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长假无事,又重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有一点点感受,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的一句“无友不如己者”,引发了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以朱文正公以及大多后代的儒生们所解读的,君子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另一种是,君子认为没有一个朋友不如自己,每个人的朋友都有比自己强的方面,一定要尊重别人,同时联系上下文,南老先生认为,君子先要自重,同时更要“他重”。历代解读《论语》的人多将这两个观点对立起来看待,著名的苏东坡老先生更是抬杠说道:“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把第一种解读方法视为笑谈。只有杨伯峻先生采取了折中的解释,在他的《论语译注》中,说:“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了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解释。译文中加“主动地”三字来说明它”。
无意对先贤大师们的解读指手画脚,只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两种表面上是对立和矛盾的解读,但仔细分析其内在的精神上却是一致的。首先看第一种解释,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是特别普遍的一种现象,人交朋友总是希望能从对方身上可以获得补充自己的不足的东西,以使自己从交往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提高。但是仔细想一想,人是一个多元化的动物,每一个人尽管所处的地位、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资源以及自身的生活环境、经历,大不一样,可能在某个方面、或者在许多方面,个体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一个人敢对着全世界的人大声喊出:“老子天下第一”的无知妄语。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必有他的长处,更何况是在那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的社会圈子里,有的人职位上不如你,可能学术上比你强;有的人学问不如你,可能经营比你强;有的人财富可能不如你,但艺术天赋可能比你强,所谓“如”或者“不如”其实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至于那些完全不在一个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里的那种对比,只是一种社会范畴的差异,而且在社会层次差异巨大的人与人之间,交友是非常困难而且也不具有代表意义。所以,孔老夫子自己在后文中就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个社会上你不可避免的会跟形形色色、秉性各异的人打交道,关键是你如何从与你交往的人身上看到对方的长处,看到你不如别人的地方,从而以对方为友,“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苏东坡老先生的挖苦“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就有点死钻牛角尖的感觉了和抬杠的意味了!说到这里,就已经没有必要再对第二种解读做更多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这两种解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说两者都认为交友的前提是:“他重”性为前提。
为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引起的不同理解,前人打了无数口水官司,我也说了不少废话,可是忍不住还想多唠叨几句。自从“五四”以来,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还在提倡全面否定儒家思想、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忠君、奴性、忍耐和懦弱等等劣根性的问题,全部记在在孔老夫子的账上,好像只有把孔老夫子和儒学彻底打倒,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要说,我们的孔老夫子和儒学真是蒙受了太多的不白之冤,真是比窦娥还冤。你想想,一个将近三千年前的一个学者,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才负责的精神,针对春秋时期动荡不堪、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个人的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见解即“仁”的思想和“君臣父子”的社会伦理秩序。应该说他所提出的思想在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里,既有他先进和积极的意义,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会带上他那个时代所固有的时代烙印。孔老夫子不是神,不可能预见到他所提倡的思想会被后世的学者及统治者加以引申和利用,从而成为一种统治工具和禁锢人民思想的利器;他更不可能预见到还有比他思想更为先进和科学的共产主义;我认为,他完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为宣传自己所坚持的思想体系而身体力行,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是成功的而且伟大的。至于,他所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是否适合现今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来理解。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一个人得了便秘或上火了,医生给他开一点巴豆之类的泻药,肯定是合适的,可如果他本身得的就是拉肚子的毛病,你再开泻药那就有问题了;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巴豆之类泻药的治疗功效。
对待任何一种思想、学术体系,我们应该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虚心的、深入的进行研究,并从客观了解这种体系形成的过程之中,发现创造这种体系的学者的思路和其中蕴含着该创造者的智慧,以便帮助我们建立和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统一和自成一体的认知,并成为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得力帮手。任何不加扬弃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态度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才是需要彻底打倒的!
-全文完-
▷ 进入grandchw的文集继续阅读喔!