在他三四岁时每次跟父亲散步到这里都能在这摸到一颗花生米或巧克力糖,还惊奇是不是圣诞老人放的。而他孙子到现在还以为花生和巧克力是洞里自己长的。……这个老人的家,似乎也是农村。

鲁迅是幸运的,尽管他没有回答出祥林嫂的问题,却还能保留一片当年对鲁镇的记忆。德国老人是幸福的,八十年前的过去,和八十年后的未来,都还那样让他清晰可辨。

哲人说:没有过去,现在就没有意义,未来就没有方向。你的老家,我的老家,都应该是有过去的。只是现在的变化太快,快的让人忘记了它过去的模样。而在一片轰轰烈烈的“新建设”之后的未来是什么模样,就更难想象了。

也许新农村会更新更好吧。只是对我而言,那已经不再是我的农村,而变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一种流行的装饰,一种革命征途上的里程碑,这样的新农村,已经与农村、农民,和所有从那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人没多少关系了。

于木鱼宅

2010-10-9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 ,忘记过去,等于忘记历史。
所以,不再农村,有些时髦的感觉,
但回想到曾经的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纯真,
是当今喧嚣闹市所寻找不到的。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旷谷;祝周末愉快!at:2010年10月10日 晚上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