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可一到井冈山,过去一幕幕的就不可阻挡地涌现眼前,涌动心扉。一如台风的到来,海水没有任何还击之力地汹涌澎湃起来。情感与理智交织,现实与历史共存。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加快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而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答卷。我浏阳老虎一介不入流的书生,说不了大道理,就谈点小感受。
★性格与命运
她是井冈山的第一位女中共党员,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我在烈士陵园看到她的塑像,超凡的美丽温柔而内蕴着倔强个性。
“我理解爸爸,也理解妈妈。他们之间的情感上的悲剧其实只是因为性格,尤其是妈妈的性格所致。她失去爸爸就是从她出走延安开始的,随后,她为此付出了一生。”“妈妈和爸爸结婚多年,她一直担任爸爸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爸爸的工作和生活上。这时,她不愿意再当家属,也不满足于在爸爸身边做点秘书工作。妈妈迫切需要独立工作。”(《我的父亲毛泽东》李敏著)这是不是贺无论毛泽东怎样挽留依然义无反顾离开的原因呢?
“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都不让谁,钢铁相撞响个叮当。”毛泽东如此形容他们之间的隔阂。这是不是后来毛在贺子珍毫不知情就理直气壮娶江青的原因呢?
一个女人需要独立,这本身没有错。但作为伟人的妻子就错了。一个男人需要老婆,这本身也没错。但有妇重娶,即使是伟人也不见得是对——“这是一段不可修复的历史,悲剧不仅在于两位老人一生的痛苦,还在于江青不仅一直迫害着妈妈,还并未给爸爸以幸福,更重要的是江青的野心,她的凶恶为国家带来了那么久的灾难。”(《我的父亲毛泽东》李敏著)
一个人的性格与己运。一个人的性格与国运。这其中真有必然的某些关联吗?
我久久凝视塑像。我久久不得其解。
★忠诚与背叛
从在井冈山被毛泽东称为“这个娃娃堪当大任”到“中共九大”把他确定“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总纲。井冈山的烈士陵园里没有林彪的相片,井冈山的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林彪的相片——理由简单而充分,林彪不是烈士,而是反革命!(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娃娃军人林彪的这段话说到了毛泽东的心坎上,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王尔琢牺牲后,毛泽东让林彪担任当时“有钢铁团” 之称的1900多人、战斗力最强的红二十八团团长的重任。表明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器重和希望。而林彪很快就从实践中认识到了毛泽东的过人之处,站在了毛的一边——尤其是1929年春的朱毛争论中,林彪表现出鲜明的立场,站在毛泽东一边。从此,林彪开始了和毛泽东形影不离、“紧跟”毛泽东的历史。
按照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原理,林彪想当国家主[xi],正是“好士兵”的体现!可是,“好士兵”无论如何都不能叛离祖国——林彪可以到广州和香港,但他都没有去!“九一三事件”是林彪的个人悲剧,也是“文革”的转折——它在理论上宣告了“文革”的破产!温都尔汗的那一声爆炸,炸碎了林彪一家的身躯,炸碎了林彪一伙反革命的梦想;也炸醒了国人的狂热,更炸陷了“文化大革命”的根基——“文革”无可挽救地走向没落!当然,这绝不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所言的“林彪最后之功”,这是历史的必然!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林彪在井冈山的确是有大功之人。然而,林的晚节不保,成了不能进“祖坟”(烈士陵园)之罪人!林的悲剧在于忘记了(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在契约关系建构的社会里,诚实、信用是最重要的价值,任何欺骗和背叛都是可耻的。忠诚,是一个人坚定的执着;背叛,是一个人无耻的选择。忠诚,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需要用宝贵的生命去验证;背叛,亦是简单至极的两个字,背后却隐藏着鲜血淋淋的伤口和违背良知的无耻。
如今中国众多的贪官们,其实质也是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一直背叛,实际上也是“反革命”。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不为”。一个人如果知道了羞耻,知道了尊重别人的人格,有些地方就不会去,有些事就不会去做,就不会在荒唐之事中充当不光彩的主角。如果贪官们有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荣辱观,绝不会做出这一系列的背叛良知、背叛社会、背叛党的宗旨的事来。
翠冈依旧,红星闪闪,井冈山革命精神在一些青年人尤其是一些腐化堕落官员们心中似乎被淡漠了,毛主[xi]当年担忧的党内少数人的特权、腐化问题似乎更加严重。国际形势日益多变,国内环境越发复杂,中国前进的道路怎么走?近年来,党中央大力提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井冈山上到处可见各个厅级部级部门的干部培训处所。“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红色旅游”也如雨后春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我浏阳老虎真诚渴望我们的干部培训处所和“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红色旅游”能挽救一些良知——让我们的公仆们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井冈山上随处可见毛泽东和先烈们的塑像,他那深邃的目光和无数革命先烈殷切的眼神交织在一起,穿越了历史时空,洞穿了民族复兴途程的曲折艰难,从艰难的过去望到辉煌的今天望到远远的未来…… 殷切地告诫我们要忠于中国共[chan*]党,忠于老百姓,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做到无愧于历史,无愧良知,无愧于人民!
★错杀与追认
井冈山烈士陵园左边是袁文才手握双枪的塑像,右边是王佐跨立马上的塑像,二人尽显英雄气概。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信心和渴望。把他二人塑像放在最前面,任何人应该都是没有异议的。
(1930年2月)“24日,红五军在湘赣边界特委领导人的紧急要求下,轻信袁文才、王佐“反水”,派第四纵队300余人从吉安县永阳镇开赴永新县城,把袁文才、王佐的住处包围了。袁文才被开枪打死在床上。王佐听到动静,跳出窗外,但不幸掉进东关潭里淹死了。叱咤风云的井冈山双雄就这样蒙冤被害。”(2010年09月08日人民网《山大王到红色将军:井冈山双雄袁文才与王佐》)
没有死于国民党的无数次“围剿”,应该归功于他们的英勇与幸运;死于红五军的“包围”,应该解释为他们的悲哀与不幸。我看到两人的简介均为“1930年2月被错杀”。这个“错字”一直到“1950年,陈正人出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任书记,他在向毛泽东汇报江西的工作情况时,再次提到了袁、王的事情,毛泽东则重复了当年的那一句话:“杀袁王杀错了”。也就在这一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多年的历史冤案,终于有了应有的定论。”
从“错杀”到“追认”为“革命烈士”,时间一晃便是20年。20年啊!袁王二人的家属历经了怎样的磨难和艰辛,遭遇了多少的追杀与耻辱?!我老虎无法想象她们的艰难困苦,无法体会她们的心酸绝望,我只有在袁王二人的塑像前深深鞠躬,再鞠躬……历史就是这样的善于开玩笑,一起富田事变,当年错杀袁王的龙超清等人被当做ab团分子错杀掉了!可历史又是这样的让人难以琢磨,龙超清等的“错杀”几个月后就平反了。就是中央苏区和各根据地的肃反扩大化,延安整风时期也就基本得到了纠正。可袁王事件,为什么迟迟没有平反,人们对此难免疑问延续了20年——到底袁王是该杀,还是错杀?如果是该杀,就不存在平反问题,如果是错杀,就该及时平反。
讲解员没有多提一字关于袁王二人的有关细节,无论是杀敌时的英勇,还是罹难时的悲愤。倒是地陪导游轻轻地在一旁补充说:“袁王被杀后,朱毛就在井冈山呆不下去了,因为井冈山人民不再相信红军。”袁王被杀后,红军的确是离开了井冈山,是不是这个原因,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想知道。
早在1927年10月,就有人想把袁、王部队吃掉的主张。毛泽东却说:“他们是绿林军,我们是草头王,大家可以合为一家嘛!有机会我要去拜拜山。”10月7日,“袁文才亲自带领部队和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袁文才组织人员筹集了上万斤粮食和一批布匹,解决了工农革命军的吃穿问题。袁文才还资助工农革命军建立了医院和留守处。从此工农革命军终于在井冈山上安了家。”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地陪一直在强调:没有袁王的帮助,就没有朱毛的井冈山——你们湖南人大多在展览厅的一楼(一楼陈列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拜帅封将的照片)我们江西人大多在展览厅二楼(二楼密密麻麻刻着牺牲人的姓名)!看得出,地陪说话有很强的情绪。我能理解他。
但是,我老虎要说的是在那个复杂的年代,在那个不成熟的时期,“错杀”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我实在是不想说更多的话——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访38年前的故地——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和王佐的结发夫人蓝喜莲。一见面,毛泽东便紧紧地握住两位老人的手,亲切地称呼她们“袁嫂子”、“王嫂子”,并深情地对她俩说:“你们的亲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有功劳的,他们对中国的革命是做了贡献的。”尔后,毛泽东又同袁、王的遗婿一起合影,表示他对先烈们的追思与怀念。(2010年09月08日人民网《山大王到红色将军:井冈山双雄袁文才与王佐》)文章硬是没有只字片语描写烈士后人的:难道他们没有语言,也没有表情?我看一切都还是我文字开头的那一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革命与爱情
井冈山的烈士陵园中仅有两位女性的塑像:一座是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一座就是朱德的夫人伍若兰。在伍若兰塑像底座周围镶嵌着永远开不败的兰花。老实说,我起初并没有特别注意伍若兰的塑像——我们都比较熟知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却有意无意忽视的是朱德的夫人伍若兰。我与大家一样俗!
我之所以从井冈山回来后对她念念不忘,是因为井冈山军事博物馆的女讲解员对她牺牲的细节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模糊地灯光下,讲解员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听解说的很多人也含着泪水的,但讲解员应该对这段描述说过了千百遍,却依然含着泪水。我于是断定,这绝对不是感情脆弱或者装模作样,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尊重。我老虎铁骨铮铮,此情此境也免不了潸然泪下。
我之所以从井冈山回来后对她念念不忘,更是因为她死于忠贞的爱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她的塑像并不是手握双枪的“冷血杀手”,而是一幅恬静的样子,尽显女性的美丽。她也不是傍在朱德的身边作为伟人的妻子,而是井冈山斗争烈士的身份矗立在此。后来的许多传记中都只是这样描写的“正是伍若兰争取到的这宝贵的几分钟,为朱德赢得了脱身的时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会料到伍若兰被捕后的后果——“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被绑往赣州卫府枪决。她的头颅被割下,悬挂在赣州城楼。 她,当时只有26岁,即将做孩子的母亲。没有人会听到婴儿的哭声。残忍的敌人剖开她的腹部,上面刺了6刀。那个小小的生命,是与她血肉相连的胎儿。(《井冈山雕塑园》)”凝视塑像,你不会想到一个如此恬静的女性临难竟会如此之坚定而从容;你不会想到一个身怀六甲的母亲临难竟会如此绝情而坚贞!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在伍若兰和贺子珍的雕像前写下这样的文字:“她们面若桃花美丽,笑若繁星灿烂。”女人对女人的赞美与敬佩比男人要真实和真诚的多。
记得苏联有位作家曾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后来在1987年有部国产电影叫做《战争,让女人走开》(fare well,women),讲述的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我们总是世俗的以为,战争是血与火的碰撞,女性通常是比较脆弱的,会经受不住战争的惨烈,女性也是非常感性和柔弱的,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放弃正义上坚持。可伍若兰的历史事迹证明,女人的坚忍不拔和坚强勇敢丝毫不比男人逊色!女人对爱情的坚贞和对革命的执着也远远超过了男人!
去的时候塑像下的兰花开的正欢,回来后我急忙我百度,“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 “孤高气节山中兰,披霜戴月偏相安”:兰,清馨不浊;兰,品质高贵。1962年3月,朱德元帅重上井冈山,将手杖交给警卫,又脱去大衣,亲自挑选各种植株健壮的兰花,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都带回北京去,栽到我中南海的院子里!”记得讲解员深情款款地说:“元帅除了兰花什么也没带走,因为他的夫人叫若兰……”难怪有人将朱德与伍若兰及兰花的故事写下了一首诗:“铁血丹心惊鬼蜮,井冈峻岭矗云天。烽烟洗礼山丹秀,一瓣心香祭若兰。”
她被战友们私下里叫做 “双枪女侠”;她被公认“是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书法家”。虽然时过境迁已久,你仍可以想象一个女子身挎双枪,手握毛笔的英姿飒爽、儒将风范的模样。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德、毛泽东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梦想!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让我们在时过境迁已久仍感觉一个26岁女子的重量——她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忠贞的爱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井冈山,一座红色的山,因为它是革命先辈推翻旧势力,领导人民翻身闹革命的红色根据地;井冈山,一座翠绿的山,挺拔的松柏、郁郁葱葱的翠竹。井冈山,一座令人神往的山,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歌能把我们的思绪拽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井冈山,一座让人思索的山,一个个英雄故事能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句话:“如果没有你,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摸索。”
在井冈山军事博物馆地陪导游说,这是国家拨款2.5个亿建造的。人群中立刻一片“啊”的惊讶声。我的脑海里当时立刻浮现的是这样一句话:他们看到的只是它的价格,却永远不懂它的价值。
-全文完-
▷ 进入浏阳老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